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愉春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文獻,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內涵展開了詳細的論述,梳理出學術界對文旅融合內涵的認識,根據其內涵,總結了文旅融合的條件、內容、具體表現以及影響,并且根據現實對其進行預測,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文化;旅游;融合
我國學者關于文化和旅游的關系的認識,目前比較集中的觀點有:一是“靈魂載體說”(楊振之,2009),即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二是“詩和遠方說”,如張玉玲的《文旅融合:奔向詩和遠方》;三是“資源市場說”(范周,2019),從經濟和產業角度講,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資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場。于光遠(1986)表示,“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在政策推動和產業發展的作用下,文化和旅游的關系開始從弱關系走向強關系。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文旅融合成為當前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一、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內涵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匯合或整合重組,逐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體的現象與過程。
文旅融合是一種互動的要素資源整合。文化、旅游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要素相互結合后,通過交叉滲透和整合重組,突破原有的產業領域,使產業邊界收縮、模糊或消失(文化和旅游之間雖無清晰的產業邊界,但各自業務領域和特點不同,事實上存在模糊的產業邊界),共生共贏而形成新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產業體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有機的融合滲透和資源重組,從而實現文化旅游性與旅游文化性的有機統一。
文旅融合是一種互補的產業價值創新。文化和旅游優勢互補,在融合過程中通過功能重組和價值創新,形成涵蓋文旅產業核心價值的新價值鏈,將釋放更強能量,取得“1+1>2”的產業疊加效應,形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層次、增強旅游魅力,以旅游傳承交流文化、帶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繁榮的良好格局,并有利于構建新型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
文旅融合是一種認同的動態優化過程。文化和旅游雖然是一對“孿生兄弟”,但真正走到一起仍面臨“身份認同”問題。
在文旅融合過程中存在價值觀念、體制機制、業務領域、運作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將經歷“文旅磨合”—“文旅融合”—“文旅和合”的發展過程,需要通過調整各自角色,加強溝通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培育文化自信,強化合作互動,動態優化調整,實現平等互惠和協調發展。
文旅融合是一種系統的多元方式交融。文化和旅游具有多元交叉的關系屬性,文旅融合也是系統的多方式融合。既包括文旅思想理念融合、體制機制融合、規劃技術融合、資源產品融合、產業業態融合、功能效用融合、空間載體融合、服務管理融合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又包括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和消費者層面的多層次融合;還包括由文旅產業內部融合、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和產業外部跨界融合(如融入國家戰略、融合一二三產等)構成的廣角度融合。
二、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條件
政府的支持。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宣布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印發《國家旅游人才培訓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陸續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與旅游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2019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不斷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我國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社會的支持。國家支持旅游業的發展,扶持相關的旅游機構。社會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很多企業拓展自己的旅游線下產品,完成自己企業的轉型提升,向著服務業進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種新技術越來越成熟,5G技術的研發成功并應用于實踐,VR、AR技術的普及,人工智能應用于旅游業,智慧旅游的時代來臨,旅游業向著高質量發展。
三、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內容
從文旅融合發展的基礎、內容、作用和前景看,應該是兼而有之的融合。不過,在這種兼容性的融合中,核心是產業的融合。產業涉及文旅的各個方面,產業融合會帶動各方面和要素的聯動或組合,從而產生整體效應,這也是文化和旅游的最大最佳連接點。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實現產業融合的觀念依據,也是推進產業融合順利發展的思想前提;資源的融合是產業融合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管理的融合是促進產業融合的制度與政策保障;公共設施、服務或營銷的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必要支撐。
四、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表現
文旅融合緊扣產業發展。融合是建立在文旅產業基礎上的,產業規模決定著融合的疆域,沒有文旅產業的大發展,融合是難以成氣候的。以山東相距很近的曲阜市、新泰市為例,雖然都是縣級市,由于前者是文旅產業大市,如加強了文旅融合,成效將一定明顯于后者。因此,要搞好文旅融合,一定要先推動文旅產業大發展。
文旅融合著力開闊視野。文旅融合的成果,可以表現在多樣化的載體上,除了文旅景區不可移動、也很難復制(易雷同化)外,其他的融合成果則相對靈活一些,可以供給外地的需求方,成為某個旅游目的地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例如,像文房四寶這類文創產品,可以在較大區域的文化旅游點、景區、商場流通,而不是歙硯只在安徽歙縣銷售、湖筆只在浙江湖州銷售、宣紙只在宣城銷售。
文旅融合落實具體項目。文旅融合的目標可大可小,幾乎沒有邊界,但成果體現一定是很具體的,大的可以是一處景區景點,小的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文創產品,而不應是空泛無物的。例如,陜西漢陽陵、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被一致認為是深受游客歡迎的文物旅游產品;江南水鄉六鎮、麗江大研古城、貴州千戶苗寨等,被認為是由于旅游崛起而得以保護和傳承下來的,它們都應算是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文旅融合巧借地域優勢。文旅融合成果要表現充分,要顯示足夠的經濟價值和綜合影響,就一定要從當地的資源、特產、工藝、產業實際出發,去尋找一個能夠與文旅產業對接的入口,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變現為文旅產業的綜合優勢。以浙江省為例,金華的東陽是著名的木雕產地,通過與旅游客源的對接,既把木雕企業作為了旅游參觀點,又把木雕藝術品變成了特色旅游商品。
五、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影響
文旅融合有利于解決文化事業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文化產業領域最常見的一個詞語就是“文旅”,很多大型的文化娛樂項目,既有文化項目的屬性,也有旅游項目的屬性。“文旅融合”發展高度重視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度,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用旅游來帶動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增長動力,拓寬了文化事業的寬度與廣度,使文化事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文旅融合促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文旅融合”的發展將終結中國旅游業“流量經濟”外強中干的狀況,文旅融合將促進旅游產業與文創和服務設計的融合,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旅游發展的整個過程,在保證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使旅游產業更具生命力與競爭力。近年來,紅色旅游、主題公園、旅游演藝等與文化產業相融合的旅游新業態和產品得到快速發展。
文旅融合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共贏。“文旅融合”發展是一個以文化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促進文化進步的互惠共贏的過程,它不會單方面注重或強調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其中一個產業向另一產業的植入和拓展,它強調的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共贏,其產生的互惠共贏理念,有助于兩大產業的決策人員和從業人員以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心態主動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兩大產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找到適合未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并存的共贏發展狀態。
六、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趨勢
文化旅游跨界融合趨勢。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是一個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的融合,它不僅包括文旅融合、文旅科技融合,也包括線上線下的融合,即“ 文化、旅游、科技、互聯網平臺(旅游營銷與旅游電商等)”的深度融合。而且,文化與旅游融合之后的文旅產品,可以以內容為驅動力,具有更強的體驗型、互動性,以及更長的產業鏈。
文旅產業頭部化趨勢。文化旅游產業具有產業帶動性強的特點,因此,各地文旅產業正在逐步成為龍頭型產業。當然,作為頭部化產業,需要先將旅游項目文創化、IP化和品牌化,然后以IP和品牌帶動其他產品包括農產品成為旅游商品,同時通過文創化和品牌化實現附加價值的提升。比如:以紅色旅游、文化節和體育為例,其核心價值來自旅游產品的提升和延長產業鏈。
高質量發展趨勢。高質量發展成為文旅產業的核心訴求。高質量發展的涵蓋面很廣,首先要解決內生增長問題,而不是依靠項目投資拉動。其次, 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收入的持續性,項目可復制性,在沒有增加大量投資的基礎上,已有的每個產品都能夠帶來“長銷”的收入。
參考文獻
[1]楊振之.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業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振興[J].旅游學刊,2009,24(08):7-8.
[2]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43-49.
[3]于光遠.旅游與文化[J].瞭望周刊,1986(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