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暄
摘要: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手段、傳播方式不斷創新,這對作為媒體工作者的主持人來說需要進行新的適應。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不是單純地做新聞的傳播者,更要創新節目制作理念和傳播策略,充分適應融媒體時代的主持人角色定位,在傳播中掌握話語權。同時要成為媒體融合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講好中國故事,體現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融媒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輿論傳播;主持人;黨性原則
作為融媒體時代的主持人,我們要肩負時代使命,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向世界展現生動立體的中國。
一、找準角色定位,強化責任意識
(一)主動出擊
現在我們的筆記本電腦,在很多年輕人眼中已經成為傳統媒體,以“互聯網+”為基礎并不斷發展的融合媒體,被大眾所歡迎和接受。為了適應融媒體的發展形式,主持人必須不斷拓寬發展道路,找準角色定位,承擔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主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
(二)堅守原則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從業指南,在融媒體時代不斷被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條件下賦予新的時代價值。而“黨性原則”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概念也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這就要求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主持人要在信息高度集中,媒介相互融合的融媒體時代下,要堅守好自己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社會角色,堅守“黨性原則”。
(三)打造個人IP
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不應只是對多媒體平臺的淺層適應,而是應該不斷創新節目的制作形式,真正融入節目的制作與設計中,讓主持人真正成為節目的主人,并以節目形式為基礎和載體,回歸內容本身,加強“內容為王”的理念。主持人要準確把握受眾的需求和預期,并將有效的資源充分利用,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質,樹立媒體形象,打造個人IP。
在人物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中第五季以“偏見”作為本季主題,邀請來自各行業的不同嘉賓,通過與嘉賓之間的訪談對話來觀察嘉賓生活,分享人生經驗。訪談節目中的主持人是嘉賓和受眾之間交流的橋梁,主持人定位的正確性也直接影響訪談節目的質量。以作家身份出身的主持人許知遠在節目中始終保持他不俗的態度和真誠自然的情感表達,對于社會和生活充滿理性思考,節目中多談論人生感受,責任感等,打造深度理性主持人的IP形象,正是由于他鮮明的個性和節目設計的創新,在播出之后受到廣泛好評。由此可見,主持人要強化自己樹立品牌形象的意識,才能更好地在融媒體發展的浪潮下站穩腳跟。
二、提升專業素養,擔負時代使命
主持人始終承擔著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伴隨著大量UGC內容涌入互聯網空間,新聞輿論面臨挑戰。我們要用新聞輿論的“四力”以應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新聞工作者應以媒體融合為契機,鞏固原有的輿論陣地,拓展新的輿論陣地。
主持人在引導輿論導向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宣傳思想戰線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將新聞輿論“四力”要求與主持人“四力”相結合,更好地引導新聞輿論傳播方向。
(一)加強“眼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
融媒體時代信息紛繁復雜,在主流媒體和新型媒體的融合發展下,要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可讀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主持人在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新聞信息做出準確的反應和判斷,這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對他們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這就需要主持人增強“眼力”。要重視黨的重要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提高“四個意識”,去挖掘基層百姓的心聲,尋找好的新聞報道角度,增強新聞內容的優化供給,同時在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方面要融入先進科學技術。
(二)增強“腦力”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
融媒體環境下,泛娛樂化傾向,消費主義思潮不斷沖擊著主流價值觀念,某些熱點事件剛剛發生,在權威機構尚未定型的條件下,就會產生一些不良輿論引導社會風向。在“后真相時代”經常會出現輿論反轉,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一定沖擊。需要主持人站在客觀、真實的角度上來引導新聞輿論的傳播,這也是主持人的重大責任與使命。尤其在設置宣傳議題、新聞采訪和新聞發布等方面,要增強主持人的“腦力”,對重大事件進行謹慎思考和正確把握。對于正面人物要給以積極的評價,同時選取人民關注高和黨的思想相一致的話題進行宣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三)增進“筆力”重視新聞輿論“影響力”
主持人不僅要具備播報新聞的能力,更要具備獨立撰寫新聞稿件的能力,“筆力”則是主持人寫稿能力的體現。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筆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寫作能力,也包含了各類融媒體呈現方式。主持人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以更為精彩的“筆力”,推出更多富有時代精神、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四)扎實“腳力”增強新聞輿論“公信力”
“腳力”是新聞工作的根基所在,正所謂“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融媒體時代需要記者型主持人的出現,將自己投身到社會實踐之中,切實走進鮮活的新聞現場,真實的扎根到祖國的土地上,這就需要主持人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注重報道角度和方式的創新,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更好的呈現到受眾面前,增強新聞輿論的公信力。
我們經常在很多新聞中看到主流媒體的客觀報道和人文關懷,同時也體現出主流媒體報道的權威性,增強了新聞輿論的公信力。
三、承擔媒介責任,講好中國故事
(一)堅持“黨性原則”
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這就要求主持人作為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主體,始終把“黨性原則”放在第一位。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機遇在于有多種方式進行新聞傳播,渠道更加廣泛,可傳遞性和可接受性更強,但挑戰在于我們的思想是否會發生偏移,使消息的本質發生變化。作為新聞傳播者的主持人也可能在傳播過程中受到迷惑,偏離主流價值觀,面對重重挑戰,更要求主持人發揮好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重塑新聞思想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近兩年新聞傳播領域一直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對主持人的要求。當前,在傳播中國故事的道路上,也面臨著挑戰。首先是涉外媒體對中國新聞輿論的影響,中國的話語權、傳播力和影響力還較低。主持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對外交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也代表黨和國家的形象,在傳播過程中需要主持人重塑新聞思想,以更好地思維方式去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
首先,要改進對外傳播的話語策略,考慮到不同圈層受眾的文化程度和語言習慣。其次要主動發聲,在重大新聞的報道上,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要主動回應受眾關切的議題,避免傳播謠言。同時要積極利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手段的創新,也要掌握關鍵的時機和歷史節點更好地進行新聞傳播。
例如在中國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的報道中,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尋找原汁原味的素材。同時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堅持新聞工作者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新性,以恰當的方式達到最優的傳播效果。在傳播過程中,要利用處在融媒體時代的便利性,通過微視頻、微電影等靈活多樣的形態進行跨平臺傳播,增強新聞的傳播力。
(三)自覺遵守職業道德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準則之一。時代的變化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急需主持人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走出演播室,走進新聞現場。
在現實工作中,個別主持人迫于新聞報道發表時間和媒體競爭的關系,總是在新聞報道之后再去查證事實,這也是我們處在“后真相時代”的原因,這樣的行為不僅嚴重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更重要的是摧毀了黨和人民長久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誠然,當前信息流動性加快,媒體競爭力增強,但依然需要主持人堅守職業道德,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給人民提供真實、可靠、有效的信息。
四、結語
綜上所述,融媒體環境下,主持人的新聞報道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依托,堅持“黨性原則”。融媒體時代,對于主持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融媒體在設備、環境等方面為主持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主持人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新聞行業乃至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需要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的浪潮中找準角色定位,提升專業素養,承擔媒介責任,講好中國故事。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做一名合格的新型媒體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高宏雁.探析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陜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4):46-48.
[2]劉蕊.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四力”探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12):72-73.
[3]文振宇.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新呈現—以《立場》《十三邀》為例 [J].新聞傳播,2021(13):39-40.
[4]魏琳,李朗正.融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發展途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4(2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