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萍 劉偉鋒 溫智稀 吳姍姍 段桂姣 呂艷杭
1.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醫院明秀分院內二科,廣西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醫院脾胃肝病科,廣西南寧 530200;3.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黏膜在多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發生炎癥反應,進而壞死、脫落,最終形成潰瘍,PU通常發生在胃、十二指腸。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與其發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1-2],因此臨床中多采用標準四聯療法治療PU,雖然臨床效果較為明顯,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3-4]。PU 在中醫上屬于“嘈雜”“胃脘痛”等范疇,大多數的中醫學者認為,本病病機在于脾胃虛弱,胃失和降,氣機失衡,無力運化水濕,水濕、痰濕、熱毒及瘀血內生,從而出現脘腹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運用中藥治療PU 效果明顯,不僅能修復損傷的胃腸黏膜,而且有助于殺滅Hp,不易產生耐藥性,長期使用安全有效[5-6]。本文通過觀察健脾益胃方對PU 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變化情況,探討健脾益胃方治療PU 的作用。
選取2019 年9 月至2021 年2 月在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脾胃肝病科接受治療的90 例脾胃氣虛型PU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5 例。治療組男24 例,女21 例;年齡18~65 歲,平均(60.12±5.58)歲;病程2~10 年,平均(5.56±3.45)年。對照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18~65 歲,平均(59.79±6.01)歲;病程1~10 年,平均(5.12±3.89)年。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8 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7]中PU 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17 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8]中脾胃氣虛證的診斷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 歲,性別不限;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
①合并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腫瘤;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可能對本研究用藥過敏或過敏體質。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廠家:海南海靈化學制藥公司;批號:21 062529;規格:20 mg×14 粒),20 mg/次,2 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健脾益胃方。方藥組成:黨參12 g、茯苓10 g、白術10 g、絞股藍10 g、制半夏8 g、丹參8 g、木香6 g、白芍10 g、甘草6 g,將上述藥物送至中藥房煎煮,每劑煎煮400 ml,分2 袋(200 ml/袋),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療程均為4 周。
(1)臨床療效:在治療結束后進行尼莫地平法評估療效[尼莫地平法計算方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①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②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為70%~<95%;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療效指數為30%~<70%;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2)治療前后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變化: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PGⅠ、PGⅡ、PGⅠ/PG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GⅠ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PGⅡ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PGⅠ/PGⅡ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PGⅠ/PGⅡ比較()
注 PG:胃蛋白酶原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無皮疹、惡心嘔吐、暈針等不良反應。
PU 是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消化道黏膜壞死、脫落和潰瘍,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胃、十二指腸,臨床上常用西藥治療PU,雖然效果較為明顯,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尋找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來改善患者癥狀極為重要。PU 在中醫上屬于“痞滿”“胃脘痛”等范疇,大多數的中醫學者認為脾胃虛弱是該病病機所在,臨床多表現為虛實夾雜、脾胃陰陽氣血失調,因此治療可從益氣健脾、化濕通絡和胃入手。健脾益胃方是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健脾益胃方具有益氣健脾、化濕通絡和胃的功效,用于脾胃系疾病效果卓著[9-12]。本方中黨參益氣以健脾養胃;茯苓、白術兩者相配,增強健脾祛濕之功效;絞股藍益氣健脾、制半夏降逆消痞;丹參、木香行氣滯以化血瘀,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以生津液,柔肝緩急而止痛,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達到和降統一,燥潤結合,益氣化濕,使胃陰得養,津液來復,胃絡得通,則諸癥自愈。研究表明,黨參抗潰瘍可能是3-羥基亞甲基丹參醌、木犀草素、11,14 二十碳二烯酸甲酯成分通過白細胞介素-17 信號通路抗潰瘍,達到修復胃腸黏膜的作用[13]。茯苓可能通過三萜類成分抑制小腸痙攣收縮,緩解胃腸功能活躍的小鼠的胃腸蠕動[14]。白術在多糖、揮發油及內酯類等成分的作用下,促進胃腸功能的雙向調節[15]。絞股藍中4 個黃酮類化合物對鹽酸胱基丙烷誘導損傷的LLC-PK1細胞有顯著的修復效果[16]。半夏可調節多條信號通道達到抗炎效果[17]。丹參中丹酚酸類化合物有增強黏液分泌及上皮細胞增生、增強黏膜循環、提高胃黏膜防御的作用[18]。木香具有增強胃排空、促進腸道動力及抗PU 的作用[19]。芍藥內脂苷及芍藥苷是白芍中的有效藥效成分,具有抗炎鎮痛等功效[20]。甘草的有效活性成分不僅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而且能減輕胃黏膜的損傷,促進胃黏膜血流循環,加快消化道黏膜的愈合[21]。
PG 作為胃蛋白酶的前體,分為PGⅠ及PGⅡ兩種亞群,PGⅠ是由胃底及胃體主細胞及黏液細胞分泌而來,而PGⅡ由胃體主細胞、黏液細胞、十二指腸腺及幽門腺細胞分泌。一旦胃腸黏膜發生破損,會使血清中的PGⅠ、PGⅡ發生變化,因此PGⅠ、PGⅡ及PGⅠ/PGⅡ指標可作為PU 發生及預后判定的檢測指標[22-24]。汪湃等[25]觀察Hp 感染的PU 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變化,結果顯示PU 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表達水平均升高。黃鳳敏等[26]探討十二指腸潰瘍與PGⅠ及PGⅡ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PGⅠ及PGⅡ表達水平升高,說明其可作為PU 診斷及病情評估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健脾益胃方對于改善PU 患者的癥狀及預后有著積極意義,且安全可靠。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振奮人體陽氣,通過益氣健脾、化濕通絡和胃,從而抑制機體PGⅠ、PGⅡ表達水平、修復受損胃腸黏膜有關。今后還需擴大臨床樣本量,為臨床健脾益胃方治療PU 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