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網民在當前時期又達到歷史新高,而這一時期又出現以下幾個關鍵特征:網民年輕化、信息多元化與后疫情時期的網絡安全問題尖銳化。大學生群體是網民中的一級,大學生群體安全使用和利用互聯網絡信息是我國網絡安全的風向標和參考系,在我國網絡安全問題方面正存在著大量攻堅克難問題,所以對高校網絡安全問題的危機做出分析,對危機做出回應與解答是我國在建設網絡安全方面不可缺失的一環。
關鍵詞:網絡安全安全意識安全教育建立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3(b)-0000-00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Security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Countermeasures
LU Yan
(Jiangsu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Changzhou,Jiangsu Province,213000 China)
Abstract: China's Internet users in the current period has reached a record high, and this period has the following key characteristics: younger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of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s acute.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primary Internet users, college students safe use an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is an indicator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reference frame in China, the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overcome the difficult problem, so the crisis to mak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network secu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crisis and solutions is our coun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is the missing link.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Safety awareness; Safety education; Establish a mechanism
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曾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現代社會逐漸會變成一個“風險社會”,所指的是隨著全球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大范圍發展,區域風險的不確定性上升為整體結構的不確定性,從而結構性的風險通過地區的“制度化”與“再制度化”不斷地擴張,從而“風險社會”的視域支配了我們對于問題、矛盾的分析。而按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即訊息”,“網絡”工具已經成為人關系、身體延伸的一部分,“網絡”成為了人們自身不可分割的工具。當下網絡工具的不正確使用、網絡生態的被入侵殖民化,網絡危機逐漸成為“風險社會”的參照和坐標。
當前社會環境、網絡空間處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首先,我國的網民數量達到歷史新高,PC端和移動端逐漸成為工作、生活、社交娛樂的終端器,而高校大學生群體又是我國網民數量和素質的風向標。其次,網絡建設、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目前是全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廣大第三世界的經濟一級甚至逐漸起到經濟核心的支撐作用,所以做好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用戶群體的網絡安全,是我國當下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重要突破方向。
1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
互聯網的流行性、開放性和多樣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在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許多新的應用程序與媒體平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習慣和社會風格。在影響的積極方面,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應用程序和媒體平臺為大學生創造了許多信息渠道,使他們能夠接受最新的信息與教育,增大認識世界的可能,觸發認識的敏銳與樂趣;而影響的消極方面來看,互聯網上的信息是雜糅的,良莠不齊,網絡會在不用程度和不同的水平上影響和甚至扭曲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乃至在一部分情況下學生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
所以,在當前多元文化調性的背景下,高校和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將長期成為大學管理和社會管理的中心。社會、高校的網絡安全管理與大學生自身的網絡安全修養在現在及未來都是正在進行時。尤其是在地區疫情與全球疫情交互的大背景下,網絡正成為生活與工作不可替代的操作工具,所以公共機構、大學和網絡媒體必須建立起相互作用的長期監管、應對機制,以履行其職責,凈化網絡環境,著重于大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并共同創造一個美麗的藍天,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2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現狀
2.1網絡安全意識薄弱
學生自身不重視網絡安全,也不知道怎么保護自己的隱私和賬戶。甚至隨意泄露自己的賬號和密碼,利用個人的真實信息注冊未經檢測的網站鏈接,打開不安全的網站,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工作和學習單位等信息在大數據的技術下“裸奔”。根據調查顯示超過70%的大學生在沒有安全檢查的情況下隨意使用公共網絡,60%的學生瀏覽安全警告網站,超過63%的學生透露了生日、手機號碼和個人信息,如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員等。超過90%的學生在打開應用程序時不留心和注意應用需要獲取權限內容,從而造成相冊、記事本、地理位置等信息泄露。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和電信詐騙的新手段時而發生,例如:校園貸、美麗貸、兼職騙局與網絡賭博“殺豬盤”等詐騙現象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缺乏常識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所以,用戶自身對信息隱私安全的重視可以說是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2.2網絡安全教育的不足
隨著時代網絡工具不斷地向前發展,網絡技術和網絡內容繼續持續增強和豐富,網絡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互聯網的新用途不斷出現。大學生較于其他的群體接受和理解信息能力強,而目前高校負責網絡安全宣傳、指導的老師多是班級導員和班主任,從職業性和能力的角度來說與當下網絡安全教育素質不匹配。
另外,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網絡安全培訓方法相對簡單,內容過時,缺乏系統培訓,網絡安全管理系統也無法建立。一般來說,大學校園里沒有專業網絡安全培訓人員,目前更多的是依靠班級導員和班主任,無法為學生提供職業網絡安全教育。其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落后的,大部分是傳統的說教形式,內容單一且空洞沒有教學生氣,教學場地上主要是在課堂。從而學生們被動地接受它,甚至受到內心抵制。在宣傳上目前主要是班級研討會和校園海報、廣播等方式進行的,通常是一次性的警告教育,沒有長期的培訓與系統的宣傳,所以它的影響很難進入學生的意識,無法達到預防目標[1]。
2.3后疫情新形勢下網絡安全工作危機
人類正在經歷新冠疫情的襲擾,我們也正在面對“后疫情”時代,不論是在工作當中面對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的改變,還是在生活中面對緊張與松弛的碰擊。我國高校針對地區疫情與全球疫情的“例外狀態”下開展了網絡教學,從而在間接的程度上也加長了學生與互聯網的接觸時間[2]。
后疫情形勢下大學生網絡安全的風險在于,一是隨著網絡的開放性與信息的交互性會產生安全漏洞。開放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不僅有助于大學教育資源的相互溝通和共享,而且也暴露了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脆弱。因為要提供相同的教育資源網絡平臺必將開放,而平臺的開放就使網絡系統容易受到各種攻擊,從而竊取和扭曲網絡信息。二是容易造成計算機病毒的大范圍擴散。在線教育的開放有利于高校、教師與學生,但也為計算機病毒和垃圾病毒的傳播創造了空間。許多垃圾病毒的性質是強制的、流氓的,通常會以廣告、插件、電子郵件等形式傳播商業、政治或宗教等不健康的網絡信息,在點擊安裝、發送的過程中,病毒就會被植入計算機系統。而一旦被病毒侵入,它不僅會對在線培訓平臺系統造成嚴重損害,甚至會影響教育資源和信息包,竊取教學材料和研究材料等其他重要資源,危及網絡教育的良好環境,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三是專業知識泄露與網絡電子交易暴露風險。研究型高校有大量的機密材料,特別是科技類研究材料,如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專利。一旦許多重要的材料,如新技術材料進入一個不安全的網絡,就會有信息泄露和安全風險。新技術和認證前的材料泄漏將對研究成果的研發、轉換產生重大影響和損失。另外,大學的教育系統和相關平臺有支付鏈接,許多學生無法確定網絡系統中的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容易受到網絡欺騙。高校網絡交易平臺也很容易引起廣告和病毒攻擊,從而引發個人信息泄露和交易安全等其他相關問題[3]。
3高校網絡安全應對策略
3.1建立網絡安全教育機制
第一,建立和改進網絡教育安全制度和規則,將科學使用互聯網、安全利用互聯網明確為高校師生的共識和行為規范,明確網絡安全是每一位師生網民的責任,鼓勵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在區域一級,對圖書館、教師和宿舍等區域要有意識地管理互聯網的使用,共同維護校園健康文明的互聯網環境,積極建立一個力爭上游的大學校園,提高人們對網絡安全的認識。
第二,充分發揮學校媒體的作用,加強官網、校報、公眾號、抖音及其他自媒體平臺對于網絡安全教育的認識和內容創新,創建網絡安全教育專欄,逐漸提高大學生對網絡安全的認識。
第三,增加對網絡安全建設、監管的投資,促進學校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積極地在大學內建立網絡安全防御系統,改善網絡安全早期預警系統,有效地防止各種各樣的有害信息進入大學網絡[4]。
3.2完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
第一,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大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教育中,并結合不同年級的特征,研究建立普遍適用、靈活和機動的網絡安全教育和培訓課程。
第二,鼓勵不同的學院和專業通過結合自己的特點,采取一系列有特色的、有創新性的、有效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積極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促進網絡安全培訓形式的多元化、內容多樣化和效果顯著化[5]。
第三,發揮學生會、校團聯合會等學校自治團體在學校的創新性作用,在校園里組織健康、生動、有益的網絡安全教育等文化活動,通過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演講、知識競賽、狀況演練、有獎回答等實際活動積極地在校園里培養良好的網絡安全環境。
3.3政府等相關權力部門設立并執行網絡安全法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國家的未來發展有關。大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更有必要根據有關網絡安全工作的理論和具體的法律和規定為網絡使用者進行保駕護航。特別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并結合我國的網民特點,制定更詳細的法律法規,從而在互聯網網絡安全新時代、新形勢下建立和改善網絡安全的立法制度[6]。
為了確保法律的實行,必須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價值依托。并且使高校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監管、執法機構程序化、日常化,及時迅速地查明和消除網絡上的過度言論、謠言和虛假信息,并對肇事者實施嚴厲懲罰。與此同時,為了建設高校網絡安全制度,司法機構必須行使其獨特的監督權力,監督高校的網絡安全工作[7]。
4結語
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背景下,高校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問題將長期成為大學管理和社會管理的中心,特別是在當下的新形勢下——后新冠疫情時期更成為社會的關注重點。在公共管理機構、高校與社會責任主體方面必須建立一個協作機制來履行其職責,凈化網絡環境共同創造一個美麗的藍天來保護高校大學生的網絡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建兵,王振欣.主動安全網絡架構——基于社會控制原理的網絡安全技術[J].信息安全研究,2021,7(7):590-597.
[2] 樊家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6):117-118.
[3] 呂昌民,張雪萍.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路徑探究[J].淄博師專論叢,2020(3):36-38.
[4] 王曼.計算機網絡安全病毒防御中的數據挖掘技術應用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20):112-114.
[5] 黎子媛.網絡快餐文化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7):57-60.
[6] 冷文勇.網絡“微”時代我國高校學生意識形態認同安全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
[7] 王廣麗.當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路徑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20.
基金項目:202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課題《后疫情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管理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667)。
作者簡介:陸妍(1983—),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學生事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