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平 林小靖 陶春暉 姜瑞雪
1.湖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2.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湖北武漢 430061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疑難病,主要由于胃黏膜上皮反復遭受損害,造成的固有腺體萎縮、數量減少,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等黏膜病理改變的慢性胃部疾病[1],且胃黏膜萎縮程度越高則癌變的風險越大[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和飲食結構的改變,CAG 的發病率逐年上升[3]。雖然,現代醫學對CAG 的研究進展已較為全面,但在逆轉腺體萎縮及腸化方面仍未達到滿意療效,而中醫藥在該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4-5]。
國醫大師張鏡人認為,CAG 病機以氣虛血瘀為主,臨證謹守調氣活血法,并自擬萎胃安方隨證化裁治療本病[6]。張聲生教授主張從“虛”“毒”“瘀”論治CAG,臨證中常選用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之品[7]。然而,醫家們的組方用藥靈活多變,面對眾多的益氣、活血藥,若能更加準確地選擇藥物可提高臨床療效。因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文獻研究,借助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挖掘中醫藥治療氣虛血瘀證CAG 的用藥規律。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數據庫從199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錄的中醫藥治療氣虛血瘀證CAG的相關文獻,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氣虛血瘀證”“中醫、中藥、中醫藥”為主題詞。本研究經湖北中醫藥大學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①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類;②治療的患者屬氣虛血瘀證CAG;③中藥處方須有明確的藥物組成及劑量。
①綜述、科普報道類;②僅通過針灸或外治法,未使用口服中藥湯劑治療;③治療的藥物組成不明確或使用單味中藥;④重復發表的僅納入1 篇。
將篩選獲得的166 首中藥處方信息錄入Excel,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8]和《中藥學》[9]為基準,分別對處方中的藥物名稱進行規范化。如:“川連”規范為“黃連”等。再將數據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建立處方數據庫。為避免數據遺漏或重復,采取雙人雙次的方式進行錄入,再由第三位研究者負責審核。
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藥物進行頻次統計分析;通過“組方規律”功能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通過“新方分析”功能進行聚類分析,獲得核心藥物組合與新方組合。
最終篩選出166 首處方,共涉及155 種中藥。藥性以溫性為主,藥味以甘味為主,歸經以脾經居多,其次是胃經和肝經。見圖1~3。

圖1 四氣頻次統計
對155 種藥物進行頻次統計分析,累計使用頻次2017 次,其中使用頻次≥30 次的中藥有20 種,頻次排在前6 位的是白術、黃芪、黨參、甘草、丹參、莪術。見表1。

圖2 五味頻次統計

圖3 歸經頻次統計

表1 使用頻次≥30 次的藥物
在“組方規律”模塊中設置支持度為37,獲得常用藥物組合63 個,涉及藥物13 味(圖4)。其中頻次≥50 次的兩味藥物組合19 個,三味藥物組合7 個(表2)。置信度設置為0.9,獲得藥物關聯規則10 條(表3)。

圖4 關聯規則網絡展示圖

表2 處方中出現頻次≥50 次的藥物組合

表3 藥物關聯規則(置信度≥0.9)
在“新方分析”模塊中設置相關度為8 和懲罰度為5,聚類得到16 個核心藥物組合(表4)。在核心藥物組合的基礎上,進一步聚類獲得8 個新方組合(表5)和網絡展示圖(圖5)。

圖5 新處方網絡展示圖

表4 基于熵聚類的核心藥物組合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是一個含有頻數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和聚類分析等多種統計學方法的工具,廣泛應用于名家經驗總結和新藥開發等領域[10]。本研究收集近30 年中醫藥治療氣虛血瘀證CAG 的有效處方,利用平臺挖掘其用藥特點及組方規律,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藥物頻次統計結果顯示,排在前6 位的是白術、黃芪、黨參、甘草、丹參和莪術,其中白術益氣健脾,黃芪補脾益氣,黨參補脾養胃,甘草補脾益氣,丹參通行血脈、祛瘀止痛,莪術破血行氣、消痞散瘀,諸藥共奏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此結果與氣虛血瘀證CAG 的病因病機相吻合[11]。研究表明,白術中的白術內酯可阻斷炎癥因素對黏膜的損害,起到治療CAG的作用[12]。黃芪中的黃芪甲苷可清除氧自由基,減少組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改善胃黏膜病理狀態[13];黃芪還能通過恢復上皮細胞連接復合體結構,進而逆轉黏膜萎縮[14]。黨參能夠增加內源性前列腺素含量,并抑制胃酸分泌,從而保護胃黏膜[15]。甘草中的甘草總黃酮可提高胃泌素與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更新與修復,且能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減少胃黏膜炎癥[16]。丹參能提高胃黏膜循環血液灌注,促進胃黏膜修復再生,從而減輕或逆轉異型增生[17]。莪術中的莪術油可阻斷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18]。
關聯規則結果顯示,藥物組合以“補氣+補氣”“補氣+活血”“補氣+清熱”之間的配伍為主。頻率最高的組合是“黃芪-白術”,可益氣補中健脾,研究表明該組合對胃黏膜損傷具有顯著地保護作用[19]。關聯規則網絡圖顯示,13 味藥物為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當歸、丹參、莪術、白芍、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通過分析可知,此藥物組合為六君子湯加味。六君子湯可益氣健脾,研究發現,其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黏膜異型增生及腸化[20-21]。在六君子湯基礎上加黃芪、薏苡仁增強健脾之力,丹參、莪術化瘀消癥,白芍、當歸通血脈、治腹痛,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結合藥物頻次分析結果可知,治療氣虛血瘀證CAG用藥以益氣健脾為基礎,以活血化瘀為核心,兼以清熱解毒。
對新方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藥物研究發現,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陳皮、茯苓等均能較好地抑制腫瘤生長,對防止CAG 向胃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2-25]。新方1 可健脾化痰散瘀,新方2 可滋陰養血,新方3 可益氣健脾養陰,新方4 可理氣活血清熱,新方5 可化瘀解毒消食,新方6 可健脾化瘀解毒,新方7 可行氣活血,新方8 可健脾消食活血。總體分析,新方以補虛扶正、化瘀解毒為主,以理氣、消食為輔,這也與氣虛血瘀證CAG 的病機相符。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氣虛血瘀證CAG 的用藥組方規律進行分析,并挖掘出了8 個新方,既客觀印證了現代醫家治療氣虛血瘀證CAG 的經驗,也為本病的臨床遣方用藥提供了思路。由于本研究屬于回顧性文獻研究,所得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結合臨床實踐加以驗證。但此類研究對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仍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