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怡 梁晨 黃笑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地推進,廣東省對中職教育愈發的重視。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能為社會培育出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但目前廣東中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些許問題,為了促使廣東中職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中職院校就能采取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對此,本文先分析廣東中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參考。
關鍵詞:廣東;中職教育;問題;對策
中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目的。衡量中職教育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是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畢業學生能否成功就業。因此,中職教育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地區經濟發展需求與專業課程設置無縫連接。中職學校應根據地區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依照學生的個人特點,配套合理的專業設置和教育方式,實現服務地區經濟及創造學生就業的重要目標。
當前,廣東中職教育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中職學校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培養能力不足
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企業改革及自由擇業的政策,使得中職教育失去了原來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優勢,中職教育逐漸成了普通教育的附屬體系。國家大力普及高等教育的發展,大部分學生選擇普通教育,升讀普通高中,希望繼續學習但又未能就讀普通高中的畢業生才選擇讀中職學校。當前,普通教育系統獲得大部分的教育資源,導致中職教育資源缺乏,學校教學設施陳舊、落后。
長三角及內陸經濟發展后,原先在廣東工作的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選擇轉移到長三角或自己家鄉尋找更好的發展機遇,導致廣東的基層技工人員出現了比較大的缺口。技工慌的出現,特別是掌握數控等相關技能的勞動力缺乏,直接影響廣東經濟的發展。以服務地區經濟為辦學宗旨的中職教育卻無法對廣東的經濟發展做出勞動力支援,不能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由于政府部門對中職教育不夠重視,對中職教育給予的資源不足,導致對本地勞動技術人員培養能力不足,形成了依賴外來技術人員的問題。
二、中職學校生源的質量難以保證
上面所說的政府不夠重視、中職教育資源缺乏及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導致中職教育生源素質難以保證的主要原因。此外,學生家長對中職學校的認識誤區也是導致中職學校生源素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多數家長對中職教育缺乏相應的自信心,不認為中職院校能將學生培育成社會所需的人才,并覺得中職院校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幫助。此外,家長受當前知識經濟思潮的影響,認為最重要的勞動力因素是理論知識,因此便要求學生在普通高中就讀,緊接著開始高等教育,而中職教育則是中考失利后的無奈之舉。
三、“校企合作”的開展不夠順利
“校企合作”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同時也能讓企業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培養情況,為日后學生與企業間確定就業與用工意向做參考,實現以就業為導向,服務經濟發展的辦學宗旨。中職學校要得到有效發展,需要有自身的辦學特色,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及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發展自身辦學特色,除了要努力建設符合經濟發展的特色專業外,與相關企業的合作辦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用人需求需在課程設計及教育中得到充分體現,中職學校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與自身條件設置相關特色專業,實現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的無縫連接。近年來,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不斷涌現,其中“訂單式培育”形式廣受歡迎。但是,很少有中職院校能將該模式有效貫徹,至多便是開展頂崗實習,另外在具體實習可能會出現學生專業與崗位不相匹配的情況,進而無法體現出實習應用的價值。究其根本,主要有:中職院校與企業間的聯系有待強化,企業參與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缺乏實習主動性等,這些因素便導致學生對企業情況掌握不夠清楚,企業也無法準確把控學生的具體情況,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無法實現無縫連接。
四、專業設置更新與就業導向存在偏離
中職學校以就業為導向,專業的設置更新必須與當地經濟發展趨勢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就業的順暢。由于中職學校未建立起有效的專業設置、評價、更新體制,導致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更新滯后于市場人力資源需求。現有專業的發展缺乏激勵導致發展滯后,新興專業得不到建立或者隨意建立而沒有任何的教學質量保證。現有專業發展滯后,新興專業又未得到發展,嚴重影響中職學校的辦學質量,從而影響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能力。
有問題則必然有相應的解決辦法,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以下列了幾點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建設特色教學模式
中職教育的發展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必須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方針,根據自身條件建設特色課程,創新辦學模式,做到以人為本,人本教學。政府對中職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中職學校的項目需要得到政府的指導和協調。2010年,政府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職學校按照《發展綱要》精神,獲取政策的扶植,并依據廣東經濟發展特征、教育優勢以及辦學特色,對中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展開優化,進而促使中職教育實現持續化發展。
(二)改善和發展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培育模式,就是企業與中職院校在人才培育中將各自的教育優勢充分發揮出,進而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有機結合,確保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崗位具體需求有機對接。這時,中職院校就應在構建實訓基地的前提下,與行業市場實現密切聯系,篩選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進行合作,并依據專業設置的相關需求,構建長期、和諧的友好關系。此外,還要將企業設備的優勢充分利用起,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滿足中職學生實訓多元化需求。
(三)加強專業、課程設置管理,建立完善的評價監督管理體系
中職院校要依據廣東人力需求以及教育發展等情形,構建相對完善、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就能借助評價體系對開設新興專業展開科學、翔實的論證,對原有專業的建設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中,中職學校應廣泛深入市場進行人才需求的調研,確定市場所需專業技能及對應崗位。在設置課程時,中職院校要將專業技能作為培育學生的重點,確保課程設置能與就業需求有效掛鉤,此外,還要依據崗位具體需求來優化、整合課程內容。除了建立完善的評價監督體系外,中職院校要及時關注市場經濟發展態勢,進而對課程內容做出有效的調整。中職學校要重視學生就業質量、就業與專業對口情況、就業待遇等問題,不僅要保證學生的就業,還要了解人力資源市場的實際需求,并借助專業課程的開設,構建有效的人才培育模式,進而確保培育出的學生能夠滿足行業的個性化需求。
(四)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
除了在校學生需要接受教育外,社會上還有一些人員希望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就業能力,中職院校就要給予這些人員參與教育的機會。社區下崗工人、外來務工人員、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及有意創業的人員都是希望盡快接受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的群體。這就從側面驗證了職業技能培育已然成為當前嚴峻就業環境下大學生應對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為社會下崗工人及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更是有利于國家解決就業問題及維持社會的穩定。因此,中職學校應根據國家政策制定相應教學措施,依據行業需求開設新穎的課程與專業,將繼續教育機會有效提供給需要的人,將教育所具備的社會職能充分展現出。
(五)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中職教育質量
中職教育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也是中職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凸顯中職院校的職業特色。具體對策如下:首先:健全“雙師型”師資隊伍認證機制,并構建完善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培育模式,明確“雙師型”師資隊伍評價標準,確保“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健康發展。其次,構建專兼融合機制,中職院校聘請合作企業中的骨干人才兼任教師,還要將兼職教師的價值充分發揮出。然后,廣東省師資培訓機構要依據中職教育的發展需求,對師資隊伍培育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將中職教育的特色凸顯出,多角度、寬層次培育在職教師,不斷地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接著,強化各中職院校間的交流,應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此,就能派遣教師到辦學質量較好的中職院校參觀學習,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另外,中職院校還可與國外中職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并將國外教材以及師資力量引入院校中,進而切實提升中職院校的教育質量。最后,健全中職院校師資隊伍晉升考核機制,并提高中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各項福利,進而起到穩定師資隊伍的效果。
(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育應用型人才
和其他學校相比較,中職院校側重于培育學生的實操能力中,旨在通過具體的實操活動,促使學生有效掌握必備的實操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而將學生培育成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現階段,在社會發展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中職院校就可針對這一具體需求,著重培育學生的實操能力。此外,教師也不能忽視理論教學,理論知識能在實訓過程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因此教師就要將理論與實踐兼顧好,這樣學生在實操過程中,遇到專業性問題時就能通過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將其解決,提升學生完成實訓活動的質量。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教育要想得到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解決。在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中,作為教師也要轉變教學方式,不能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起中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采取上述解決中職教育問題的對策,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還能進一步推動中職教育的發展,從而為社會培育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倩倩,蔡文伯.我國中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教育,2017(1):3.
[2]韓冰,劉大路.中職教育發展問題瓶頸及銜接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147+149.
[3]白瑞霞.中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及對策分析[J].亞太教育,2016(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