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云 李袁
摘? ? 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課程教學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的主要路徑在于增加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比重,重構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體系;立足教學實踐,改變傳統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模式;以促進就業創新創業為導向,積極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文章以案例教學方法為例,探討了人文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轉型實踐。
關鍵詞:普通高校;人文社科;課程教學;學術型;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4-0068-03
當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如人才培養與輸出的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與我國制造業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還有一定差距,與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不適應。因此,高校應基于“需求側—供給側”的雙重反思,進行人才培養的改革,探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高校的人才培養最終應落到教學這一基本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在教學方面進行轉型,對于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需要從傳統的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
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重理論、輕實踐,旨在追求培養學術型學生,教師在課堂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在教學中注重理論的培養,而不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綜合來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存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課程設置不合理、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
(一)人文社科類課程設置不合理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這從很多高校人文社科各學院網站搜集的專業培養方案可見一斑,如很多高校的同一專業課程安排存在同一化現象,甚至是千篇一律,沒有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地方實際和學校特色優勢進行專業細化設置;專業課程確定后一直沒有更新,課程陳舊,落后于實踐,沒有根據實際變化進行充分論證,與實際需求不相吻合;教材陳舊,沒有結合新的時代內容進行創新,知識過時且相對簡單,或者教材偏難,學術性太強,社會實踐案例偏少,教材的知識體系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應用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太少,案例教學不足,過分注重理論課程,課程設置不豐富,不科學[1]。這些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落后于社會發展實際,與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能力和要求都相差很遠,需要高校結合社會實際進行完善、改進和針對性革新。
(二)人文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人文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過分注重學術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實施“師授生聽”,以經驗式教學方式為主,這是傳統的知識生產方式的產物,教師作為知識精英通過理性的思辨和好奇心去生產與探求知識,然后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講授給學生。“師授生聽”的方式難以有效體現知識的“應用”本質,注重課堂講授,機械地將課本內容“灌輸式”傳授給學生,內容封閉,脫離社會實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教師多以課堂為教學主陣地,教學方式僵化,學生接受知識被動,這樣的教學導致師生之間是分散的、學生之間是獨立的,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考性。在課程教學中,以研究型標準要求教學,基礎性、理論性和學術性過強,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應用,科研成果轉化成為教學課程的渠道不暢。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最突出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分離,缺乏創新型的實踐教學手段,實踐教學偏少,實訓、見習、實習在很多人文社科類課程中都變成“走過場”,沒有結合課程知識進行實質性的深入,導致學生動手實踐、應用能力都不足。教學沒有走出課堂,沒有結合實際進行實踐操作和知識的實際應用。必須改變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因此,高校應結合實際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既注重知識傳授又注重知識運用,既注重課堂教學又注重實踐課堂的建設,只有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講授與應用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才能改變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2]。
(三)系統的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尚未完全構建
有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從觀念到實踐,對教育教學重視不夠,在觀念上,認為高校應以科研為主,對教學缺乏足夠重視,一味注重量的擴張;在實踐上,科學完整的高校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有的高校課程建設滯后,沒有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地方需求進行革新,一套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地方高校課程體系還沒有構建起來;師資隊伍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過分注重研究型教師培養,在教師職稱評
定、晉級晉升、考核等方面都以科研成果為主,尤其是以學術論文和課題項目為主要評價指標,一線教師因成果難以量化而被邊緣化;教學效果評價也存在一定問題,以教學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用心去澆筑的事業,但高校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機制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過分注重量化、科研成果等,教學評價難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高校必須“以本為本”,狠抓本科教育,核心在于以本科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高校應結合地方實際,從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效果評價等多方面入手,構建一套高質量的教育教學體系。
二、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路徑
面對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必須從社會需求的實際出發,直面問題,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在于: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要打破傳統,勇于創新,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3]。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也應在這一方向的指引下,探尋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的路徑。
(一)增加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比重,重構高校人文社科課程體系
高校要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通過對地方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狀況等進行調研,在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方面開設適量的地方特色課程。同時,還應開設適當的跨學科課程,增加跨學科、前沿性、交叉學科和應用性課程的比重。課程的內容既要注重基礎理論的編排,更要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要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基地,搞好實踐教學。高校應找好定位,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實際需要,結合經濟發展方向,與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合作,建立校政企事業單位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場地。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政府、企業、事業單位中服務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亦能體驗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為將來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積累經驗、打好基礎、做好準備。當今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使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周期大大縮短,這些領域本身及其在各個學科產生的前沿知識,都是課程改革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4]。
(二)立足教學實踐,改變傳統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模式
傳統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模式以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為主。教師處于絕對的領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創新精神,以學術為主,知識體系單
一,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家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必須要立足實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講解完一節理論知識,就應創設一個實踐情景,讓學生分工協作,以“當事人”的身份完成所扮演角色的任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者融會貫通。讓學生在教學中學習,在實踐中思考,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指導者,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單一的理論學習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習。如此,學生的應用型能力不斷提高,推動了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其次,改革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推行自主學習、合作性和研究性學習。傳統的“師授生聽”教學是“知識生產模式I”的產物,適應了高校作為知識生產中心,教師通過思辨和好奇探求知識,然后將自己總結的理論講授給學生的場景[5]。在人類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知識生產模式II”和“模式Ⅲ知識生產觀”成為生產知識的主流方式,這兩種知識生產模式分別以應用為特征和知識集群、創新網絡等為核心構件,知識的產生更多被置于應用和創新的情境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如網絡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自主學習,將知識置于應用情境的合作性和研究性學習,聘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才來校授課,通過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革,使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三)以促進就業和創新創業為導向,積極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一邊是很多崗位招不到人,除去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能力之外,還有大部分原因是由學校教育造成的。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專業,大多把學生往學術型方向培養,而忽視了其應用能力,使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脫節,實際工作所需能力不足,從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所以,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必須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堅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就業、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符合國家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將更好地促進學生就業、創新和創業做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工作既要使學生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必須考慮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具備未來立足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即就業、創新和創業能力。而就業、創新和創業能力的獲得,需要有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如主動與地方企業對接,通過實訓、社會實踐和專門的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專業知識教學中,讓學生發現創新創業的內容和機會,培養創新創業意識;與企業建立橫向合作關系,將與企業的合作項目發展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頂崗實習和畢業選題設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更重要的是要在國家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系列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此外,還要大力培育創新創業文化, 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從“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學科教育轉到“能力本位”的現代高等教育上來,由傳統高校走向創業型高校。
三、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類課程課堂教學轉型案例:案例教學方法與實踐
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案例情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主要輔之理論講授、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具有開放式、互動式、學生易于理解接受等特點,是一種非常有效、便于操作、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的教學方法。通過對一些接近現實的案例進行分析、解剖,結合某一個特定的知識點與理論,利用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的形式促使各種信息、知識、觀點相互碰撞,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通過案例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促進教學與實踐有機融合,強化培養過程,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推動學生培養模式改革。
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要注重加強案例庫建設,教師可以將案例庫的建設同自己科研課題的調研結合起來,通過實證調研,發現和編寫案例,并鼓勵學生參與案例的調研與整理,以提高學生分析案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作者在“農村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中,專門建立了基于地方農村公共管理實踐的本土案例庫。主要選取有關農村公共管理的案例,來自于本土農村治理的實踐,案例的內容涵蓋了跨區域扶貧搬遷、流域治理、社區治理、醫療改革、區域協作、留守兒童服務、鄉鎮機構改革、產業轉型、綠色發展、飛地經濟、美麗鄉村建設、鄉賢治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在案例的選取、分析和研究方面均立足于本土,共整理了15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農村公共管理案例。案例形式多樣化,凡是本土的社會熱點問題,或領域內重點問題,或實踐中的代表性問題,都是來自本土的原創性案例。通過整理這種來自本土實踐的案例,形成案例庫,為教學所用,將極大增強案例的生動性和說服力,有利于實踐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魯武霞.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困境與生態定位[J].大學教育科學,2017(3):34.
[2]? 付八軍.新建本科院校應用轉型的回顧與展望[J].江蘇高教,2020(6):45.
[3]? 向芳青,王友云,陳儉.區域高等教育治理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學轉變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2.
[4]? 宋旭紅.學術型——應用型:我國普通本科高校分類之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5):105.
[5]? 龔放.知識生產模式II方興未艾:建設一流大學切勿錯失良機[J].江蘇高教,2018(9):7.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