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聰穎 朱玉潔
杜威對反省思維的定義和價值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19—1952),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和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杜威是最早對“反省思維”進行系統研究的人,他在1910年發表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系統地闡述了反省思維理論。杜威認為反省思維“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它是一個持續的、有步驟的過程。前一步決定了后一步的結果,后一步參照前一步的成因;一步一步,相因而發生,相輔而成立,不是胡亂地倏往倏來的。”反省思維具有自覺的目的性,連續不斷且有序鏈接,其中還包含了個人的考察、檢驗和探究。
在杜威看來,反省思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反省思維能使人們的行動具有主觀能動性。當思維的主體不是出于身體的本能反應而是明了自己所做之事及目的為何時,便具備了運用反省思維的能力。第二,反省思維簡單來說是主動對某個問題進行深思,它可以能動地指導我們的行動,并朝著已知的目的去計劃探究。第三,反省思維能使事物的意義更加充實。比如,當不具備反省思維的人看到一塊玉石時,直觀感受可能只是漂亮;但當一個具備反省思維能力的人看到同樣一塊玉石時,還會想到它是經過了沉淀、質變而形成的不可再生資源。反省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高效的學習不是被動接收,而是學會思維。在學習中具備反省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習者主動且理性地朝著自己的學習目標展開行動,還有助于其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既能使其鞏固舊知識,又能加深其對新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檢驗和深思獲得新的意義,是對提高學習效率而言極為有效的途徑。
反省思維的五個階段
杜威提出,思維處在兩種情境之間,即思維開始于困惑的、困難的或混亂的情境;思維的結尾是清晰的、一致的、確定的情境,反省思維就是在這兩種情境中進行的。杜威又把反省思維分成五個階段:暗示—理智化—提出假設—推理—實踐,通常稱為“思維五步”。第一階段,暗示。暗示是指告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一些障礙阻止我們行動,但是還要繼續行動時,大腦會給予我們一些暗示,這是代替性的、預期的一種方式,它依賴于個人的知識程度和經驗。第二階段,理智化。在面對問題時我們要時刻保持理智化思維,要冷靜地去尋找問題的癥結,將面對的困難理論化為一個問題以及必須找到答案并解決的問題。第三階段,導向性觀念——假設。假設是對前面的暗示加以控制,主要是根據所產生的暗示尋找解決問題的事實材料,當找到問題的所在之處時,就用新的事實材料去檢驗,如果可能,暗示就變成合乎標準的可能性了。第四階段,(狹義的)推理。推理是對所搜集來的事實材料進行推理驗證,當然推理也需要依靠經驗和知識的儲備量。第五階段,用行動檢驗假設。最后一個階段是對假設進行行動上的檢驗,以便得出實驗性的證實或驗證。但這五個步驟不是固定的順序,其每一步都有助于暗示的形成,具體可以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
反省思維與中國畫學習的關系
中國畫屬于實踐技能學科,雖然中國畫的學習過程十分注重技能訓練,但技能的掌握僅僅是傳達創作者思想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創作主體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的理解,尤其是創作階段,對于創作者思維的創新和拓展要求更高,由此可見,思維訓練與中國畫學習密不可分,而反省思維又是思維訓練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是理解中國畫內涵與畫面關系最有效的途徑。如中國畫對空間的處理與西方追求還原自然的焦點透視極為不同,中國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和“三遠”法,即畫面物象可根據畫者需求而定,或是平視,或是仰視,畫面視點亦可根據畫面流動而變化,所以中國畫能容四景,亦能集千山萬水于同一幅畫卷。中國畫對空間處理手法之所以如此的緣由為何?追根究底是基于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運用反省思維能加深學生對中國畫中藏露、隱顯、虛實相生等獨特技法和審美的理解,而對畫面背后的意蘊內涵和文化的深層理解又能加強學生對畫面空間、遮擋等關系的處理能力,從而使畫面更加生動傳神,意味深遠。故此,反省思維與中國畫學習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反省思維對中國畫學習的啟示
中國畫的實踐性很強,早期通過技能的訓練便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技能訓練中往往容易忽視對思維能力的鍛煉,正因如此,到后期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創作階段便會舉步維艱,所以在中國畫學習的各個階段都應加強對反省思維能力的訓練。根據反省思維的五個階段,學習中國畫也可以按照以下五個步驟來展開:
第一步,找尋自己對中國畫感興趣的點,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對中國畫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在找尋問題答案時亦可結合以往經驗的暗示嘗試尋覓可行的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推動人探索了解事物原理和外界事物真相的契機。例如,在最初學習中國畫時,首先要找尋自己對中國畫這門學科感興趣的點,可以是傳世名畫或畫面背后的趣味故事,亦可是畫面中的造型、線條、設色等,再由興趣點切入,由點及面逐漸深入了解中國畫。在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畫的過程中很可能產生新的疑問,或是對畫面布局、物象造型的疑惑,或是對畫面氛圍意境營造方式的不解。有了疑問便會有尋求答案的沖動,如此,從興趣到對問題的主動探索和對答案的尋求便是一個理智化的過程,是主動思考的結果。
第二步,理智地面對中國畫學習。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中國畫學習也不例外,可能是在進行技法學習時對線條的力道節奏把控得不到位或設色不夠穩重,也可能是對中國畫的審美理解不夠透徹。遇到這些問題時應沉著冷靜,放慢學習進度,進行理智思考,正所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在思考和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時也要找到恰當的方式方法,首先可以把自己的問題羅列出來,此過程能讓學習主體對自身的學習過程進行總體回顧和反思,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問題去制訂擬解決方案并逐步進行試驗。
第三步,參照他人經驗或答案思考個人答案。通常,在面對從未接觸過的一些事或者類似的經驗時,人們往往會想到前輩兩個字,前人的經驗和積累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基礎,對前人經驗的合理借鑒和應用亦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剛學習山水畫時,我們多會臨摹歷史上的著名山水畫家展子虔、李思訓、董源、范寬等人的作品,因為這些名家的畫作格調高雅,技法純熟,對他們的筆法和構圖等的學習更能提升學習主體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和意蘊的理解和掌握,也能為其后期的山水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步,針對擬解決問題的方案,尋找與答案相關的事物進行檢驗。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對問題進行總結并擬定好解決方案后,下一步便需要去尋找相關事物,以便對擬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進行驗證。例如,在學習國畫寫生課時,當我們面對自然界豐富繁雜的物象時,很容易出現對畫面的構圖取舍以及整體氣韻的處理不當等問題。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可根據以往的經驗,通過品讀名家寫生畫作豐富自己的構圖方法以及寫生技法,還可以通過對繪畫理論的探究加強自身對畫境的理解,如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便是強調藝術要師法自然,有了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之后自能胸有丘壑。
第五步,通過實踐來證明答案是否有效。如前文所述,有了名家繪畫經驗和理論支撐后,還需通過實踐去檢驗自己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亦如杜威之言,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主動“探究”的過程,“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當我們找到擬解決方案時,便要主動進行探究和實踐,用實踐的結果來檢驗自己找尋的答案是否有效。
中國畫學習中對反省思維的鍛煉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論述過思維對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思維訓練的必要性,他認為思維訓練能發揮思維最好的可能性并避免最壞的可能性。反省思維訓練是思維訓練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反省思維不是人的本能反應,它是通過后期的學習和訓練得來的。也正因如此,存在兩種阻礙反省思維發展的因素:第一,思維有缺乏發展的危險;第二,思維有往錯誤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學習中對反省思維訓練的時間要早,方向要正確。在中國畫學習中可從以下幾種方式有效鍛煉反省思維能力。
首先,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配合教師組織的作品點評和分組學習等課堂活動,這樣既能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還能使學習氛圍更為濃厚。課下,學生可以跟同學多交流回顧專業知識,或自發組織一些興趣小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有利于學習、能鍛煉反省思維的活動。以識記中國畫相關美術史知識為例,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單獨理解記憶,再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互相抽查,在抽查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靈活多面,既要穿插橫向縱向的歷史和風格對比,也要注重作品與理論之間的聯系,再總結互相抽查時出現的問題和遺漏,最后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學習。此方式能加強學生對中國畫理論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而且知識點和畫面風格間的聯系碰撞也是一個鍛煉反省思維的過程。除此之外,還可以多人合作探索試驗一些特殊肌理技法,也可以舉行中國畫相關的辯論會等,這些方式都能充分地將自己置于主動的自我思考之中,有利于思維的鍛煉,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其次,面對“錯誤”時要善于思考,理性面對。在學習中國畫時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有失誤或“犯錯”,有的人會給自己心理暗示,覺得自己能完成任務并馬虎結課便置之不理,如此一來,雖能一時逃避,卻未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依然會重蹈覆轍。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正視且重視,理智地思考“犯錯”的緣由,并找尋出可能的解決方式再進行實踐,直至解決問題為止,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便會知道如何避免。這般認真嚴謹又理智的態度和思維過程,無論是在中國畫理論學習中,還是在技法的學習中,定會事半功倍。
再者,自主探究,勇于實踐。杜威認為,只有當學生親自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才算是真正在思維。“從做中學”一直貫穿于中國畫的學習中,但這里的“做中學”不只是對專業技能的實踐,也指在思維中對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深入思考的思維實踐。中國畫作為一門技能實踐型學科,對技法的實踐自不必多說,但高效的技能實踐一定是融合了理智思維的,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時運用反省思維能更有效地“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從思維上來說,直面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積極進行探索、尋求解決方式,便是反省思維的一種實踐方式,這樣能有效地鍛煉學習主體的思維能力。
最后,學會觀察。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杜威認為思維和觀察兩者之間是密切聯系的,觀察對人的思維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觀察不應是盲目的,需要根據既定目標帶著目的和問題去觀察,如此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中國畫學習古畫時的讀畫階段,讀畫是我們臨摹前對摹本的深入觀察,要從構圖到筆法、設色、意境,甚至是畫家生平經歷等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品讀。此過程是帶著學習的心態、有目的地去分析解讀畫面的,能加深學習主體對畫面的理解,有助于學習主體在臨摹時提升畫面效果,其也是反省思維運用的一個方式。
杜威的反省思維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探究,深度理解反省思維亦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學習中國畫。中國畫的技法鍛煉和反省思維培養應同時進行且相輔相成,反省思維的運用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審美和意蘊的理解,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敏銳,能讓其快速找到在學習中國畫時遇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反省思維的運用對于培養學習主體的獨立人格和自主能力有很大意義,也有助于學習主體改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全譯[M].承載,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3]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徐誠,楊漢麟,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漢江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美育視野下,中國畫‘反思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編號:S202110518004);漢江師范學院教研項目“反思性學習在中國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編號:2020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