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楊子偉 高亞潔 郭玉瑩 徐一棟 謝同舟 楊寄禹


關鍵詞:大學生 ?不良體態 ?對策 ?康復指導
【中圖分類號】 ?R68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眾所周知,人的氣質、形象與體態是息息相關的,而我們的健康狀況也是可以通過體態進行分析的。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場合,如面試、出席重要場合等,嚴重影響個人魅力及能力發揮。本人在觀察當代大學校園生活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長時間不良的坐姿,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知識的缺乏,以及缺乏應有的運動強度,從而導致身體局部肌群肌張力過高、雙側肌力不平衡,致使關節在不同程度上發生退行性形變,從而導致關節活動度下降。引發其體態發生異常,形體發生明顯的變化,如骨盆前傾、頸椎前傾、O型腿、駝背和高低肩現象的出現。如不注意改善,將會進一步加重錯誤體態發展。所以,異常的體態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態,應及時矯正,建立良好的體態習慣。
1 大學生異常體態表現
1.1骨盆前傾病理表現
在大學生異常體態中最為明顯的便是骨盆前傾,是骨盆位置偏移的一種病態現象,較正常的骨盆角度向前傾斜一定的角度,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臀部后突,而腰腹比BMI和體重都在正常范圍之內,小腹前突比較嚴重。骨盆前傾:在自然體態下,脊柱處于自然S型,肌肉保持放松不僵硬。如果能夠從踝關節畫一條線,應該能夠通過膝關節、髖關節、肩膀和耳朵。髂后上棘與髂前上棘連線與水平面成角大于15度。
1.2骨盆前傾的體態檢查
首先要求學生站立目視前方兩手上舉過頭頂、雙足并攏腳尖朝前,治療室從側面觀察學生有無挺腹翹臀的體態并詢問有沒有兩側腰痛、腰椎過伸、腰椎前屈弧度增大的體態,然后治療師雙手拇指相對呈八字型,其余四指扶持在患者腰部,拇指自上而下從第一腰椎按壓直至腰骶部,其后找到腰眼按壓同時詢問同學有無明顯疼痛,囑咐患者向前俯身手指指向地面,治療師觀察其腰部肌肉有沒有明顯隆起,最后要求患者仰臥位躺在床上,治療師站于床側雙手疊加五指并攏用中指指腹觸碰患者兩側髂窩處看看有 沒有包塊結節,詢問患者是否有明顯疼痛或刺痛。
1.3骨盆前傾危害
我們時常見到的骨盆前傾,又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危害呢?首先是可能影響整體美觀,加重背部和頸部的負擔,造成背部、腰部疼痛,同時可能會導致小腹突起,臀部下垂,嚴重情況骨關節負擔加重可能出現內外八字腿。對于女性來說,可能會造成盆腔位置改變,造成其功能影響較大。
2 研究對象
2.1數據分析
本次取長春人文學院300名同學進行體態測試,其中項目包括身高、體重、體脂率BMI、頸椎形態、腰椎形態、腿型和足弓形狀。在對300名同學進行測試當中我們發現腰椎形態異常的同學占比較高,腰椎形態異常中,骨盆后傾有23名同學,占總數比例為6.46%;骨盆左旋1人,占總數比0.28%;骨盆前傾有167位同學,占總數的46.91% ,在異常體態中最為明顯。
2.2骨盆前傾學生臨床表現
學生表現為小腹微突,臀部后翹。骨盆前傾和大學生的作息也是息息相關的,上課時長時間的不良姿勢的久坐、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的缺失、不經常適當鍛煉身體、坐姿不良等一系列生活不良習慣導致體態發生嚴重的變化。一部分平時喜歡蹺二郎腿的同學骨盆前傾角度和癥狀更為明顯,在骨盆前傾的同時還伴有骨盆側傾癥狀的出現;一部分同學因骨盆前傾導致體態發生異常,膝關節曲度發生變化,同時膝關節形態也發生了形變,出現了X型腿和O型腿的異常癥狀。
3 康復及健康指導
3.1骨盆前傾鍛煉方式及康復手段
細腰翹臀
第一項:可以做細腰翹臀鍛煉。鍛煉時體位為仰臥位,雙腿伸直并攏,緩慢從床上抬起,上肢緊貼身體兩側,同時做抬頭動作,兩眼看向足尖,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各一次,一次三到五組,每組持續十秒??梢杂行у憻捀共亢脱考∪杭×?。
含胸抬腿
第二項:取仰臥位,雙腿伸直并且高抬腿,然后膝關節髖關節屈曲,盡量使膝關節貼近胸部,同時讓腰部盡量離開床面。第三項:在站立時腳尖下墊一物品,原理是通過寫的前高后低調整身體重心,使重心后移。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堅持每天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食用一些有助于骨骼發育的食物,有助于改善骨盆前傾癥狀。切記不可勞累過度,高負荷的鍛煉。
3.2運動處方
跪姿后仰: 要求患者跪立于治療床上身體緩緩吸氣向后仰雙手后伸直到手掌撐床停留5秒,然后吐氣身體向前回到直立位,重復12次一組,做5組組間休息20秒。三周后加強難度,要求跪姿雙手交叉環抱胸 口重復上面動作和次數[2]。
4結語
良好的體態會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一個人的氣質,關鍵是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狀況。大學生和社會各工種人員在學習工作壓力大的同時,也不可放任身體自行發展,利用有限的時間加強鍛煉,保持良好的坐姿,讓身體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嘉豪.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J].學校體育學 2021年(第11卷)第11期 81-82
[2] 劉美.淺談骨盆傾斜癥運動康復方法[J].體育世界(學術版) 第五期 2019年9月 160-101
通訊作者:楊寄禹,長春人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