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和朋 韋世松
摘要:為提升汽車車身碰撞損傷的維修質量與效率,確保汽車修復后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需要對汽車碰撞受力進行分析,以探究出其變形特征與修復技術特征等。承載式車身碰撞變形時需要記性相應的損傷修理流程,分析影響其固定性與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提出多點復合拉伸、輔助計算機測量等方式進行修復,以驗證修復方案的有效性與合理性,提升碰撞汽車修復質量。基于此本文針對汽車碰撞變形修復技術進行了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汽車碰撞;變形;修復技術;汽車
嚴重碰撞不僅會造成人員的傷害,也會對車輛造成較大損傷。若缺少有效的修復技術,無法及時對車身進行正確校正,不就會對車輛安全造成損害,同時還會對鋼板組裝情況帶來不利影響。這就表明從業人員要針對汽車碰撞情況尋找出正確的修復技術,以確保車身的高質量與耐久性。車輛碰撞時所產生的樹上情況較為復雜,即便是同一輛車同一碰撞原因,因駕駛技術不同所造成的碰撞損傷也不盡相同。但由于車身結構特征,其在碰撞之后所造成的損傷存在一定規律。碰撞損傷由外來導致,通過對車身結構及其受力情況的分析,能夠判定出其損傷范圍與形式,結合損傷原因減少塑性變形與殘余應力,促使鋼板恢復至正常位置與形狀,這些分析工作對車輛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一、車輛碰撞受力情況分析
車輛產生碰撞后所帶來的情況較為復雜,不同的車輛產生的損傷后果不同,但其均為受力所引起。因此,在維修之前要對其受力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以此定位出車輛損傷位置的形式與狀態,以此判定出其損傷原因,開展修復工作。雖然車輛碰撞損傷情況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直接碰撞所導致撞擊力。此受力情況是導致車輛損傷的主要原因,在車輛損傷情況中較為常見。在一個多點撞擊事故中,因作用力數量與作用順序不同,會導致隱藏損傷被忽略。其損傷程度主要受到撞擊面積、撞擊方向等因素決定。二是重心所導致的下砸力。此受力情況一般為非固定體的撞擊,受力部位大多位于該物體的重心下方,在撞擊發生時該物體被拋出或突然下落,進而導致車身受到損傷。三是慣性所導致的損傷。由此受力情況導致的損傷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車上承載的重物或部件因車輛突然停止或減速對車身造成的沖擊,進而導致車輛內部與外部損壞。另一方面是因為車身主體因慣性作用產生的變形。
二、汽車碰撞變形問題的修復技術及其流程
(一)車輛碰撞類型
一是汽車引擎蓋碰撞變形。此部分的修復較為簡單,首先將其隔熱層或黏連膠進行去除,由維修工作人員進行重新打孔,在打孔過程中需選擇較為隱蔽的位置;而后開展各項修復工作。二是汽車前翼子板碰撞變形。在修復過程中,維修工作人員需要先將車前大燈進行拆卸,而后依次將輪胎上擋泥板、小側燈進行拆卸,拆卸工作完畢后方可進行維修工作。除此之外,維修人員可結合經驗在前翼子板后方空隙上方進行維修,將前葉子板上方固定螺絲進行拆卸,使用三角支架支撐處一定空間,而后開展維修工作。三是汽車車頂碰撞變形。在維修之前,維修人員需對整個車頂的凹陷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可通過單獨將局部位置內板飾拆卸下來方式進行觀察,也可以將全部車頂內飾拆卸下來進行觀察,按照相應維修流程使用整形工具進行拆卸操作。
(二)車輛碰撞修復流程
承載式車身遭受碰撞后,其車身結構與覆蓋件會產生變形。維修人員需求結合高精度多功能拉伸設備進行修復,主要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車身固定。針對承載式車身,若其車身中部為受到損傷可選取車門檻板凸緣4個頂車點,用主夾具來固定車身。二是車身變形測量。使用專門工具與設備測量車身個參考點位置,將損壞車輛測量結果與正常結構進行對比,以確定出其損壞范圍與程度。車輛一般使用以下測量基準:將車身地板平行面設為基準面,主要包括:高度尺寸基礎、車身寬度尺寸基準、車身長度測量基準等。三是車身校正。此過程需要使用精確測量尺寸的校正臺,按照與碰撞損壞相反的順序進行修復,即由內向外、由下向上順序。首先是進行拉升方向與安裝夾具。拉伸方向與碰撞變形方向相反,分步回復車身形狀。夾具拉伸方向結合其齒面和形狀來確定。拉拔方向的外延長線必須和夾具的安裝中心線交叉。其次要進行拉拔作業。維修人員結合目測與尺測結果確定拉拔方向和夾具安裝位置,使用多點拉伸方式進行作業,以此減低拉伸多需要的力,提升校正工作的精確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車輛的不斷普及,各地區汽車保有量數量不斷增加,汽車車身修復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新時代背景下,相關從業人員要加強對車身修復技術的研究,將車身碰撞變形修復技術與汽車美容技術有效結合起來,促使相關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推動汽車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和豪濤,陳超.汽車車身碰撞損傷與修復方法[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8(03):99-104.
[2]楊潔,鐘興鋼,伍天海.淺析汽車車身無痕修復技術的重要性及方法[J].時代汽車,2021(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