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蓮,段 影
(1.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 神經外科,浙江 紹興 312000;2.紹興市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浙江 紹興 312000)
重型顱腦損傷多見于交通事故、撞傷、高處墜落、跌倒及各種外力對頭部的傷害,常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合并損傷同時存在。重型顱腦損傷病情具有急、危、重、變化快的特點,稍有不慎容易繼發顱內高壓、腦疝等并發癥,死亡率和致殘率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急救,不僅需要有專業的醫療救治方案,還離不開護理的配合。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急救護理模式,可使救治更加有效、迅速和便捷。本研究對比觀察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與傳統救護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提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急救效果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2月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389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傳統救護模式182例(對照組)、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207例(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29例,女53例;年齡22~70歲,平均(42.73±5.46)歲;格拉斯哥(GCS)評分3~7分,平均(5.67±1.26)分;車禍傷116例,建筑施工傷13例,墜落傷25例,打擊傷22例,其他6例;合并顱骨骨折26例,腦挫裂傷85例,顱內血腫56例,腦干損傷15例。觀察組中男146例,女61例;年齡23~69歲,平均(43.18±5.53)歲;GCS評分4~8分,平均(5.72±1.38)分;車禍傷128例,建筑施工傷20例,墜落傷27例,打擊傷23例,其他9例;合并顱骨骨折30例,腦挫裂傷94例,顱內血腫61例,腦干損傷22例。2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納入標準:①GCS≤8分;②傷后昏迷6 h以上或再次昏迷者;③一般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多發傷;②凝血功能障礙;③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合作者;④未實施急救已診斷死亡或植物狀態的患者。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查。
1.2 傳統救護模式 值班護士接收到患者相關信息后,隨救護車趕往現場,大致評估患者病情后做應急處理,觀察及記錄患者病情變化。到達急診科后,陪患者完善各類檢查,明確診斷后配合醫生開展脫水、降顱內壓、抗炎、止血、營養神經、溶栓等治療。
1.3 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
1.3.1 建立專門的院內院外急救護理小組 選出的護理急救人員要求具備處理危重患者的能力,掌握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胸腔穿刺、深靜脈置管等急救操作技術,并定期培訓和考核。小組急救護理人員由護士長、3年以上專科工作經驗的護士組成,分為若干小組,每組5名成員,選出一名組長,組長輪流值班,負責小組成員的排班及急救護理工作的指揮和調度。
1.3.2 制定一體化救護方案 根據患者病情,由主治醫師、急救護理小組制定一體化急救護理方案。護理人員準備好搶救藥品及便攜式呼吸機、心電圖機、除顫儀等醫療設備,保證急救可順利進行。
1.3.3 院前救護 急救小組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評估患者病情,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實施急救護理。開通靜脈通路、保持呼吸道通暢、止血,保證有效循環,觀察腦疝等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記錄患者發病時間、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及采取的急救措施,同時向院內護理干預小組匯報患者病情。
1.3.4 院內救護 院內急救小組接到患者后,再次詳細評估患者病情,由護士長或組長對各組成員分成氣道組、循環組、協調組、病情評估組,與值班醫師一起對患者進行急救,并負責協助患者檢查和治療。充分給患者供氧,及時清理呼吸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準備好配合醫師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及切管操作。有溶栓治療或手術指征者,開放綠色通道,做好術前準備的同時完善相關檢查。使用留置針在患者上肢開放2~3條大靜脈通道,并抽取檢驗標本及時送檢。做好緊急控制出血工作,協助醫師對患者進行包扎、固定。立即向患者家屬說明情況及做好安撫工作。由病情評估組人員及時填寫各項護理評估單、護理記錄單。在患者轉科前,將記錄好的急救護理評估單、各項搶救護理記錄單、藥品、病歷無縫隙地轉送給接送科室護士,并當面完成交接和簽字。
1.4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轉運時間、急救時間、搶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包括轉運前死亡、轉運中死亡、院內死亡),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急救情況 觀察組急救時間、院內轉運時間分別為(28.51±7.69)min、(9.68±2.47)min,對照組分別為(35.46±10.32)min、(16.39±3.36)min,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586、22.613,均<0.001)。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不同救護模式的搶救成功率和死亡率比較[n(%)]Table1 Comparison of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among different rescue modes[n(%)]
2.2 并發癥情況 2組患者均有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腦疝發生,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77%)低于對照組(45.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由于病情復雜,波動較大,重型顱腦損傷常常引起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救護流程不合理、院前院內銜接不緊密、病情監護不到位等問題,可導致病情延誤。隨著臨床對重型顱腦損傷認識的不斷提高,如何提升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救護質量,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之一。
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是一種新型救護模式,可極大程度地改進和優化重大創傷患者的診療流程,改善服務。無縫隙一體化的救護模式不僅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和傳遞,同時也能夠將救護從院前一直延續到院內包括急診及其他部門,保證救治不中斷,有效地改進了傳統救護模式調配和轉運中的不足和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急救時間、院內轉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而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無縫隙一體化模式有效縮短了院前與院內急救時間,從而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贏得了搶救時間,極大降低了轉運前、轉運中及院內死亡的發生率。分析原因可能為: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使急救分站、救護車覆蓋全區的急救網絡指揮體系、智慧急救平臺服務等急救網絡一體化,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從而縮短院外轉運與院內急救銜接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此外,無縫隙一體化有效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小組人員有明確的職責和分工,急救物品保持完備狀態,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醫療資源,使急救更快速、有效。
顱腦損傷嚴重時可出現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腦疝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治療。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有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腦疝發生,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無縫隙一體化模式能夠預見性地處理潛在并發癥及其他安全風險,從而有效降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無縫隙一體化救護模式可有效提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急救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