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靈囡
深入認識電視的特性
曾有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征集答案的小調查:電影和電視究竟有什么不同?最后獲得最大認可的是一個小男孩給出的答案。他說:“電影是電影里的人和電影里的人在說話,電視是電視里的人和我在說話。”這個表述看起來略帶稚意,但卻完美地切中了電視的本質——如果說電影是影院文化,那么電視的觀看環境、接受體驗以及受眾的審美期待都決定了電視應歸于家庭文化的一種。“誰在看”和“他想看什么”兩大核心問題決定了電視的“交流”“溝通”“信息傳遞”等特性。
我們可以通過對比電影和電視傳播以及接受方式的差異來了解電視的本質。從觀看環境上來說,電影是最獨特的,觀眾購買電影票,進入電影專業放映場地——電影院。影院具備著召喚電影觀眾的能力,即當觀眾基于基本的觀影習慣,坐在一定時間內屬于自己的座位上時,他是被固定在座椅上的,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基本不會隨意走動,也不會與他人有語言交流,對電影觀眾而言,最令他們感受到歡樂的行為莫過于攝入含有高糖的食物,例如,電影院里出售的各種小食、飲料等。當電影開始放映后,影廳處于黑暗狀態,唯一的光源射向目光正前方的二維幕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院的觀看機制已經將觀眾置于特定的角色中,舒適的座椅、效果絕佳的音響、黑暗的環境,都強化了觀眾進入夢境的可能。因此,電影是建構在雙重的缺席與在場的基礎上的,當觀眾處于信息解碼的觀看過程中時,其實際上是以購票的形式進入了觀看地,實現了自身的在場,然而觀看的電影故事場景本身并不在場,觀眾所看到的是光影聲音帶來的夢幻,是一個在時間線上流淌著的二維畫面展示。為了盡可能地逼真再現畫面,電影制作者和放映者不斷地在畫面效果和聲音效果上進行探索,例如,3D、巨幕、VR等效果。而當電影故事本身在場,即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時,觀眾必然是缺席的,攝影機代替了觀眾的目光,電影拍攝的時刻就是故事發生的時刻,它們處于在場的位置。于是,電影誕生百年來,人們將其稱為夢幻、夢境,就如弗洛伊德筆下的“白日夢”一般。
如果說電影從制作到傳播再到觀眾接受,都決定了其“影院文化”的特質,那么電視的傳播方式和接受場域則完全不同。首先,電視的傳播和接受環境是開放式的,電視絕大多數的傳播場域都具有日常性和家庭性。在中國,大多數電視頻道可以免費觀看,也無須進行設備調試,其文本大多也是免費的,這與通過出售文本獲得票房從而獲取經濟收益的電影正好相反。因此,電視節目的制作者和制作機構需要通過“出售受眾”,即在播放電視節目的過程中插入廣告,將電視機前信息接收者持續觀看電視節目的行為作為商品,出售給廣告投放商,以此來獲取經濟收益。電影是直接出售文本的,而電視卻是“出售受眾”的,這種運行方式決定了電視制作的文本不能僅局限于虛擬性的文本,而是要擴展編碼的空間,在為觀眾提供具有虛擬性的戲劇情境文本的同時,更要注重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在觀看率較高的夜晚,因電視屏幕物理性質的特殊性,其觀看環境需要有合適的燈光,否則會造成觀眾用眼疲勞的現象。同時,電視的觀看方式更傾向于融合了家庭情感交流的“合家歡”,如果說電影是電影里的人和電影里的人在交流,那么電視便是電視里的人和觀眾在交流。電影為觀眾提供的是封閉的虛擬情境下假定的故事場景,而電視則是融合了真實與虛擬,兼具了寫實與戲劇的藝術形式。
電視的表現內容十分豐富,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與報紙、雜志、廣播、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電視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電視出現的早期,由于傳播條件的限制,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播出內容都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電視已經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且多頻道播出,因此,電視節目承載的容量巨大,表現形式也復雜多樣。
把握進行文本分析時要關注的內容
分析文本首先要分析的是,在觀看電視文本即收看電視欄目時,觀眾所關注的內容,可以根據電視節目的制作、播出、內容、形式和營銷,將觀眾關注的內容分成幾個方面。首先,從節目的制作者層面來看,關注的重點是,即將進入觀看視野的這檔節目經由哪一個電視頻道播出,這一電視頻道和節目本身所屬的制作團隊是否實現了制播分離,而制作者和播出頻道又是否屬于同一制作單位。其次,從節目的播出層面來看,需要了解的是,這檔節目屬于全年、每個星期、每天當中的哪一個時段,進而深入思考這檔節目放在這一時段播出的原因及目標受眾的喜好。最后,回到節目文本層面,需要關注的則是節目內容、節目結構、節目制作和節目參與者等幾大方面。以節目內容為例,需要了解的是節目種類,如新聞類、娛樂類、科教類、服務類等;而對于節目結構,也需要辨析其所屬的類型,如板塊式、遞進式、混合式等。
在節目的制作層面上,我們需要關注其舞美、攝像、照明、錄音、剪輯、合成。對節目的參與者而言,研究者需要關注兩大層面,一是節目主持人的選擇是否與節目本身的制作理念相契合,二是節目參與者的遴選方式及標準。此外,研究者還應觀察節目的營銷方式,例如,廣告片和宣傳片可以在兩微一端引起受眾注意,進而吸引受眾將目光投向這檔節目。
從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接受的角度來分析,可以發現研究電視文本主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是“誰在看”“他想看什么”“怎么給他看”。其中“誰在看”指的是電視文本的目標受眾,這些目標受眾的性別、所處的年齡層、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水平、所生活的地域、日常觀看習慣、審美水準等各方面,都是研究者深入分析的重點,這也是電視文本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電視節目策劃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只有對細分的受眾進行詳盡的分析,了解受眾的群體特征,把握受眾的審美習性,細究受眾的審美期待,才能游刃有余地對電視文本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他想看什么”指的是電視節目的內容設計和架構,這是電視節目文本的核心所在。以兩檔法治節目《法治進行時》與《今日說法》為例,深入分析其“受眾—內容—手段和表達方式”。《法治進行時》是北京衛視地面頻道制作的一檔法治新聞節目,節目主要以獨特的新聞視角和第一時間的現場報道,真實記錄一場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自1999年開播后,因獨特的風格,很快成為北京地區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它通過真實、鮮活的案例,讓觀眾能夠在觀看節目后學法、守法、用法。《今日說法》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在午間時段播出的一檔大型普法類紀實性節目,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為核心制作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為電視觀眾全力打造適合“中國人的法律午餐”。一直以來,《今日說法》的收視率長期穩居收視排行榜前列,節目的影響力也在持續增強。《法治進行時》與《今日說法》是兩檔定位相似的法治類節目,因其媒體覆蓋率不同,前者的播出平臺為地方臺,后者則是中央媒體,因此,節目面對的受眾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法治進行時》主要面對的是城市人群,而《今日說法》的目標受眾則是全國的電視觀眾。此外,二者在選擇相同內容的基礎上,表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異,《法治進行時》選擇的是晚報短消息式的報道方式,它聚焦于一個又一個的法治案件,通過快速瀏覽近期發生的大案、要案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向觀眾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而《今日說法》面對的則是全國觀眾,它在選擇典型案件的基礎上,以故事會、長故事式的講述方式來進行報道,主要采用“導致案件—案件呈現—案件分析”的調查式的表達方式。
不同受眾對電視文本內容的需求也不大相同,電視文本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頻道在不同時間段播出的相同類型的節目,卻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
“怎么給他看”指的是節目表達的方法和手段,當電視文本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受眾,進而明確節目所要展現的內容時,節目的表現形式便成了重中之重。由于觀眾觀看熱潮更替的影響,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按照觀眾群體的不同對節目內容進行劃分,此時,節目表達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了考驗節目制作者制作水平的最直觀、最重要的體現。以綜藝節目為例,大多數綜藝節目在發展之初都呈現出了各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表現形式,例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綜藝大觀》便是聲樂表演、舞蹈表演、戲劇表演、戲曲表演和新聞訪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大融合。這一節目形式的出現,得益于這一時期電視節目資源較少,電視觀眾可以觀看的電視文本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因此,觀眾的娛樂需求十分強烈,綜藝節目的受眾面也比較廣泛,他們所期待的表現方法和手段是多種藝術的集中展現。《綜藝大觀》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是滿足時代需求的優秀文本。而對電視欄目進行策劃時,需要解決的仍然是關于受眾、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問題。只有號準時代精神的脈搏,了解受眾深層的心理需求,才能夠準確選擇電視節目所要制作的內容,進而在方法和手段上實現精準的藝術表達。
了解全球視野下中國電視發展現狀
在全球視野下考量電視業的發展,歐美領軍、娛樂橫行是兩大突出特征。中國電視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走過了臺時代、節目時代和頻道時代,呈現出相對穩定的三足鼎立局面,也完成了對受眾的細分和對電視節目的特色化定位。然而,中國電視仍然面臨著有競爭但不充分,有創新但不足以支撐長遠發展的現實困境。
歐美領軍
時至今日,在積極尋求歐美和日韓的電視節目形態,以及對娛樂節目的制作模式和制作理念進行本土化改造的道路上,中國電視工作者已經探索了許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全球視野下,通過分析電視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可以發現,我國仍然要積極學習歐美電視業先進的節目制作理念、節目制作水準以及節目制作技術。一方面,新聞包含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它是電視界的常青樹,新聞在社會生活一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參與著社會文化的建構,記錄現在,展望未來。另一方面,非虛構娛樂節目和電視劇已經在內容和樣式上進入了成熟、完備的制作階段,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將電視業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娛樂橫行
2000年5月,真人秀節目《幸存者》在美國CBS電視臺播出,引發收視狂潮,至此,全球電視業也進入了娛樂狂歡的浪潮。時至今日,真人秀不僅成了一個節目類型,而且成了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節目元素,使得新聞節目、科教節目和生活服務類節目都爭相將其融合到自身節目的制作中。
三足鼎立,發展迅猛
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電視業發展迅猛,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態勢。“三足”指的是中央電視臺、各省級衛視、各省級地面頻道和地方臺。這種劃分依據的是電視頻道的覆蓋率,自各省級衛視上星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以及中央電視臺各專業化頻道和省級衛視在全國基本上實現了90%以上的覆蓋率。
其中,中國中央電視臺自1958年建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60多年來,央視歷經多次整改形成了今天中國的新聞輿論機構和思想文化陣地,在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是中國電視發展的重要向導。自建立以來,央視辦臺思想逐步明晰,在確立“節目精品化、欄目個性化、頻道專業化”發展戰略的基礎上,相繼提出“專業頻道品牌化”以及“規模化、精細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和向國際大臺、強臺邁進的戰略目標。此外,其管理理念也逐步成熟,在節目管理方面,央視提出“綠色收視率”的主張,堅守節目的品質、品位和品格;在運營管理方面,央視提出“由中心制向頻道制轉變,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發展方向,不斷追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高效化。
首先,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電視臺,省級衛視作為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上星電視臺,他們的社會影響力與省級地面頻道、地方臺也有較大差異。中國中央電視臺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為領頭羊,以各專業化頻道為推動力,已經成為中國電視業三足鼎立局面中包羅萬象的航空母艦。而省級地面頻道和地方臺,因傳輸信號的差異性,覆蓋的地區基本上只限定于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因此,中央電視臺和省級衛視、地面頻道和地方臺相比,首先是在覆蓋率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央電視臺和省級衛視都可以實現全國覆蓋,其電視機構受眾人數多,覆蓋群體也比較大;而省級地面頻道和地方臺,因覆蓋面有限,受眾有著明確的地域性特點。其次是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和省級地面頻道、地方臺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電視文本的細讀既需要專業的眼光,也需要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要時刻關注行業變化。對影視專業的同學和從業者來說,文本細讀的工作是重要的,更是長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