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輪復習是高三備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常規的地理一輪復習中,教學方式陳舊、知識點多、習題量大,學生心理壓力大、作業任務重、復習狀態不佳、效率低下。針對以上常見問題,文章提出改變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改進,最終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有效方法;自我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1-0147-04
又是一年高三時,一輪復習如期而至。怎樣才能在減輕高三學生壓力的同時,有效提高高三一輪復習的效率。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不斷探索的問題。
一輪復習是高三備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一輪復習的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基礎題型的準確率。如果基礎知識不扎實,那么在做題過程中,學生很難自如的進行知識遷移和應用。尤其是在新的高考模式中,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既要求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閱讀能力,還要會進行細致的區域定位與綜合分析,以及全面的知識應用與歸納能力。要想在高考地理中取得較理想的地理成績,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獨有的地理知識體系,同時不斷提高分析、知識應用和歸納能力。
一、 自我反思——常規地理一輪復習中的常見問題
在常規的地理一輪復習中,教師需要在一學期內完成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選修課本(兩本),以及初中四本地理課本,共計九本書的復習。復習任務重,時間緊。這就要求地理教師要按照相應的復習計劃,每周完成一定的復習任務和對應的習題練習。迫使很多地理教師一學期一本資料書、從頭講到尾。課堂也常常呈現出滿堂灌、一把抓、題海戰術等傳統方式。學生心理壓力大、作業任務重、復習狀態不佳、效率低下。
(一)教學方式陳舊、課堂效率低下
在傳統的高三復習中,師生的互動往往是最簡單的問答式。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但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回答。甚至是教師一個人自問自答,還沒等到學生想出答案,教師早早給出答案。這種模式使學生的依賴性增加,久而久之,形成思維惰性。對知識的學習只懂皮毛、難以對相關知識進行熟練的分析和遷移。很多同學出現學習很認真、成績很一般的現象。
(二)注重知識的學習、忽略能力的提升
地理是知識點非常繁多的科目。從自然地理的不同圈層、人文地理的不同要素、到世界、中國區域地理的綜合。很多學生由于高一未能確定高考所學科目、導致高一地理學習散漫、基礎不扎實。很多學生進入高三一輪復習,才開始正式重新學習高一地理。一些農村地區、初中地理課程開設不齊全,或者徒有形式,使得高中地理學習中區域認知部分異常艱難。地理教師通常還需要引導學生重新學習初中地理。教學課時量大、任務重、教學進度緩慢。很多教師在有限的高三復習時間里,只能首先偏重于地理知識點的學習,課堂中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點的應用練習。
(三)課業負擔重、習題量大
高三復習時,教師往往會選取相關的教輔資料以及對應的習題冊。一般情況下,每一講都會有基礎例題、真題訓練,還有習題練習。就高三地理來說,正常情況下,20至30道題的習題量,每天學生需要用30分鐘~60分鐘來完成當天的習題練習。學生還需要用很多時間來完成其他科目的習題作業。加之部分習題資料陳舊、習題質量不高、學生解題方法不當,雖然在不停地做題,但得分率始終很難有大的提升。
(四)學生心理壓力大
高三學生課業任務重,普遍存在休息時間嚴重不足的現象。而頻繁的測驗和考試也讓學生疲憊不堪,尤其是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學生情緒失落、沮喪,甚至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為。
(五)忽略考后總結
在高三地理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一講全會、一做全廢”,考前總覺得知識點都會,考后很多簡單題錯誤率反倒很高。然后繼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進步艱難。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忽略了考后的總結反思。
二、 用心聆聽——了解學生的薄弱項目和真實需求
(一)地理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
地理課堂有較多學生出現上課走神、發呆、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盹等。其中部分學生由于高三學習緊張,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睡眠不足,精神狀態不佳。也有個別學生由于個人感情或與家人、朋友的關系不融洽,使其難以靜心學習。
(二)學習動力不足
一些高三學生沒能真正體會到高三的重要性,每天得過且過,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缺乏學習動力。或者由于高三地理學習難度加大,經過幾次考試失敗后,對地理學習喪失信心,產生畏難甚至抵觸情緒。
部分學生懶惰散漫而且粗心大意,課前沒有預習、課堂懶得動筆、課后沒有復習,課后作業不能認真完成,經常應付檢查,甚至還存在抄襲現象,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導致基礎知識不扎實。
(三)地理基礎薄弱
由于鄉村初中專業地理教師缺乏,加之農村地區對地理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許多學生的初中地理課或被占用或成為自習。到高中以后,地理基礎薄弱,尤其是學習文科后,對區域定位及區域綜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農村學生不僅錯過了本該精彩紛呈的初中地理課,還需要在高中花費較多時間重新復習初中地理,再一次加大了地理學習難度和壓力。高一必修地理的學習中,很多學生不重視文科,或者最初決定學理科,導致文科學習不用心。升入高二后,許多學生因為理科學習困難,轉而學習文科,地理基礎知識薄弱。進入高三后,還需要重新學習地理必修1與必修2的內容。很多高考題對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生們因為知識點不牢固,尚未建立自己獨有的地理知識體系,很難自如的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應用,地理題得分率提升緩慢。
(四)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欠缺,部分同學不能準確全面的理解題意,導致理解題意不全或曲解題意,材料分析能力不足。閱讀能力成為制約許多文科生得高分的因素之一。很多文科生的數學以及理化科目往往是短板,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氣壓、密度、比熱容等基礎知識缺乏,也影響到地理學習,尤其是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對學生綜合素養要求較高的知識點的學習。
(五)答題不規范
很多高三文科生答題口語化、缺乏地理專業術語的積累。如常見的天氣和氣候、地形與地勢、水文與水系、地質構造與地貌、自然帶與氣候類型等概念混淆。答題時將“冬季低溫少雨”答成“冬天溫度不高、下雨不多”;把“提供就業機會”答成“人們好找工作”。不能準確區分“分析”“描述”“說明”“評價”“特征”“意義”“影響”等常見考題的答題要求。
三、 因材施教、推陳出新——提高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效率的有效方法探究
針對以上常見問題,作者嘗試在最近幾屆的高三地理課堂中做出一些改變。不斷探索、改進,現將作者認為略有成效的方法整理如下。
(一)保持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
很多高三地理老師都是將學生從高一一直帶到高三,學生很好地適應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節奏,師生配合通常非常有默契。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學素材陳舊、課件無新鮮感。由于高三進度快,留給教師選擇新素材、制作新課件的時間少,很多教師會重新使用舊課件,而教師固定的思維模式、信手拈來的素材往往是學生高一就已經聽過的。所以教師要克服困難,結合國際國內大事件,盡量選擇最新的素材,學習新的思維方式,同時在課堂上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趣味性和新穎性,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關注學生情緒、上課狀態及心理變化,關愛學生
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不斷變化的,早餐后的第一節課,尤其是陰雨天,學生容易情緒低落、精神不佳。或者在較難理解、信心受挫的某節課后學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教師在課前進教室時就應該觀察學生狀態,利用課前幾分鐘采取主動方式,比如課前一首歌、一個小視頻、一個笑話等方法調整學生情緒。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多觀察學生表情,留意狀態不佳的學生,可善意提醒或多多關照。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如果再遇上家庭變故等其他因素,學生往往會因承受能力差而一蹶不振。任課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幫助學生,做學生信賴的朋友。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學習這門課程。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
教師,答疑解惑即可。筆者在一輪復習課堂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在講,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即可。學生上臺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解相應知識點、教師從中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或個別問題,有針對性地逐一突破。在習題講解中,學生上臺自己繪圖講解或提問,其他同學解答或補充,課堂氣氛好,學習興趣濃厚。
(四)注重對地理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地理知識的識記
地理是一門偏理科的科目,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很多知識更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如整個大氣的運動部分,原理其實只有簡單的幾句話,受熱膨脹上升低氣壓、冷卻收縮下沉高氣壓,風由高壓吹向低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后偏轉。依據此原理讓學生自己分析晝夜或冬夏的海陸、城郊、山谷,甚至地球表面的大氣運動規律、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無需死記硬背風帶、風向、氣壓帶等知識。根據原理知識的應用,在地理一輪復習中,只需將不同地理原理加以應用,使得地理知識點逐步形成體系。從書越讀越多向書越讀越少過渡。逐步做減法,簡化地理一輪復習中繁雜的知識點。
(五)適當地給學生“換口味”
高三的學習時間很寶貴,學生安全也非常重要,導致高三地理實踐基本上成為空談。其實在枯燥的課堂之外,教師可以應用周邊資源,見縫插針地為學生提供地理實踐的機會。比如日出日落方位的觀察、測量物體的影長、辨別巖石種類、測風向風速、看云識天氣、觀察月相變化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階段復習很重要
古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研究發現:大腦對知識點的遺忘是有規律的,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想確保學會的知識不被遺忘,需要在一段時間后進行再認,也就是復習。單元結束后及時復習,一個模塊結束后再次復習,不斷強化學生對重要知識的記憶,才能確保基礎知識的牢固。在后期的知識綜合和遷移中才能應用自如。
(七)有選擇性的進行習題練習
高三復習時間非常緊張,如果各科教師不考慮學生狀況、一味地加大習題量,只會增加學生壓力、往往事倍功半。首先,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進行篩選,既要練習到相關知識點,又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其次,在課堂習題講解中,不通篇講解習題。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普遍存在的問題詳細講解,沒有問題的題目點明考點即可,個別存在問題的可課后個別輔導。高考本就是選拔性的考試,學生答題差異大,是在所難免的。作為教師,要給學習能力強的同學留出提升的空間,也不能放棄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子。
(八)選好參考資料
高三教學參考資料門類眾多、質量良莠不齊。作為高三地理復習中陪伴學生時間最久、作用最突出的教輔資料,資料書的選取尤為重要。教師要依據學校教學現狀,選擇最適合自己教學模式的教輔資料。學生基礎好、閱讀能力強,可以選擇知識點全面細致的資料書。如若學生自習時間少、課業任務重,就要選擇知識點呈現更加精煉的資料書。習題冊的選擇也很重要,習題要有區分度,習題材料要新穎,突出知識點應用的考查,而非知識點的簡單識記。
(九)回歸教材,夯實基礎,積累專業術語
筆者在高三的地理教學中一直注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它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細化對教材的閱讀理解,注重地理專業術語的識記和積累。如氣候中氣溫的描述需用到寒冷、溫和、炎熱、日較差、年較差;降水描述中用到的濕潤、多雨、干燥、季節變化、年際變化;降水成因中的大氣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與風帶、季風環流)、地形地勢、洋流、下墊面;地質構造中的褶皺(背斜與向斜)、斷層;土地利用類型中的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農業類型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農業地域類型中的混合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季風水田農業、商品谷物農業、乳畜業;人口增長模式;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形態;城市功能區;城市等級;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等常用地理術語的區分和積累。
(十)考后反思、及時止損
相教于高一、高二,高三的模擬考試次數明顯增加。很多同學平時課堂中學習很認真,每天按時完成習題,但總是感覺地理成績難有起色。歸根究底,在于學生缺乏自我認知,不能正確、及時地發現自己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地理的不同模塊,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在考試以后,要仔細分析試卷,查找自己的薄弱項目,有針對性地提高,及時止損。同時,作為地理教師,要在考試后分析全班同學地理答題情況,根據習題準確率,分析學生薄弱知識點、常見答題問題,及時糾正,逐步提高地理得分率。
參考文獻:
[1]嚴新.高中地理一輪復習的有效方法探究[J].中國西部,2017(12):373.
[2]高苗.淺談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6):57-58.
[3]任勇.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方法淺談[J].時代教育,2007(26):115.
[4]深圳市歷史學科高三一輪復習研討會掠影[J].中學歷史教學,2019(4).
[5]崔接班.如何有效進行高三數學一輪復習[J].學園:教育科研,2013(6).
[6]王錦峰.淺析高三化學一輪復習策略[J].考試周刊,2018(18).
[7]馬春環.不理想成績的背后[J].考試與招生,2013(1).
[8]莊永紅.有效利用地理高考真題 提高高三一輪復習效益[J].教學考試,2020(36).
[9]周新偉,吳利華.夯實基礎 提升能力:談高三數學一輪復習策略[J].求知導刊,2015(20).
作者簡介:周麗莉(1986~),女,漢族,甘肅張掖人,蘭州市永登縣第二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