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 黃菲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教育階段,對幼兒今后的發展影響深遠。幼小銜接教育做得是否充分、是否恰當、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系到幼兒能否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幼兒園教師要提高對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重視程度,立足幼兒的實際情況,探尋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兒教育活動是一個持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教師要幫助幼兒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教授幼兒不同的學習方法,讓幼兒一直處于一個不斷上升的成長狀態。有效的銜接教育活動是提高幼兒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需要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筆者討論了如何讓幼兒順利地從幼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分析和探索性建議。
一是提高教育的質量。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教師要幫助幼兒從幼兒教育階段過渡到小學教育階段,利用幼兒園的現有資源,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鍛煉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切實處理好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不僅可以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還能很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是增強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教師要重視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鼓勵幼兒自主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幼兒學會適應小學環境的方法。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教師要以幼兒為本,逐漸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
(一)幼兒在幼小銜接教育中處于被動地位
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幼兒。但是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園現階段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工作時,要求幼兒盡早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讓幼兒提早學習小學的知識,確保幼兒在進入小學后盡快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這不僅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還容易降低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對學習產生反感、抗拒等情緒。
(二)幼小銜接教育不規范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內容。據筆者了解,國家關于幼小銜接教育的政策不多,專門針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實施方案更是少之又少。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時,部分幼兒園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清楚幼小銜接教育的開展原則,設計的教學活動內容也不規范,降低了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三)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錯誤認知
幼兒是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作為監護人的家長對其生活和學習有著絕對掌控權。部分家長秉持著“不讓幼兒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點,過于注重幼兒的知識教育,忽視了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作用。部分家長缺乏對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正確認識,沒有科學的育兒知識和理念,沒有對幼兒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意識,沒有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端正教師思想,優化師資隊伍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教育觀念,尊重幼兒發展的階段性、連續性等特點,從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的高度,去客觀、正確地認識幼小銜接教育。幼兒園要注重加強教師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能力培訓,優化師資隊伍,轉變教師錯誤的教育思想,更新教
師陳舊的教育觀念,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幼小銜接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幼兒入園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相互溝通、互助合作,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幼兒掌握調節自我情緒的方法,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幼兒今后的小學學習及未來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心理輔導,實現身份轉換
在幼兒階段,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促進幼兒智力、品德、體能的發展,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吸引力;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在突出小學課程知識性的同時,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狀態,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去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提高幼兒學習的效果。教師和家長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幼兒進行心理指導,耐心地同幼兒溝通,幫助幼兒端正思想、調整心態。
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在大班下學期,幼兒園開展了“我要當小學生”主題教學活動,設計了“我擔心”“我希望”“我可以”等討論環節,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各種顧慮,幫助幼兒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困惑,
增強幼兒進入小學的自信心。另外,家長也可以將自己的入學經歷講給幼兒聽,引導幼兒正確看待小學生活,幫助幼兒區分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讓幼兒做好心理準備。
(三)營造良好環境,引導幼兒順利過渡
幼兒園的學習環境比較輕松,以游戲為主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在學習時間上,幼兒比較自由,課堂的隨意性較高。小學則與幼兒園不太一樣,它既明確規定了上下課的時間、每一節課的時間、學習的科目、作息的時間,還安排了專門的教師講解不同科目的內容,課堂更規范、嚴肅。
因此,在幼兒園的大班階段,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區域角中模擬小學環境,讓幼兒對小學生活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小學的校園環境照片、作息時間表、課程表等。這些活動有助于幼兒提前了解小學環境,有助于消除幼兒對小學階段學習的恐懼、陌生,為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幼兒園與小學合作,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幼小銜接教育工作涉及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幼兒園教師可以讓幼兒提前了解小學課程,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合作,共同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教育引導計劃。一方面,幼兒園教師要明確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法等,通過情境創設、聯系生活、區角活動、游戲活動等方式,提高幼兒教育的針對性,幫助幼兒對小學學習內容形成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小學教師要了解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一些幼兒比較熟悉的、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如創設角色扮演活動、組織趣味游戲等,引導幼兒順利過渡,提高幼兒的學習效果。

(五)豐富教學形式,強化幼兒的學習體驗
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讓幼兒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優化幼兒的學習體驗,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提高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展開幼小銜接教育活動時,教師要加強與幼兒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引導幼兒積極學習、拓寬視野,通過創設情境、組織實踐活動、開展趣味游戲和親子活動、繪本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式,不斷反思、總結、優化和創新,豐富幼兒教學的形式,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六)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教師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指導,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質量,鼓勵幼兒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幫助幼兒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從而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園內和園外的資源,幫助幼兒鞏固知識,在實際操作活動中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例如,區域自主游戲是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幼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益智闖關的游戲環節,鍛煉幼兒的思考能力。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在家的生活場景,鼓勵幼兒自由練習穿衣服、扣扣子、疊被子、系鞋帶等,促進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的發展,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意識。
(七)培養幼兒的秩序感,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幼兒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引導幼兒了解生活中的規則,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幼兒排隊喝水、排隊如廁、排隊取玩具、排隊玩滑梯、排隊進出教室和排隊上下樓梯等。
幼兒教師要培養幼兒的秩序感,指導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例如,在教室內,幼兒不可以隨意跑跳;在教學樓內,幼兒不可以大聲喧嘩;在操場上,幼兒要聽從教師的指揮,不能隨意活動;在課堂上,幼兒要先舉手示意,在教師點到自己的名字后再發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引導幼兒了解并掌握更多的規則。教師和家長要相互配合,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秩序感。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教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要立足幼兒的實際情況,共同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有效性,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幼兒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家園之間要積極合作,豐富幼兒教育的形式,優化幼兒的學習體驗,拓寬幼兒的知識面,鍛煉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幼兒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玖里書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