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黃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鄉村文化振興是這一偉大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鄉村文化的瑰寶。2017年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就主動承擔了傳承、保護和豐富鄉村非遺文化的責任,利用名師工作室和縣級非遺傳承人的優勢資源,組建了象山縣民間刺繡非遺項目學習型團隊——“七彩繡社”,探索優秀非遺文化進農村文化禮堂的實現路徑,不僅打造了農村社區教育特色品牌,還暢通了農村婦女就業創業道路,促進了農村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為鄉村文化振興“添磚加瓦”。
農村非遺文化與農村社區教育
農村非遺文化內涵
我國非遺資源豐富,尤其是農村地區。因此,非遺文化是農村鄉土文化的特色標識,是農村“活”的靈魂,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和精神,蘊藏著積極正向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內涵,凸顯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樸素的農民思想。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影響,以象山民間刺繡為例的農村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
農村非遺文化一般包括兩大要素:非遺資源和非遺傳人。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把非遺資源分為六類:一是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是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是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是傳統體育和游藝;六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人需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并承擔著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責任。象山縣民間刺繡的傳承人為徐嫦月,其于2018年被評定為非遺傳人。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困境
農村社區教育是開放大學的服務功能之一,其面向廣大農民群眾,致力于提升農民的綜合文化素養。在當下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肩負著服務鄉村振興的新使命,面臨著社區教育轉型的新挑戰。這意味著,傳統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農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亟須深度融合城鄉社區的發展治理工作,拓展教育服務功能,逐步向鄉村文化振興領域延伸,以增加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就要求農村社區教育要瞄準村民的生活需要,挖掘農村非遺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開發農村教育“藍海”,提升農村居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亟須推進社區教育與文化禮堂功能的融合,找準終身教育體系建構的新增長點,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創設新空間。這就需要通過農村非遺文化等特色品牌項目,以點帶面,逐步營造“真學、常學、善學、深學”的學習氛圍。
優秀非遺文化嵌入農村社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優秀非遺文化嵌入農村社區教育具有天然優勢
1.非遺文化與農村社區教育的“主體”一致
農村非遺文化經歷了千百年自下而上的“草根”淬煉,在農村社區中生生不息。可以說,農村居民中的文化領袖往往是農村非遺文化的優秀繼承者和創新者,普通村民則是宣傳農村非遺文化的活躍分子。而農村社區教育的主要對象和受眾也是廣大村民,因此村民是傳承農村非遺文化和接受農村社區教育的“主體”。
2.非遺文化與農村社區教育的“個性”一致
目前,象山縣各鄉鎮、街道和社區依托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建立了農村社區教育中心。農村社區教育通過“社區”這一行政架構劃分教育范疇,往往具有地域性特征,這與農村非遺文化有內在的高度一致性,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方面具有“共同話語”。
優秀非遺文化嵌入農村社區教育具有現實條件
1.民間刺繡非遺資源豐富
民間刺繡是象山縣級非遺文化,是我國古代農村婦女必備的一項技能,已經被傳承了幾十代甚至上百代。目前,象山民間刺繡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了特色產業鏈,主要分布在象山縣大徐鎮大徐村、黃皮岙鄉龍嶼村等村落,民間的繡娘、繡女們遵循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技巧技法和制作規范,把各項技藝推向極致。同時,象山縣建立了象山非遺館、民間刺繡體驗基地,其中民間刺繡體驗基地被列為寧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之一。
2.七彩繡社團隊實力雄厚
2016年7月,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成立學習型團隊——“七巧繡社”,聘請象山縣民間刺繡傳承人徐嫦月為社長,由15位刺繡愛好者組成會員骨干。如今,該團隊已發展到70余人,是寧波市非遺保護志愿者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實力雄厚。徐嫦月作為民間刺繡傳承人,刺繡技藝突出,2017年9月參加浙江省文化廳、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履步生花”全國繡花鞋制作競技賽,其參賽作品《繡花鞋》獲得浙江省文化廳頒發的“創意設計獎”。徐嫦月以傳承和推廣非遺刺繡技藝為己任,獲“浙江省百名女紅巧手”等榮譽稱號。
3.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完善
近年來,象山縣在490個行政村積極推進文化禮堂建設工程,目前已建成文化禮堂249家,可確保300人以上規模的農村實現全覆蓋。據統計,這249家文化禮堂中共有6家是浙江省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以大徐村的“刺繡非遺”主題文化禮堂為例,其占地面積廣闊、設施設備先進,能夠滿足百余人同時學習的要求。
“七彩繡社”學習型團隊進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
選導師、定制度,完善協同學習機制
1.組建導師團隊,劃分培訓小隊
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以“七巧繡社”成員為基礎,從繡社成員中遴選出培訓導師,最終組建成一支50人左右的導師團隊。在充分考慮交通、空閑時間、學員接受能力、師資統籌等因素下,學院將“七巧繡社”培訓團隊劃分成縣城南、縣城東、縣城西3個小隊,他們可以靈活、便捷、按需就近地走進農村文化禮堂進行學習活動,每個小隊設一名小隊長,由資深的核心成員擔任。此外,為解決“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在鄉村文化禮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社區應制定和實行傳承人跟班制度,以確保學習型社區教育管理的全程化。
2.組建學習團隊,實施動態管理
學院以興趣為導向,讓社區居民和村民以線上線下申請的形式加入“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該團隊應當建立進出機制,對團隊主體成員實行動態管理。這種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跨區域、跨行業、跨系統的社區居民、村民不斷加入學習型團隊中;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學習積極性不足、主動性不高、態度不端正的團隊成員清退出去。基于此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即從師德、教學水平、學員滿意度等方面對核心團隊成員進行考評,評價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把學習型團隊成員的考評結果作為提升核心團隊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以及是否續聘該成員的重要依據之一。
建課程、搭平臺,開發立體學習資源
1.構建“基礎+特色”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開發方面,面對基礎刺繡技藝的教學需要,由社長徐嫦月牽頭、學院教師配合,“七巧繡社”開發了《非遺刺繡基本技巧》《非遺刺繡構圖》等課程。此外,“七巧繡社”還因地制宜,開發特色課程,譬如《高泥村的軍港》《銀洋村的田樂園》《葉口山村的大塘港》《塔頭旺村的灘涂》《定山村的八角樓》等,從鄉村標志物出發,確定專屬圖樣作為學習內容,并結合村民生活用品開發《口金包》《書簽》《茶墊(席)》《繡花鞋》等特色刺繡課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基礎+特色”的課程體系。
2.打造“線下+線上”的學習平臺
為了擴大刺繡非遺文化的社區教育服務面,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選出15家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定點教學場所,同時校內也建立了文化禮堂,禮堂還設置了刺繡培訓教室和刺繡實訓室,以作為文化禮堂線下教育教學的空間補充。遇到特殊情況時,“七巧繡社”又積極開發了線上學習平臺,錄制系列課程視頻并發布到網絡上以供社區居民線上學習,還利用各類網絡直播互動平臺進行直播指導。目前為止,學院內共開設直播培訓課程100場,錄制系列課程教學視頻30個,完成了學習資源從扁平化向立體化的轉變,為女紅培訓課程開啟了新的教學模式。
優形式、精培訓,創新定制學習服務
1.聚焦應知應會,優化學習形式
從社區教育教學角度出發,“七巧繡社”圍繞“應知”“應會”的學習標準,制訂了學習方案,具體包含以下三種學習形式:
一是“應知”學習,即聘請刺繡專業教師或志愿者作為通識課教師,教授《非遺刺繡基本技巧》《非遺刺繡構圖》等刺繡理論知識,夯實基礎。
二是“應會”學習,即根據社區居民、村民刺繡技能的熟練度因材施教,確定刺繡技能的實踐內容,讓學員分班進行刺繡技能的實操學習,做到“常規技巧簡單講,關鍵技巧重點講,特色技巧專題講”。
三是“知會一體”學習,即組織社區居民、村民進入農村文化禮堂,進行沉浸式、體驗式參觀和學習,進一步鞏固和消化所學的內容。
2.直面社區需求,落實精準培訓
基于上述學習方案,各社區可自行選擇相應的學習模式,學院則根據社區需求精準落實三類培訓。
其一,面向“應知”學習的活動培訓。例如,丹東街道組織轄區40余名村級婦女干部參加“迎亞運”的手工刺繡活動,發出學習培訓需求;“七巧繡社”社長徐嫦月帶領學習型團隊成員圍繞“迎亞運”主題,在社區文化禮堂向學員傳授刺繡的基本知識、圖案設計手法和技巧等,手把手、一針一線地指導學員繡亞運圖標。
其二,面向“應會”學習的繡娘培訓。例如,“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成員為黃皮岙鄉龍嶼村的100多名準繡娘開設了專門的技能培訓班,重點傳授繡娘莖繡、平面繡、回針繡、打籽繡等刺繡技能,提升繡娘對主流材質、工藝的使用能力,同時提升繡娘的時尚“嗅覺”、審美素養,讓其能夠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和消費者需求,做到學之能用、用之能產、產之能銷。
其三,面向“知會一體”學習的研學培訓。“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以象山非遺館、民間刺繡體驗基地、“七巧繡社”工作室、“刺繡非遺”主題文化禮堂等為培訓點,設計開發了端午香囊刺繡、國慶紅旗刺繡、繡花鞋制作等個性化的研學培訓路線,通過非遺與旅游、研學等結合的方式,讓學員在現場觀摩、動手體驗的過程中深刻了解象山民間刺繡的文化底蘊、發展脈絡,激發其保護和傳承非遺民間刺繡文化的熱情。
“七彩繡社”學習型團隊進農村文化禮堂的效應
社區教育與文化禮堂功能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七巧繡社”開設非遺刺繡課程年均400余場次,受益人數達到1200人,每月開設公益課程已成為一種常態。以民間刺繡這一非遺項目為突破口,“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入駐農村文化禮堂,以傳授和指導社區居民、村民學習和傳承民間刺繡古老技藝為目標,讓社區教育與文化禮堂在結構上互相嵌入、在功能上相互融合,實現了從異構嵌入到共贏共生的蛻變,為社區教育與文化禮堂共建農村居民學習共同體,以及探索非遺研學旅游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范本,打造了農村社區教育的特色品牌。如“七巧繡社”團隊入駐新橋鎮的俞家小院,將刺繡的旅游產品制作過程呈現給游客,讓游客既能體驗當地的文化特色,又能購買心儀的旅游產品,帶動了俞家小院的生意,促進了旅游模式的升級。
社區教育與非遺產業緊密銜接,實現了就業共富
“七巧繡社”團隊累計培訓繡娘3000多人,吸納婦女就業1000多人,實現年產值100多萬元;開設了“七巧繡品工坊”淘寶店、“七巧象繡”抖音直播號等網絡平臺,繡娘人均增收千余元。這為婦女從事刺繡加工,實現家門口創業致富開辟了“綠色通道”,形成了象山“女性農創客經濟”。如殘疾人張某,原來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了關于“七巧繡社”社長徐嫦月的報道,于是她給徐嫦月寫信,表達自己想學刺繡的愿望,徐嫦月收到信后,及時給她回信,并表示愿意教她學習刺繡,同時鼓勵她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張某在徐嫦月的指導下學會了刺繡,并且其繡出的產品由“七巧繡社”銷售,張某找到了就業之路,現在對生活充滿了信心。象山學院現已成功申報寧波市社區教育課題“打造‘七彩新娘’助推大徐鄉村振興的實踐研究”。
社區教育與農村治理同向發力,賦能鄉風文明
如今,“七巧繡社”學習型團隊已成為社區教育的新生力量,推動了社區教育與農村治理的共同發展。“七巧繡社”團隊充分挖掘其包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在引領農村婦女們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自覺提高文化素養,積極參與美麗鄉村治理工作,帶動鄉風文明建設。如“七巧繡社”團隊自覺開展“非遺禮包獻英雄”的公益活動,即在手工刺繡鯧魚造型的香包中,裝入手工研磨的具有提神醒腦功效的中藥粉,獻給堅守在前線的逆行者;再如“七巧繡社”團隊成員積極參加鄉村治理現場會,提出了“刺繡作品點綴美麗鄉村”的建議,對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段曉卿.非遺分類及非遺階元系統建構研究[J].文化遺產,2018(04):9-16.
[2]朱曼.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地位[J].大眾文學,2015(02):18-19.
[3]李建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教育傳承路徑探究[J].職教通訊,2019(17):23-27.
[4]蔡坤龍.社區教育融入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J].中國農村教育,2021(05):2.
[5]黃晟.讓社區教育進駐村文化禮堂[J].新農村,2019(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