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娜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腸造口;護理;并發癥;自我護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腸造口是常見的臨床外科術后處理方式,建立的目的是代替原來的會陰部肛門行使排便功能,能有效滿足患者的排便需求,進而保護患者遠端腸管的吻合,使患者預后得到有效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腸造口構建后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系列并發癥,需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常規護理服務往往隨意性較強,且大多局限于院內護理,無法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延續性護理干預更加強調為患者開展自我護理指導,能將院內護理延續至院外,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為此,本文選擇2020年5月-2021年8月間我院診治的82例腸造口患者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將2020年5月-2021年8月間我院診治的82例腸造口患者進行分析,將隨機抽簽法作為分組方式,n=41。參考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46歲到78歲,均值(54.36±3.85)歲。研究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45歲到79歲,均值(54.47±3.72)歲。一般資料的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參考組接受常規護理:常規指導患者定期接受復診復查,為患者開展有效的用藥指導,在患者出院后提供針對性疾病和護理咨詢服務。
研究組接受延續性護理:(1)加強針對患者的隨訪指導和造口護理,告知患者如何正確應用造口袋、皮膚保護劑等,詳細為患者說明若由于衣物過緊使得造口被壓迫,會顯著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叮囑患者嚴禁穿緊身衣物。(2)在飲食方面,叮囑患者嚴禁食用生冷、辛辣、產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避免患者負重,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體力活動,以免負壓增高。(3)加強心理護理,由于造口患者的排便方式改變,使得患者極易出現自卑、自閉等負面心理情緒,尤其是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更加在意他人眼光。因此,需積極加強針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可采用正面減壓方法鼓勵患者宣泄自身負面情緒,主動為家屬及護理人員傾訴自身真實想法,針對性為患者提供安慰疏導。(4)在延續性護理開展的過程中,主要包括面對面檢查、電話隨訪、定期上門隨訪等多種形式,為患者詳細說明腸造口相關知識,解答患者疑問,定期每日推送有關腸造口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疾病認知強度。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和并發癥。①自我護理能力的評價從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知曉度三方面進行評價,各項均實施百分制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②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出院三個月后脫垂、感染和造口狹窄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7.0統計學工具作為研究數據的處理工具,自我護理能力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發癥用卡方檢驗,以構成比表示,具備統計學差異性則:P<0.05。
2結果
2.1 自我護理能力的比較
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均高于參考組,P<0.05。如表1。
3討論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腸造口相對較為常見,部分患者在術后不保留肛門,因此需加強腸造口的構建,以有效滿足患者的排便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立腸造口會使患者身心受到較為明顯的應激反應,且部分患者由于不具備自我護理能力,極易導致出現腸道梗阻并發癥等問題,需積極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延續性護理是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開展的院外護理服務,能在出院后幫助患者充分掌握造口袋的更換方法,造口周邊組織正常功能以及日常自我護理等相關內容知識,進而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開展延續性護理,還能在患者出院后為其提供延續性的護理服務,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開展延續性護理能將院內護理延伸至社區與家庭,充分體現出整體護理理念,在出院后不定期、定期的開展隨訪,讓患者積極接受健康教育,普及相關健康知識,保證健康知識的全面、專業,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責任感和自我護理技能水平,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2]。本次結果證實,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均高于參考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在腸造口護理中應用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展可可. 集束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在永久性腸造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肛腸病雜志,2021,41(5):60-62.
[2]王帥穎,劉琴,欒濤,等.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4C延續性護理模式在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導報,2021,18(26):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