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仕美
壯錦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東南部,東與廣西百色市接壤,南與越南接壤,西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北與曲靖市相連。壯族是文山州的世居民族,也是文山州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文山州的壯族人口為98.76萬,占總人口的28.19%,主要分布在廣南、富寧、硯山、丘北、文山等縣市。據史籍記載,文山壯族居民很早就居住在此地,他們和廣西壯族同源,許多地方志中都說文山壯族是儂智高的后裔,他們源于古代嶺南地區百越部族中的“西毆”“駱越”等。
文山壯族主要分為儂、土、沙三大支系,此外還有布秧、布敏、拉基等支系。因支系眾多,分布廣泛,所以形成了文山境內多姿多彩的壯族服飾文化,各支系服飾也從造型、色彩、圖案紋樣及配飾上詮釋了本同異末之美。
丘北壯族服飾主要以黑色、藏青色為主,短衣密紐,著百褶長裙或長褲,頭部以銀飾點綴。其中,巧妙運用壯錦裝飾是壯族傳統服飾的一大特色。壯族婦女喜歡在衣褲襟邊鑲繡錦邊,這樣一來,以藍、黑為主色調的服飾就增添了色彩的修飾感,給人以清秀、素雅和豐富的美感。壯錦是集壯族歷史發展、文化藝術和審美情趣為一體的傳統民族手工藝品,因制作手段不同可分為織錦和繡錦,在這一方面,廣西壯族擅長織錦技藝,文山壯族則更擅長繡錦技藝。文山壯族幾個支系的服飾普遍采用壯錦,常見于衣服的領花、襟邊、袖口、腰帶、頭飾和繡花鞋等。
文山壯族服飾的文化藝術特征
服飾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載體,它以具體的物質形式表現出一個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壯族服飾豐富多彩,千姿百態,他們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喜好、以及民族文化和圖騰信仰都沉淀在服飾之中,構筑了壯族服飾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服飾色彩的文化藝術特征
長期以來,文山壯族喜歡以藍、青、黑作為服飾的基本顏色,再融入彩色的壯錦作為修飾,從中可以看到壯族在審美觀念上的獨特之處。歷史上稱壯族為“水邊的民族”“稻作民族”和“農耕民族”,長期以來,文山當地的壯族以種植水稻維系生活,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他們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黑、藍、青作為服飾的主色,在勞作中不僅耐臟,還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而服飾細節部分運用彩色壯錦修飾,更突出了壯族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當地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集實用與審美為一體,其對壯錦的運用真正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使服飾莊重而不失靈性。
在服飾顏色的搭配上,黑色和藏青色都屬于冷色調,給人以莊重、沉穩、樸實的感覺,而少量的彩色壯錦則讓人感受到壯族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民族情調。服飾色彩的運用與壯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彩色的壯錦修飾讓服飾色彩達到了相互烘托的效果,通過對比、映襯和搭配,使服飾絢麗多彩而不失協調。壯族服飾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說服飾色彩不僅可以表達壯族人民的思想情感,還可以直接反映出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社會文化背景。
服飾圖案的文化藝術特征
壯族服飾,尤其是婦女的服飾,講究圖案裝飾的藝術效果。壯族服飾圖案是其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文山壯族服飾上的圖案紋樣既有刺繡成圖,又有壯錦拼圖。壯族婦女喜歡在頭飾、腰帶、袖口、襟邊以及繡花鞋上用圖加以修飾,圖案內容包括花草、動物以及各種幾何紋樣,內容豐富,主題突出,色彩絢麗,格調優雅。這些圖案紋樣與壯族人民的文化信仰、圖騰崇拜和民族傳統密切相關,充分表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熱愛。
當前壯族服飾中常見的圖案紋樣一般源于自然事物與社會生活中帶有吉祥之意的動植物,寓意都是吉祥、平安、幸福,他們認為穿上繡有美好寓意圖案的服飾可以獲得幸運。根據實地調查,文山壯族婦女服飾上的圖案都與花有關,如牡丹、梅花、菊花、荷花等,有的更是以花鳥為組合織繡更為復雜的圖案,樣式繁多,內涵豐富。壯族人民信奉的“花婆”又稱“花圣母”,是專門掌管人間生殖的神靈,在壯族民間被普遍供奉[ 1 ]。壯族人愛花,花是壯族服飾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圖案,這一點充分表達了壯族熱愛自然、崇尚生命的民族文化觀,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其追求繁衍不息的民族信仰。另外,“鳳鳥紋”圖案也常見于壯族服飾中,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普遍認為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是追求自由美好的象征,而“鳳”在中國自古就是祥瑞的象征,是賜予幸福的神鳥。鳳鳥紋與花紋在服飾中的運用既表現了壯族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也傳達出他們向往美好幸福、和諧安康的愿望。
壯族婦女在選取服飾的細節部分織繡色彩絢麗的圖案紋樣時,會突出服飾整體的協調之美、色彩變幻之美以及形神融合之美。壯錦圖案無論是在題材和內容上,還是在圖案的組織、造型和色彩的運用上,都有它獨特的風格,而且明顯區別于其他少數民族織造的圖案紋樣[ 2 ]。圖案不僅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其布局和色彩的搭配也充分凸顯了服飾的文化藝術特征。文山壯族服飾是當地婦女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工藝精湛、圖案精美、主題經典,體現了壯族傳統的手工藝及文化信仰、審美觀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文山壯錦的生存空間探析
在社會日益朝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趨勢發展的背景下,機器制造業對民族手工業不斷沖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不斷消退,同質化日趨嚴重的過程中壯錦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作為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各民族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但商品經濟與都市時尚對傳統民族文化發展的影響,使壯錦的傳承與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傳統民族文化意識淡薄
從文化認同層面來看,新一代壯族年輕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不強,他們不再追求傳統民族服飾來標榜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是傾向于追求多元化的時尚服飾文化。如今,文山地區城市和農村的年輕壯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基本改穿現代服飾,這使得壯族服飾傳統的實用功能大大減弱,壯錦在服飾中的運用也隨之淡出。據調查,大部分年輕壯族,除了在每年的“三月三”“春節”等重要的傳統節日及重要的婚喪嫁娶儀式上身著傳統壯族服飾外,日常生活中他們不太愿意穿民族服飾,導致他們對傳統服飾文化及壯錦傳承的觀念和意識也淡薄了許多。
壯族服飾制作機械化
隨著機械制作工藝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各類手工業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壯族服飾制作因耗時耗力,逐漸被人們疏遠,手工繡錦技藝被機繡取代,服飾中的壯錦元素也逐漸變成了時尚元素。當然,機械化制作效率高,成本低,批量生產能夠大大滿足市場需求,但對于傳統民族技藝來說,壯錦的實用價值降低,成本上升,市場萎縮,銷量下降,這導致許多手工藝者收入減少,年輕一代更是望而卻步,使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陷入艱難的困境。
壯錦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長期以來,壯錦技藝主要依靠家庭中母女傳授、村里婦女互教互學,或是親戚傳授的方式來傳承。過去織錦繡錦技藝代代相傳,很多壯族女孩從小跟隨母親或家里的長輩學習,繼承師傅技藝的基本理念后,他們還會注入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創造出更豐富的圖案并不斷發展。如今,隨著社會轉型,壯族傳統文化生態也隨之變化,傳統壯族村落減少,人們的觀念發生改變,很多壯族女孩外出打工,不愿意留在家鄉繼續原有的生產生活,更不愿意從事收入較低且非常辛苦的手工藝制作。同時,復雜的傳統技藝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夠沉靜下來學習與傳承,壯族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漸被現代服飾取代,壯錦的實用價值降低,其生存空間受到了一定的威脅。
民族融合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壯族與其他民族生活圈的融合使得壯族對本民族服飾文化觀念發生改變。多民族雜居的社會環境使壯族與周邊各民族產生大量的接觸,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多方面相互影響。就壯族服飾文化而言,傳統的壯族服飾出現了一些漢化的跡象,款式追隨時尚流行的元素,服飾紋樣也汲取了其他民族服飾圖案和現代時尚圖案紋樣的元素。這些變化雖然推動民族服飾的多元化發展,但也使得傳統壯族服飾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壯錦等文化元素逐漸減弱。
文山壯錦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2012年文化部發布的《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3 ]。目前,我國很多非遺技藝通過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取得了可喜成就,值得借鑒。生產性保護既能保護壯錦的原真性不被破壞,又能有效傳承壯錦的文化價值,挖掘其經濟價值,以達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的效果。
堅持政府主導,合理規劃布局
堅持政府主導,要積極開展文山地區壯錦技藝調查研究,收集整理文山地區現有壯錦技藝相關資源,根據文山壯錦生存現狀制定和實施壯錦保護傳承的規劃,并由各級政府牽頭落實壯錦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目前文山地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臺了《文山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也包括對壯族多種傳統文化和技藝項目的保護意見,在此基礎上,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壯錦具體保護目標及措施,規劃建設生產性保護基地,提升保護水平,為文山地區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加強傳承人保護與培養,提升傳承能力
壯錦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遺產,是離不開傳承人而獨立存在的,因此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是壯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要深入基層挖掘壯錦技藝傳承人,為其提供經濟扶持和政策保障,鼓勵他們進行傳習活動,給予有突出貢獻的傳承人相應的表彰、獎勵;其次,加強對傳承人的系統管理,制定相應的培養制度,對學藝者給予資助、獎學金等;最后,開展跨區域研習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壯錦技藝傳承的成功經驗,提高傳承人的傳承能力。為傳承人創造授徒傳藝、展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構建技藝傳承新體系,助推壯錦新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已不再是壯錦傳承的主要形式。構建學校教育、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三結合”的傳承體系將是壯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如今,學校教育是保護和傳承壯族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學校教育不僅可以給學生傳授手工技藝,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壯錦文化的認知情感,提升其民族文化認同感。教師團隊可以結合地區民族特色開發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多維度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技藝的積極性和實踐性。同時,開展相關的校園活動,營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技藝傳承的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另外,社區教育對壯錦等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壯族社區或村落成立壯族文化協會或是婦女會,可以定期開展壯錦技藝培訓活動或沙龍,還可以借助各種節日、民俗活動進行壯錦工藝傳承教育和壯錦文化競技娛樂活動。此外,家庭教育是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最主要的方式,通過家庭教育深入影響青年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以營造壯錦發展的文化氛圍。
注重價值開發與創造,提高可持續發展內動力
開發創造壯錦價值,應遵循保持壯錦的真實性和傳承性這一原則,注重挖掘壯錦豐富的文化內涵,強調其歷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再創造更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文山現有“丘北普者黑”“廣南壩美”“廣南八寶”“天保口岸”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受“西疇精神”“老山精神”的深遠影響,其將成為云南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星。
通過整合區域旅游資源,開發融合壯錦旅游路線。現有的壯錦旅游景點幾乎都分布在壯族集聚地,通過進一步整合規劃旅游資源,可以創造出既有自然風光又兼具民族風情的旅游文化產品,進而帶動壯錦的傳承與發展,拓寬它的生存發展空間。另外,要堅持對壯錦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營銷,文創產品被譽為“帶得走的文化”,集中體現了產品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統一,縱觀市場,文創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商業價值前景十分樂觀。當然,壯錦價值的開發需要政府主導,企業投資,人才參與,多渠道、多層次地挖掘和創造壯錦的價值,為壯錦發展注入內動力。
利用新技術手段,創新壯錦保護與傳承
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一背景下,創新傳統民族技藝保護和傳承的方法也迫在眉睫。可以依托數字信息技術來處理壯錦相關信息的采集、存儲和傳播,實現有效保護和資源共享;利用新媒體技術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還可以通過直播帶貨、電商銷售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創新銷售模式。運用新技術創新壯錦保護與傳承的方法,以期在創新中更好地發展傳統民族技藝。
參考文獻
[1]吳偉峰.壯族織錦技藝[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于立華.壯錦圖案簡論[J].民族藝術,1987(03):174-181+173.
[3]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N].中國文化報,2012-02-27(001).
【課題項目】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科研項目成果“壯錦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文山壯族服飾中的壯錦為例”(項目編號CEFA201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