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輝 王玉生 屈金德
摘 要:為了1+X證書制度實施走的穩、行的遠,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遴選與中職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相適應的職業等級證書,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內容,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建立校企互通互認的評價體系,推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1+X制度 人才培養 評價體系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steadily and deeply, the school selects vocational grade certificates suitable for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j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rd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vises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re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organize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ntegrating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so as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1+X system,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system
1 現階段人才培養與證書制度實施之間的矛盾
1.1 人才培養模式不能與時俱進。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是我校多年建設的重點專業,專業為地方區域培養了大量從事機械加工、智能制造等方向的人才,但近年來在職業院校、應用性本科高校啟動“學歷教育+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以下簡稱“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工作。[1]大部分學生已從就業向升學方向轉變,人才培養也從追求就業質量向提高升學成績轉變。因此學校開設了大量理論專業基礎課,而減少專業技能課比重。但中職學生底子薄、習慣差,理論知識并沒有掌握多少,而實踐技能訓練時間不足,導致學生理論基礎不深厚、技能水平零碎化。所以這與追求學歷教育基礎堅定、技能可持續發展的證書制度矛盾明顯。
1.2 現有的教材內容陳舊、教學內容和職業證書標準不匹配,教學內容也較零散,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另外數字化教學資源欠缺,不能支撐證書制度的施行。從教材的育人功能看,過于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文化的培育與培養。[2]
1.3 多數教師不能勝任證書制度任務。教師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不能及時掌握新工藝、新標準,不了解企業崗位需求和職責。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對不同學習基礎和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沒有進行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教師實踐水平普遍不高,不能滿足證書制度實施要求。
1.4 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陳舊,教學設備數量也不足,不能滿足日常實踐教學需求。模塊化教學設備不成體系,原有的實訓場地不能滿足6S管理要求。另外校企合作不緊密,產教不融合。學校和企業相脫節,企業對學校缺乏指導引領,校企雙方信息不對稱、合作表層化。[3]
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的必要性
2.1 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的必然要求
近年國家重視制造產業,陸續發布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規劃》、號稱中國工業4.0的 《中國制造2025》等有力政策,推動產業快速發展。要求積極推進“數控技術”、“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工程”等專業建設,為制造強國戰略培養從事該行業的高素質、高技能急需人才。
2.2 緊跟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是制造大國,現在也在向制造強國發展。同時加工制造行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更新日新月異,一些新工藝、新手段、新技術應運而生。行業需要更多能適應時代的技能人才。對人才的需要越來越趨向更智能、更全面。要求人才培養對接崗位、對接企業,為行業培養能勝任崗位的技能人才。
2.3 優質中職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計劃用3-5年打造1000所中職優質示范學校,示范引領中職教育多樣化發展,通過建設打造出專業特色明顯,服務地方經濟、人才培養質量高的優質學校和優質專業。讓職業教育更具吸引力,讓更多學生、家長選擇職業教育成才之道。我校作為全省35所之一的優質示范建設學校,按照優質校建設規劃要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點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和學校改革發展。
3 探索和實踐“校企雙主、五體四融、三階三評”的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以上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1+X證書制度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證書制度在中職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的良好融合,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探索和實踐校企雙主、五體四融、三階三評的人才培養方案。貫徹傳授技藝、厚植價值、培養能力的育人理念。
“校企雙主”:學校作為實施的校內主體,企業作為校外實施主體。雙體合作,制定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4]
“五體”:(1)教學過程理實一體化。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推動課堂革命,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第一引導學生善問、善思、善學,采用小組式團隊合作模式,建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關系,通過發揮群體力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第二課堂教學內容由偏理論向理實一體化發展,體現真做、真學,學做一體、理實一體。第三教學以項目式、案例式任務為導向,以企業實際加工零件和職業等級考核類似零件作為學習和加工任務,引領學生從崗位探究知識。第四教學中運用新型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資源教學,靈活應用仿真軟件,使課堂更高效、更安全。(2)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學校利用一年的時間打造了1+X線上精品課程,線上課程給學生提供了自學“套餐”,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教師通過梳理問題,課堂中針對性解決共性問題和差異化解決個性問題。教師在線下分層教學,通過學生的傳幫帶,促進學生水平整體提高。學生根據能力、基礎、態度分成多個小組,開展“通力合作、分工實施”學習方式,實行人人有崗位、個個有任務,小組之間互相競爭模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和競爭力。表1為線上線下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模式。
(3)教育和培訓一體化。模擬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把實訓、職業資格證書考評、技能大賽合為一體。教育培訓內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將專業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能合二為一,從學校、企業、課程、課堂多個方向全面融合,實現育訓結合。(4)崗位和證書一體化。瞄準崗位,通過企業調研、社會調查等形式,與企業專家、高校專家開展職業崗位分析,認定機械加工技術專業崗位需求,研究職業資格證書標準。(5)教師和師傅一體化。打造一批“雙師型”教師,創立多元教師培訓機制,建立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有計劃、有進度地完成全部專業教師入企鍛煉。提倡教師積極參加各類技能大賽,促進教師技能水平提高。利用技能證書企業的專項培訓,取得1+X培訓師證書和考評員證書。第二利用“青藍工程”,技能骨干教師或專業帶頭人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能。第三實施“引進來”工程,積極引進企業優秀員工來學校給教師專項培訓,讓他們走進課堂,把企業一線經驗和案例帶給學生、教師。
“四融”:(1)學校和企業相融合。學校和企業要頻繁互動、長期合作。實現共商標準、共建體系、共享資源,做到學校和企業互利互通。另外獲取相關X證書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在該企業獲得工作學習的機會,以提高證書的考取度,也側面提高了人才質量。[5](2)課程內容和證書標準相融合。課程內容對接職業證書標準,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把教材整合和重組成模塊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表2為1+X數控車銑證書職業能力和對應課程。
(3)技能大賽和技能考核相融合;技能考核是技能大賽的基礎支撐,技能大賽是技能考核的再次拔高。通過技能大賽和技能考核的互助互長,形成以賽促技、促進學生技能水平提高;以賽促教,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水平;以賽促學、提高學生證書考核過關率;以賽促改、改進人才培養模式。(4)思政和技能相融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需將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要點融入技能教學中,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有扎實技能、有家國思想、有職業理想。提煉能工巧匠典型案例打造學生職業理想,筑牢職業理想信念。圖1為思政教育與技能培訓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三階”:形成先線下自學、再課上教學、最后課后實踐三階段學習法。初階學習:根據模塊化的課程內容,學生線下利用1+X學習平臺資源自學相關內容。進階學習:課上教師針對性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和教學的難點重點,提高學習效率。高階學習:教學結束后學生實際操作加工出零件產品。三階段學習法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品格,促進教師根據學生能力水平不同,實施因材施教。
“三評”:對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等多方面進行改革,需構建對其改革有效的評價體系。[6](1)注重過程性評價。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和作品展評形成過程性評價,評價結果記錄在線上教學平臺上。評價內容涵蓋學習態度、思想表現、行為習慣、團隊意識、技能操作等,實現全面評價和全程評價全覆蓋。(2)證書考評。學生通過一年的育訓培養,在1+X技能考核中取得1+X技能證書,將學分轉換,逐步提高證書考評過關率,實現證書評價。(3)技能大賽成績評價。根據國家對中職學生技能大賽要求,要求人人參與、層層選拔原則,學校制定了詳細的技能大賽培訓、選拔和評價機制,鼓勵學生人人參加校賽,選拔10%優秀學生參加市賽,推薦市賽一等獎學生參加省級技能大賽,省賽二等獎以上同學推薦免試進入優質高職院校,激勵學生學好技能,成就升學和就業夢想。
4 結語
機械加工技術專業通過基于1+X證書制度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了專業教學改革,促進了專業發展。1+X數控車銑加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改革找到了落腳點和出發點,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動力,對學校其他專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2020年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X”證書制度下中職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0gszy jy-78)。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Z1):9-16.
[2]張更慶,王萌.1+X證書制度下“三教”改革:意蘊、困境與突破[J].成人教育,2022(1):80-86.
[3]張青,謝勇旗,喬文博.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改革的方向與路線[J].成人教育,2021(8):49-53.
[4]白智峰,孟德濤,孟凡文.1+X證書制度與現代學徒混合體系下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1(9):283-284.
[5]朱蓉.基于1+X證書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12):220-221.
[6]周亞芳,張桂花.基于“1+X”證書制度下的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22(1):247-249
作者簡介
朱生輝:(1984.11—),男,藏族,甘肅武威人,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加工技術。
王玉生:(1974.04—),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學歷:本科。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屈金德: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學歷:本科。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