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劉登博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背景下,《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要求普通高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切實提高育人水平。
育人方式的轉變、推進與落實需要分階段、分類別、分層次地實施。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經過十余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核四層”高中育人方式,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一核”指育人的核心,即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四層”指育人的四個重點領域,即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勞動教育、生涯教育。通過四重融合,賦能創新人才培養。
建構“1121”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育人方式的變革,必須抓好課堂教學改革主陣地,增強育人硬實力。為此,學校改革創新,建構了“1121”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包括:1個原則——先學后教;1個載體——導學案;2種課型——自主課、互動課;1個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121”課堂教學改革以“先學后教”為原則,以導學案(自主案、互動案、鞏固案)為載體,依托自主課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一定的知識儲備,并帶著解決問題的意愿走進互動課,在互動課上展現自主學習效果。鞏固案作為檢測自主學習能力的手段,復盤課作為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外延,都起到了調節、完善學習效果的作用。以上幾個因素相互作用和配合,形成了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上的閉環,進而推進了育人方式在課堂教學方面的轉變,為人才培養筑基。
打造“一體四域”校園文化環境,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提升學校育人質量,需要構建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提高育人軟實力。為此,學校打造了“一體四域”校園文化環境,“一體”指以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載體,“四域”是組織(年級)理念、教師團隊、學生群體和學校環境四個領域。
多年來,學校注重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素材和養料,以學生成長為平臺,從學習、生活、活動三個層面,健全年級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環境文化四個內容體系,從而賦能人才培養。學校在實施中遵循四個關鍵點。一是增強年級文化認同。通過開發年級文化活動整合年級文化資源,展示年級發展特色,引領學校文化建設。二是注重學生文化激勵。包括: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頒獎晚會”、學習“身邊的榜樣”、開展“午間誦讀經典”等各種類型的主題文體活動,為每屆學生舉辦“十八歲成人禮”,等等。三是加強教師文化引領。通過舉辦“課程研討”“教學論壇”“班主任講堂”“讀書交流會”等活動,給教師以精神洗禮,沖淡教師的職業倦怠,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四是重視環境文化熏陶。樣式新穎的“格言牌”“勵志語”、獨具特色的黨史教育館、連續舉辦十年的師生書畫展……裝點著美麗的校園,也無聲地規范著師生的言行舉止,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開發“七彩”勞動教育課程,
培養學生勞動價值觀
“五育融合”育人觀念的落實,要特別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學校秉持這一理念,以實踐性、開放性和安全性為原則,開發了“七彩”勞動教育課程。課程編排做到縱向貫通、進階有序,根據勞動場景分為七類項目——
一是基于問題解決、自我管理的禮儀責任崗,即家校生活勞動課。歷屆高一高二學生均以班級為單位參與校園清潔、青年文明崗、餐廳剩餐記錄等日常勞動,每學期30學時。學生通過崗位實踐在勞動中養成行為規范。
二是基于素養提升、學科滲透的研究性學習,即現代電子勞動課。學校在寒暑假開展以“熱愛家鄉,熱愛文化”為主題的英漢雙語宣講活動。學生利用各科知識進行實地考察并用英漢雙語撰寫稿件,同時進行音視頻的編輯制作、網絡宣傳等工作。
三是基于切身體驗、感悟勞動的生產實踐,即生產實踐勞動課。校企協作單位梁子黑陶、綠能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學期為我校安排勞動實踐崗。“勞動周”期間,優秀學生、團員代表參與拉胚、修胚,垃圾分類運輸、焚燒發電等勞動,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品質,樹立了尊重勞動人民的意識。
四是基于樂學善學、技術運用的社會實踐,即創意設計勞動課。校內展板交由篆刻、繪畫、電腦愛好者3個社團規劃、設計、制作,定期更換,美化校園環境。梁子黑陶定期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講解德州黑陶歷史、制作工藝,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工藝,完成報告,動手實操完成作品。
五是基于珍愛生命、人文情懷的志愿服務,即社會服務型勞動課。2014年起,學生參與社會福利中心獻愛心、各類景點維護、交通文明志愿崗等系列志愿服務形成常態。學校每年組織志愿活動11次,超2000人次參與。
六是基于信息意識的任務清單限時演練,即管理協作型勞動課。以學生會、社團活動為基礎設計需要多人協作的具體任務清單。基于任務,參與學生分工合作,統一調度,共同完成,形成高三“教”、高二“管”、高一“學”的協作管理模式。
七是基于國家認同、價值體認的社團活動,其中,“模擬政協”是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學習對象的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每年組織學生通過調研、訪談等形成提案參與活動。
“七彩”勞動教育課程有學科滲透、家校共育、校社銜接等特點,并且使用了“檔案袋評價”、日常觀察即時評價、學習成果展示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經過多年實踐,其以勞動承載教育、以教育涵養勞動的價值作用充分顯現,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真正讓“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在學生心中生根。
創設“321”生涯發展指導模式,引領學生構筑人生愿景
生涯發展規劃指導可以使學生在涉獵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與職業知識的過程中構筑美好的人生愿景。基于這樣的思考,學校構建了“321”學生生涯發展規劃指導模式,該指導模式以“導師制成長共同體”為載體,貫通“學科滲透”和“職業示范”兩個渠道,分別對三個年級層層推進發展指導,延伸育人鏈條。
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發展愿景和需求,班主任負責將本班學生均分給“3+3”科目的任課教師,統一制作《生涯小組師生心語交流表》和《師生座談記錄表》,推行“每周三個一”的工作程序,即導師指導所負責的學生完成一次心語書面交流——涵蓋學生的思想情緒變化情況、學業和成長困惑等;導師組織一次集中座談會——溝通學生發展狀況,彼此分享發展喜悅;解決一個成長主題——在落實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分階段、按計劃逐步開展成長主題教育。
與此同時,學校貫通兩個渠道,幫助學生規劃生涯發展路徑。一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學校組織相關學科骨干教師將生涯教育與學生的6門選考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形成可操作性強、推廣價值高的實踐模型。二是職業示范引領生涯規劃。為了助力學生樹立發展標桿,引領生涯規劃,學校制作了“杰出校友宣傳欄”懸掛于教學樓內走廊,對優秀學子的求學經歷、職業感悟、校友寄語欄目進行了編輯整理,既能啟發學生開展生涯規劃,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斗志,受到學生熱切關注。此外,學校利用寒暑假,通過情境體驗模式、崗位體驗活動,引領學生在自我潛能與外在需求之間尋找平衡。
“321”生涯發展指導模式依據學生在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習生活特點、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分層推進學生發展指導:高一階段注重自我價值的認識,高二階段關注學習生涯的超越,高三階段側重職業規劃的推進。最終幫助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和專業,著重于學業、專業和職業的銜接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尋找到既適合自我發展又符合國家需求的職業方向并為之努力奮斗。
十余年來,學校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一核四層”的育人方式,辦學質量呈階梯式增長,教師育人能力持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明顯提高。“一核四層”育人方式經省內外多家單位檢驗,有效推動了市域薄弱高中、跨省縣域高中育人質量的提升。
高中育人方式的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各要素之間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要對其進行正確、全面的分析,變革育人方式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周麗C73D3424-EA0D-4488-B357-B9E792913B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