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育松,蔣靈軍,張志剛
(嘉興市第一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浙江 嘉興 314000)
甲狀腺癌為人體內分泌惡性腫瘤之一,占所有腫瘤的1.3%左右,其中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為最常見類型。臨床常采用甲狀腺切除術治療DTC,并術后予放射性治療以去除殘余甲狀腺組織。碘-131(iodine-131,I)為臨床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廣泛運用于甲狀腺功能的檢測及甲狀腺疾病的治療中。已有研究表明,DTC術后給予I放射性治療對殘余組織徹底清掃具有良好效果,可提高患者預后。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為DTC腫瘤標志物,其水平異常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病灶轉移或復發(fā)。DTC患者行I治療前通常給予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治療,術后給予促TSH抑制劑治療可有效抑制DTC細胞的增長分化,不同水平的TSH對患者預后有明顯影響。基于此,本研究觀察DTC術后I治療患者的Tg、TSH水平,分析其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以尋求改善DTC術后患者預后的有效臨床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9月—2017年10月嘉興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根治性甲狀腺癌切除術治療的DTC患者214例。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分化型甲狀腺癌;②院前1月無其他抗腫瘤治療;③年齡≥18歲;④無精神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等器官損傷者;②存在內分泌系統(tǒng)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存在I及TSH抑制劑禁忌者;④孕婦及哺乳期婦女。214例患者中術后接受I聯合TSH抑制劑治療152例(觀察組),接受TSH抑制劑治療62例(對照組),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214例根治性甲狀腺癌切除術DTC患者一般資料Table 1 General data of the 214 patients with DTC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1.2 術后治療 觀察組患者術后給予I治療:治療前禁碘及甲狀腺激素類藥物持續(xù)1月,給藥時在I特殊防護病房內,服用I前1 d及治療后10 d給予強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片)口服治療,15 mg/次,2 次/d。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針對性地給予I用量,一般情況下首次給予50~200 mCi劑量,治療第1 d后開始給予甲狀腺片,監(jiān)測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并以此調整甲狀腺片的用量。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TSH抑制劑治療,根據患者情況使用L-T4口服制劑治療,每天1.5~2.5μg/kg。
1.3 觀察指標
1.3.1 預后 所有患者術后治療開始后隨訪3年,采用電話或門診方式,統(tǒng)計3年內復發(fā)、轉移、死亡人數。以出現復發(fā)、轉移、死亡其中之一判定為預后不良,否則為預后良好。
1.3.2 血清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6月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測定TSH、Tg、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3,FT3)水平,FT3、TSH試劑盒購自雅培診斷(愛爾蘭)有限公司,Tg試劑盒購自科美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使用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DTC患者術后預后情況的危險因素。<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TSH、Tg、FT3水平比較 術后治療前,2組TSH、Tg、FT3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2組TSH、Tg、FT3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TSH、Tg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TSH、Tg、FT3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SH, Tg and FT3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 預后 治療后隨訪3年,觀察組復發(fā)16例、轉移8例、死亡2例,總不良預后發(fā)生率為17.11%;對照組復發(fā)10例、轉移4例、死亡6例,總不良預后發(fā)生率為32.26%,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992,=0.014)。
2.3 影響DTC手術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根據隨訪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TNM分期Ⅰ/Ⅱ期比例、淋巴結未轉移比例、術后行I治療比例高于預后不良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影響DTC手術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3 Univariat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in DTC patients [n(%)]
2.4 影響DTC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賦值,TNM分期(Ⅰ/Ⅱ=1,Ⅲ/Ⅳ=0),淋巴結轉移(是=1,否=0),I治療(是=1,否=0),以預后(不良=1,良好=0)為因變量進行Logisit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為影響DTC患者術后預后的危險因素,術后行I治療為保護因素,見表4。

表4 影響DTC術后患者預后的Logisitc回歸分析Table 4 Logisit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in DTC patients
甲狀腺癌為臨床常見的內分泌型惡性腫瘤,與其他癌癥相比預后相對較好,但其發(fā)病率增長速度居于所有癌癥之首,對個人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常采取外科手術及I治療等手段。I為碘元素的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其輻射作用對甲狀腺細胞產生損傷以達到清甲效果,其療效與I進入病灶的量有關,此過程由鈉碘同向轉運體(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介導。甲狀腺癌尤其DTC患者,采取手術聯合I治療后五年生存率可達70%左右。但具體的I適用范圍及治療策略尚缺乏統(tǒng)一標準,有學者認為由于DTC病情進展較慢,而I治療在短期及中期均存在不良反應,因此不推薦大范圍使用,但也有持相反觀點的學者認為I治療清甲效果較好,適合臨床推廣使用。同時該法對于DTC的治療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部分患者對I治療不敏感,存在復發(fā)的可能性。因此術后隨訪尤為重要。
Tg為一種甲狀腺特異性蛋白,為甲狀腺激素合成的基質,可存儲碘離子、運輸及釋放甲狀腺激素,臨床廣泛應用于DTC患者預后的監(jiān)測中。該蛋白主要由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分泌,對于DTC患者,雖然甲狀腺細胞發(fā)生病變,但仍保留部分甲狀腺細胞生理功能,合成及分泌Tg?;颊呓浭中g及I治療對殘留甲狀腺進行清除后,體內正常甲狀腺濾泡細胞分泌的Tg消失,此時Tg僅于DTC細胞分泌,因此,以該蛋白水平作為I治療DTC后腫瘤組織殘余的評價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Tg水平較對照組降低,提示I治療清甲效果較單純TSH抑制劑治療效果更明顯。
TSH為一種特殊的生長因子,對甲狀腺細胞的分化增殖、維持甲狀腺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甲狀腺異常發(fā)育、炎性疾病等可導致甲狀腺激素(TH)合成量降低,通過負反饋機制提高TSH的表達水平,因此血清中TSH水平明顯升高。現階段手術治療為DTC常用方式,但術后完全痊愈較為困難,同時給予TSH抑制劑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對于何時給予TSH抑制劑治療亦尚無明確標準,有學者認為應于術后第1天及時給予TSH抑制劑治療,亦有學者認為需根據患者相關指標合理確定治療時機。
本研究結果顯示,I治療的患者血清TSH水平較對照組降低,分析原因可能為對照組術后僅使用TSH抑制劑治療,清甲效果有限,殘留的DTC細胞表面存在較多TSH受體,可促進甲狀腺上皮細胞生長分化,因此TSH水平相對觀察組升高。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較對照組FT3水平降低。FT3在機體中以游離態(tài)形式存在,幾乎不受機體蛋白表達影響,可較好反映機體激素水平。
本研究中,DTC患者術后使用I治療的遠期療效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與I通過衰變損傷甲狀腺細胞有關。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影響DTC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結果發(fā)現,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為DTC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可能與患者腫瘤分期越靠后其病情嚴重程度越高,潛在轉移病灶存在概率明顯升高,因此治愈難度較大,預后明顯變差。而術后給予I治療為患者預后的保護因素,表明對于DTC患者術后給予I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DTC患者術后I治療清甲效果良好,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TSH、Tg水平,臨床價值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