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靜
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藝術經驗,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據筆者觀察,幼兒的藝術經驗是在長期的生活與各類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感知、想象創作而不斷積累、延伸和發展起來的。本文立足小班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豐富藝術經驗、增強表現力等方向入手,對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展開了相關探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若不能通過生活來進行,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可以改造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幼兒的藝術經驗。幼兒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可以通過直接感知和動手操作等方式,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體驗。通過不斷的積累、內化,幼兒可以將這種體驗逐步內化為藝術經驗,這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藝術認知能力,為幼兒今后的藝術成長奠基。
幼兒藝術經驗的培養包括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這兩部分。其中,感受與欣賞是幼兒認識美的第一步。筆者發現,小班幼兒對新鮮的事物非常感興趣,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事物都能讓他們體會到藝術的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小班幼兒積累一定的藝術經驗,利用區域活動的優勢,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過程,借助豐富的活動材料,提高幼兒的學習水平,培養幼兒的創作能力。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育契機無處不在。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巧用各種活動材料,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拉近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
(一)了解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
筆者認為,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和探索者。在開展區域活動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考慮幼兒的實際操作,選擇一些便于幼兒使用、有助于拓展幼兒經驗的活動材料,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對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感興趣,鼓勵幼兒自主收集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區域活動的操作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豐富幼兒的藝術經驗
1.了解材料,形成經驗。筆者發現,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會頻繁地觸摸、觀察活動材料,感受材料的質地,掌握材料的結構,通過摸、看、聞等方式了解材料的特性,從外形、色彩、柔韌度等方面判斷材料是否適合創作。在了解材料的過程中,幼兒的觀察能力、視覺審美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例如,在主題活動“有趣的臉”中,琳琳一開始是無目的地使用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材料。在觀察其他幼兒創作的過程中,她覺得自己制作的人物造型不好看,于是將貼好的作品撕掉,重新開始拼貼。她先后使用了瓜子、貝殼、毛線等材料,在不斷嘗試、不斷觀察、不斷思考的過程中,終于創作出了滿意的人臉作品。這種活動鍛煉了幼兒觀察材料的能力,增強了幼兒分析材料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2.細化特征,培養經驗。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琳琳對材料的認識是一個由粗放到精細的觀察過程。剛開始,她在裝扮“臉”時,會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拼貼各種材料;接著,她對自己創作的作品并不滿意,于是將“臉”上的五官撕下重貼。這次她貼得十分仔細,不僅貼全了五官,大小合適的材料也讓“臉”更加形象、具體。教師要給予幼兒自我表達的機會,引導幼兒學會重新審視和修正自己的藝術作品,以此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
(一)個體經驗的引導作用
幼兒的藝術經驗是通過直接感知和想象創造建立起來的。在自由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參觀欣賞、動手創作等活動,促使幼兒的藝術體驗由直接經驗向間接經驗轉化,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例如,在大劇院觀看演出活動時,筆者會有意識地提醒幼兒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元素。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幼兒會模仿劇院的演員,進行舞臺布置、服裝設計等活動,這有助于豐富幼兒的表演經驗。
1.物質環境的豐富與留白。美術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幼兒的個人特質會影響他們個人的經驗。幼兒喜歡自己操作和直接觀察操作的整個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重視幼兒的活動經歷,在創設教學環境時適當留白,豐富幼兒的藝術經驗,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引導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形成新的經驗。例如,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琳琳從單純地操作材料,過渡到關注作品是否“好看”,這個過程就是幼兒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作能力得到發展的過程。
2.心理環境的營造與互動。心理環境也是一種重要的創作情境,它可以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幼兒對怎樣創作“臉”很感興趣。在筆者的支持下,幼兒之間建立了“創作同盟”,他們互相幫助、互促互進,他們不再只專注于自己,也會看看同伴在做什么。互相觀察的行為,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藝術體驗,促使幼兒愉快地進行嘗試操作,還鍛煉了幼兒的交往能力,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要重視幼兒心理環境的營造,為幼兒創建輕松的藝術創作氛圍,為幼兒藝術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群體經驗的激勵作用
良好的群體經驗對幼兒藝術經驗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幼兒是獨立的創作者,也是集體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重視群體經驗的支持和激勵作用,支持幼兒主動與同伴進行學習交流,從而推動幼兒藝術經驗的發展。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創設輕松、自在的活動環境,推動幼兒藝術經驗的發展,為幼兒的創作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筆者突出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多方面入手,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促進作用,為幼兒學習更多的藝術知識創造了條件。
(一)觀察、解讀幼兒的已有經驗
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筆者結合幼兒已有的藝術經驗,合理地設計了活動的各個環節,根據幼兒的藝術經驗是不斷發展的、變化的、提升的等特征,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自由探索。例如,琳琳在貼“臉”的時候,作品風格由粗放變為精細,這體現了她藝術經驗的形成與發展。
(二)支持幼兒突破已有的藝術經驗
游戲是幼兒獲取新的經驗、發展已有經驗、突破固化經驗的重要途徑。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自主思考、自由探索,這有助于不斷增強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例如,當琳琳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她的同伴會認真地聽她講解,并模仿琳琳的語氣說道:“我的臉也在笑。”然后,她們會一起唱起歌來:“小娃娃,小娃娃,娃娃跳舞!”教師要支持幼兒突破已有的藝術經驗,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幼兒整合材料、創新想象,幫助幼兒走出某一固定的藝術區域,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力。
(三)拓展幼兒藝術經驗的廣度和深度
當幼兒用歌唱、表演等方式展現自我經驗、表達自我想法時,教師要進一步拓展幼兒藝術經驗的廣度和深度,促使幼兒經驗更加豐富、創作更有個性,為幼兒搭建各種學習支架。
一是建立有效的師幼互動。教師要發展幼兒的自主性,與幼兒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為幼兒提供恰當的活動支持和指導。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發展幼兒的獨立性,激發幼兒自主創作的欲望。

例如,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部分教師認為,如果幼兒按照教師的思路和經驗拼貼,則可以更直接、更快速地制作出人臉作品。但事實上,幼兒的藝術作品更具有天然的童趣,能體現出幼兒真實的藝術創作水平。因此,教師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探索空間,利用準確的提問,幫助幼兒理清思路,肯定幼兒的創作行為,保護幼兒的創作興趣。
二是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隨著活動的推進,幼兒的創作興趣越來越強烈。教師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注意材料的層次性、多樣性,以開闊幼兒的藝術視野。小班幼兒好奇心強,他們喜歡一些固定的、有趣的活動和一些新穎的、具有探索價值的活動材料。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例如,在“有趣的臉”主題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大小不一的石子、五顏六色的毛線、形狀多樣的拼圖,引導幼兒利用不同的材料拼出了人物的五官,這讓幼兒獲得了成就感,促進了幼兒藝術經驗的發展。
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尋找科學的教育方法,調動幼兒創作的積極性,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幼兒的已有經驗為基石,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為幼兒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教師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科學的、有助于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發展的支持,引導幼兒掌握多元化的知識,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自主探索的水平,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藝術幼教中心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