衣新發
幼兒園、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創新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是為終身創新能力奠基的階段。只有充分重視并切實做好這一階段兒童青少年的創新素質培養工作,未來才有可能形成創新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的創新素養并不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提升,社會文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因素可能會阻礙創新素養的發展。因此,深入地研討創新思維的特點、發展特征和影響因素就顯得格外重要。
創新思維的特點
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應對國內外挑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和戰略選擇,也是當今各國教育變革的共同追求與核心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和清華大學教授蔡曙山提出了“創新人才的六種心智模型”,用以解釋創新人才的心智發展歷程。這六種心智包括:領域知識心智、文化經驗心智、標準判斷心智、內在動機心智、問題發現心智、說服傳播心智。通過該模型,我們構建了創新人才成長與發展較為宏觀的圖景。從更微觀的角度而言,創新人才心智的核心是創新思維,這種思維體現在創新人才六種心智發展形成和應用實踐的全過程。
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智力因素)+創造性人格(創造性非智力因素)。在本文中,我們將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視為同義語。我們團隊在林崇德教授帶領下,給創新思維下的定義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產品的思維過程。結合以往的研究,我們認為創新思維主要有六大特點——
意向性。研究者們長期以來將發散思維作為創新思維測試的主要類型,甚至不少國際著名的創新思維測驗編制的核心形式即為發散思維。筆者以為,“求新”“求異”靠發散思維來獲得,思維的發散性體現的是創新人才打破常規的意向性。
涌現性。英國學者華萊士曾提出創新思維包括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潛伏階段)、明朗階段和驗證階段。從準備到醞釀、明朗階段,有可能會突發性地涌現出“靈感”或“頓悟”,這是長期思考和大量勞動的結果,是高度積極的精神力量。同時,從準備到涌現不完全是線性的過程,而經常是意識和無意識聯合作用的結果。
核心性。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心智模式發展與表現的核心。在此處,核心的含義為:創新思維對其他心智要素的發展起到目的性、方向性和導引性的作用。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那創新思維則是“花中之魁”。
高階性。創新思維是人類思維最高階的形式,其建立在基礎性的一般思維能力之上,或者說一般性的普通思維能力是創新思維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正因如此,個體很難脫離基礎性思維去建構“純”的創新思維。
產品性。創新思維具有鮮明的產品導向,換言之,創新人才能否創造出具備新穎性和價值性的產品,是判定其創新思維是否產生、有效的重要標準。
傳播性。創新人才應該是卓越的溝通者,能夠以有效途徑把自己的創新想法或產品傳播出去,影響并感染受眾。說服傳播心智使創新力變為影響力,因而傳播性也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特點。
創新思維的發展特征
有關兒童青少年創造力發展的實證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國學者保羅·托蘭斯,他發展出專門的測驗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用來測量以發散思維為代表的創新思維。他在20世紀50年代開展的測量研究中發現,美國兒童的發散思維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逐步提升,到了四年級開始下降,也就是存在所謂的“四年級滑坡”現象,但在五年級和六年級又有一定的提升。
有其他學者利用美國1966年至2008年共六次TTCT調查、27萬多名測試者從幼兒到成人的數據做了回溯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從幼兒階段到三年級,兒童發散思維的流暢性維度呈顯著上升趨勢,在三年級發展到最高峰,而從四年級開始緩慢下降,六年級之后則急劇下降;獨創性維度的發展高峰則出現在五年級,高中階段出現發展的低谷。此外,精進性維度的驟然下降出現在高中后的階段??傮w來看,高中畢業后,個體在發散思維的多個指標上都呈現下降趨勢,這對于在大學階段提升學生創新思維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現象被稱為“創造力危機”。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了中國兒童的發散思維隨年齡增長(10至16歲)而逐漸下降的趨勢,并發現教師所體驗到的學校的組織創新氛圍對兒童發散思維的各個維度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李金珍、王文忠和施建農的研究則發現,9至16歲兒童的實用創造力隨年齡發展而逐漸提高,但創造力的新穎性、流暢性和變通性三個維度發展并不均衡,流暢性和變通性在9至11歲間比其他年齡階段發展得更快,同時也發現家庭環境對兒童創造力既有直接影響,又有間接影響。
胡衛平有關中國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發展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發展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科學創造力呈持續發展趨勢,但并非直線上升,而是波浪式前進:從11歲到13歲,科學創造力平穩增長,14 歲時有所下降,15歲時又回升,17歲時趨于定型(18歲時有所下降,但與17歲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
創新思維的影響因素
文化因素。在一項中德學生的跨文化視覺藝術創造力比較研究中,我們發現:第一,德籍被試的創造力得分高于中國籍被試;第二,在德籍被試內部的兩個群體,即白人學生和亞裔學生之間,創造力得分沒有差異;第三,在中國籍被試內部的兩個群體,即留學生和國內學生之間,創造力得分也沒有差異。牛衛華和斯滕伯格的跨文化研究也發現,美國學生在視覺藝術創造力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中國學生,這樣的評分結果在中、美兩國的評分者之間有充分的共識。上述胡衛平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英國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明顯比中國青少年強,特別是在技術領域和發散思維變量上。這樣的研究結果說明,文化因素是影響中國青少年創新思維發展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我們的文化在意向上可能過于強調智力的提升而相對忽略創造力的發展,過于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過于強調知識來自權威的傳授而忽略意義的主動建構和創新思維的主體涌現過程,過于強調競爭性的表現和孤軍奮戰而忽略團隊合作與知識分享,過于強調考試的結果而忽略學習的過程,過于重視紙筆測驗與記憶背誦而忽略對高階思維能力的評價和對多元化表現的珍視……
學校因素。十年前,我們團隊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從小學一年級到八年級,學生的課業負擔連年加重,而他們的創造性人格(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戰性和冒險性)卻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從側面說明了當前“雙減”的必要性。基于研究,我們認為,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學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學校的育人文化中是否有充分的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元素,機制體制和資源分配中是否將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創新作為主導方向;二是教師是否認識到“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可以培養的”,并積極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三是學生是否有機會選修創新類、實踐類、操作類、探究類的相關課程或社團活動;四是學校是否可以優化作業布置的方案,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在課后從事創新型、高階性的探究活動;五是學校是否真正推進教育教學評價內容和方式改革,將學生創新思維表現的內容納入總體教育評價框架,同時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六是學校是否可以按需求導向,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分級組織教師培訓。與中小學開展相關合作多年,我們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理念轉變是基礎,教師培訓是關鍵,制度建設是保證。
家庭因素。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創新思維培養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起對青少年實施基于家庭的創新教育的主體責任。我們認為,影響青少年創新思維發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是否親自養育孩子、親子陪伴質量如何;父母雙方是否發揮了在創新思維引導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否將創新思維的熏陶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否可將創新方面的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是否做到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是否能尊重差異,根據孩子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引導;是否能平等交流,對孩子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勵等。
兒童青少年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國之大計,需要我們通過改造社會文化、變革學校管理、優化家庭教育來促進。相信全社會形成重視創新、尊重創新和呵護創新的新風尚后,大批的創新人才定會源源不斷地涌現。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