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問題的提出
進入新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愈加突出,如何更好、有效地應對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對于提升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其尊嚴和權利以及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諧構建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針對廣大農村留守老人,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夠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近些年,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效果顯著,農村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好發展,農村居民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需求也逐漸向多樣化轉變,開始由物質保障向服務保障再向精神文化保障過渡,農村老年人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產生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而國家在社會保障供給方面,精神文化保障制度與物質保障和服務保障存在明顯滯后,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陷入困境。如何更好地將鄉村文化與農村社會保障養老服務融合起來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文化養老的內涵及相關研究
“文化養老”是指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為前提,以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為基本內容,以陶冶個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為目的的積極健康的養老方式。文化養老既體現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老人的人文關懷,也體現了新時期老年人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更高層次的追求。
“文化養老”理念一經提出就得到學術界的肯定和普遍關注,學術界針對文化養老內涵、文化養老的意義以及文化養老在農村養老體系中的構建路徑提出相應的觀點。目前,學術界對文化養老的內涵已基本達成一致,認為文化養老是實現農村養老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物質前提下對其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能夠系統、全面地促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穩定發展和協調運行。針對農村文化養老的路徑構建,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部分學者強調文化養老構建路徑中的主體,認為應加強政府、社會、市場等文化主體的聯動性,發揮其對農村文化養老的促進作用;有的學者提出重點建設養老文化、代際文化以及中國傳統宗族文化,從而豐富農村社會的精神文化,構建新時代農村社會保障的文化養老體系;還有部分學者從實證角度出發,提出文化養老的服務模式,如“文化禮堂+為老服務”。
農村文化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主要取決于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毫無疑問,當前學者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多層次探討有利于農村社會養老體系的構建,學者們一致認可文化養老的功能性,但目前這些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研究成果多角度且呈碎片化趨勢,部分還停留在理論闡釋階段,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養老需求與供給的矛盾,通過文化養老來滿足物質與精神的雙向需求,需要結合當下鄉村老年人文化建設來準確把握農村地區文化養老的現狀以及文化養老面臨的新挑戰,從鄉村文化中重新挖掘鄉村文化價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進而通過鄉村文化復興來豐富文化養老內涵,構建較全面的文化養老路徑。
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城鄉一體化的理念和措施使農村社會從產業結構到社會關系構型均發生了巨大轉變,農村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但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老年人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這使得地區加大了對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的力度,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仍存在很多問題,直接影響了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的推進。因此,想要更好地實現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就必須準確把握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城鄉老年人文化建設不均衡
精神生活水平受限于物質生活,相較于城市,我國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明顯滯后,城鄉差異明顯。由于過去物質匱乏,農村老年人關注的焦點在于物質需求,導致其文化生活貧乏、單調,即使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農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和極大提升,也更多體現在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兩個層面,而文化層面建設遠遠落后于物質和服務層面。除了城鄉老年人文化建設不均衡外,農村區域內部文化建設也存在不均衡現象,其首先體現在地區間。在經濟建設方面,東部、中部與西部發展速度和質量截然不同,由此,在文化建設層面,東部地區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又優于西部地區,東部發達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已逐步向城市水平邁進,而西部地區的文化建設相對不足,需要國家和社會在鄉村振興中加大扶持力度。
農村老年人對文化養老缺乏認識,文化建設氛圍不濃厚
農村社會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及服務是政府與社會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問題,但受制于對文化養老認識的不足,農村文化建設的氛圍尚不濃厚。傳統的農村社會以小農經濟為物質基礎,農村居民的社會關系網絡及其內部事件都是圍繞家庭、宗族和社區來展開的,社交范圍狹小,農民可以從地緣關系中建立親密情感和合作習慣,獲取各種必要的權威性資源和配置性社會資源,在“鄉土互助圈”中,與親緣共同構成相對封閉的“內合作體系”。因此,農村老年人可從血緣和地緣范圍內獲取精神滿足。但城市化的推進、市場經濟的沖擊改變了農村社會的內外部環境,在弱化村社互助功能的同時也使互助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轉變,這無疑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即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要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也要看到農村老年人對其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長期無法得到關注和重視,導致他們的文化生活較為貧乏。隨著農村地區的發展,我們應探索多樣化的農村養老模式,了解文化養老內涵,多主體共同努力去營造文化養老的氛圍,實現養老文化資源的均衡配置,豐富文化養老的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激發農村老年人自身對文化養老的積極性。
文化建設基礎設施薄弱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農村老年人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和資源的供給。在傳統農村社會的精神需求供給方面,農村老年人的集體娛樂活動多停留在依靠血緣、地緣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中,家庭、親朋和社區是社會保障的非正式供給主體,由此使得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事業,同時也阻礙了農村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的推行。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基礎薄弱一方面體現在農村老年人自身。受制于學歷和傳統思維,當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為消遣性娛樂活動,學習提高型和自我發展型的文化娛樂活動較少。農村老年人的文化養老內容、養老形式都較為單一,且大部分老年人不具有文化養老意識,對文化養老的積極性不足,大多處于非制度化、非規模化狀態。另一方面體現為農村文化養老平臺的缺乏。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和平臺,通過建設文化養老平臺才能增強文化養老的輻射力,發揮文化養老的功能。當前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的平臺載體主要是農村社區,但農村社區大多缺少專業組織和專業引導,忽視了老年人文化建設,未能充分動員和整合社區文化資源,對社區老年人文化活動設施投入少,導致老年人文化建設供給源不足,間接影響著農村老年人參與自身文化建設的意愿。
文化養老服務機制缺失,系統性和協調性不足
當前國家不斷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體系,對于文化養老服務機制的建設也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幫助,但受地方經濟、供給資源及服務產品的影響,多數地區并未建立文化養老服務機制或只是流于表面,難以取得實際成效。而部分農村地區老年人文化建設的開展缺少統一性規劃,未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和協作機制,這就導致老年人文化建設缺乏扎實的基礎,使其只存在于一瞬間,而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協調,而目前多數地區對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關注仍停留在物質保障和服務保障層次,尚未過渡到精神文化保障層面,也尚未認識到文化養老發展的新方向,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因此,地方政府、社區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及成員等多種主體也應共同參與、協調,提升資源的利用和整合效率,進而在整體上加快其發展速度,形成規模化和持續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全面推動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和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
鄉村文化復興中構建文化養老路徑
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中存在發展不均衡、認識觀念缺失、基礎設施薄弱以及文化養老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文化養老面臨的一系列難題,需要從農村自身著手,重新發現鄉村文化價值,恢復鄉村文化,培養鄉村精神,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功能,進而健全文化養老體系,推動文化養老建設進程,滿足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多樣化需求。
加快鄉村文化與現代文化對接,促進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
在農村社會轉型發展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產生了明顯差距,造成城與鄉、農村區域間文化建設的不平衡。而鄉村文化的復興可以有效激活農村內在活力,在農村區域重塑“文化自信”,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鄉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使植根于鄉村本身的文化能夠顯現出來,在與城市優秀文化元素的互動中與現代文化相對接,增強農村老年人文化養老意識,并依托農村社區平臺,積極引導農村老年人參與文化養老。
以鄉村文化復興為著力點,完善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基礎設施
鄉村文化是由農民創造、又為農民所用的文化,它的社會功能就是讓全社會,特別是農民能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成果。作為鄉村文化的主體,農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來源于以村莊為本體所形成的文化價值體系,因此,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農村老年人文化建設應與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以及鄉村文化相融合,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建立適合農村老年人的基礎設施場所和娛樂活動方式,在文化建設中把握農民的文化需求以及其對文化的創造能力,即通過鄉村文化的復興(孝文化、倫理文化等)培養農村老年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強其對農村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的認同。
通過鄉村文化復興,營造良好的文化養老社會氛圍
當前,阻礙文化養老社會保障制度推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村老人對文化養老缺少認知,而要想提高農村文化養老意識,就需要通過復興鄉村文化,從內源方面將農村老人吸引到文化養老氛圍之中。在實施過程中,政府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在建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時向農村老年人宣傳文化養老理念及意義,轉化老年人自身思維,逐漸改善城鄉之間的不均衡現狀,從而在文化復興中實現均衡、有序、協調發展,使農村老年人的老年文化生活得以豐富,進而推動我國養老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新華社.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 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N].人民日報,2015-06-19(01).
[3]李慧聰,郭如良,劉小春.新時代社會保障中的文化養老路徑[J].人才資源開發,2021(05):54-56.
[4]劉忱.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文化復興[J].中國領導科學,2018(02):91-95.
[5]李曉星.以老年教育助推文化養老[N].中國人口報,2018-06-04(003).
[6]穆光宗.“文化養老”之我見[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9(06):132-138.
[7]虞臣杰,徐凡弟.新時代農村文化養老服務工作模式創新——以瑞安市為例[J].山西農經,2019(15):126+147.
[8]劉會強.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的調查及思考——以河南虞城縣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6):124-126.
[9]唐曉英.傳統文化視閾下我國社區文化養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2):44-48.
[10]馮杰,朱小紅.城市空巢老人社區居家“綠色養老”服務建設意義及策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4):85-94.
【課題項目】2018年度三亞學院“一師一項目”校級課題“海南省城鄉社會保障服務供給機制研究”(項目編號:USY18YSK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