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吳明浩 楊曉松 斯日古楞 張軍 劉殿鵬 褚景芬 姜瀾 叢百明
(內蒙古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 028007)
科爾沁肉牛是以科爾沁牛為母本,北美西門塔爾(偏肉用型)為父本,在雜交二代選擇理想型的公、母牛進行橫交固定、自群繁育,經過選育提高,培育的具有肉用性能優良、適應性強的肉牛新品種[1]。
繁殖母牛是肉牛產業發展的基礎,營養和飼料是母牛生產與繁殖的物質基礎,充足的營養對母牛發情排卵、配種、受胎及犢牛成活率都有重要作用。傳統養殖粗飼料主要來源是干玉米秸稈,但適口性差,因此,配合其他粗飼料必不可少,青貯玉米秸保持了青綠多汁的特性,質地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苜蓿干草不僅能使母牛泌乳量穩步上升,還能促進牛群咀嚼、反芻和唾液的分泌,唾液分泌對保持瘤胃正常pH 具有重要作用,有效防止瘤胃酸中毒,其自身粗蛋白質含量幾乎與精飼料的蛋白質含量相當,具有對繁殖性能的保健作用;優質羊草富含母牛必需的可消化粗纖維、粗蛋白質、礦物質及某些維生素,對瘤胃正常發酵環境和機能具有重要作用;燕麥適口性好,有典型的甜口味,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高消化率纖維能有效刺激瘤胃功能,幫助蛋白質和營養元素的吸收,富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是粗飼料選擇的最佳之一。如果營養中缺乏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或過盛都會對母牛繁殖性能造成不利影響,長時間營養不充足會使母牛長期不發情或發情異常,即使能正常發情,其配種受胎率也較低,胎距較長,受精卵著床困難,還易出現胚胎早期死亡。如果母牛長期缺乏優質粗飼料,自身的雌激素不能正常分泌,導致卵巢功能減退,出現發情不正常和不孕現象[2]。
研究旨在以肉牛為試驗群體,在精飼料相同的條件下,用4 種粗飼料飼喂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研究不同的粗飼料類型對其繁殖性能的影響,確定適宜的日糧粗飼料配方,最大限度發揮該品種的遺傳潛力,提高經產母牛繁殖成活率及其他繁殖性狀,為通遼市科爾沁肉牛育種和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選擇健康、體重相近、胎次2~5 胎、懷孕7 個月的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500~550kg) 120 頭。將其隨機分為4 個試驗組,每組30 頭,佩戴耳標,分別記為試驗Ⅰ組、Ⅱ組、Ⅲ組、Ⅳ組,每組飼喂與其對應的4 種粗飼料類型。試驗時間定于2019年4 月10 日~2020 年4 月10 日,試驗共365d,預飼期10d,試驗期355d。
精料為軍豐牧業母牛精料補充料。粗飼料為青貯玉米、玉米秸稈、苜蓿干草、羊草干草、燕麥干草。精料和粗飼料均由內蒙古豐潤牧業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母牛采取舍飼分組散欄式飼養,飼養管理一致,預飼期10d,10d 后進入試驗期。每天飼喂2 次,自由飲水,采用全混合日糧飼喂。
飼喂試驗分為分娩至產后90d 和產后91d 至下次分娩兩個階段。所有試驗牛整個試驗期精料飼喂總量相同。4 個粗飼料類型各種飼草配比見表1,各試驗組日糧組成及飼喂量見表2。

表1 4 個粗飼料類型各種飼草配比(以風干物質計,單位:%)

表2 各試驗組日糧組成及飼喂量(單位:kg/頭·d)
產犢間隔:產犢間隔是指兩次產犢之間相隔的時間,同時也是衡量母牛繁殖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犢牛體重:測量犢牛初生后的體重。
產犢率:試驗期間初生犢牛數占該試驗期間參加配種母牛數的百分比。
犢牛發病率:犢牛出生后3 個月內的發病數占產活犢牛的百分比。
犢牛存活率:犢牛出生后3 個月時成活的犢牛數占產活犢牛的百分比。
受配率:試驗期間參加配種的母牛數占該群內所有適繁母牛數的百分比。
受胎率:母畜配種后實際懷孕的百分比。通常以本年度終受胎母畜實有數與本年度終參加配種母畜實有數之比。
飼料成本:每成活一頭犢牛所需飼料成本分析。
試驗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本次試驗數據用Excel 和SPSS22.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顯著性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顯著。
由表3 可知,Ⅳ組產犢28 頭,較其他組最多,均出現母牛空懷現象,Ⅳ組受配率、受胎率、產犢率均高于其他組。犢牛出生后飼養過程中均出現犢牛腹瀉癥狀,但Ⅳ組發病率最低,分別較Ⅰ組降低12.86%,較Ⅱ組降低5.36%,較Ⅲ組降低0.55%。Ⅳ組犢牛成活率高于Ⅰ組、Ⅱ組和Ⅲ組。Ⅳ組繁殖成活率分別較Ⅰ組、Ⅱ組、Ⅲ組提高26.66%、13.33%、6.66%。

表3 不同粗飼料對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繁殖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4 可知,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Ⅱ組顯著低于Ⅰ組(p<0.05),Ⅲ組顯著低于Ⅱ組(p<0.05),Ⅲ組、Ⅳ組差異不顯著(p>0.05);產后受胎時間Ⅱ組顯著低于Ⅰ組(p<0.05),Ⅲ組顯著低于Ⅱ組(p<0.05),Ⅳ組顯著低于Ⅲ組(p<0.05)。產犢間隔Ⅱ組顯著低于Ⅰ組(p<0.05),Ⅲ組顯著低于Ⅱ組(p<0.05),Ⅳ組顯著低于Ⅲ組(p<0.05)。犢牛初生體重Ⅱ組顯著高于Ⅰ組(p<0.05),Ⅱ組、Ⅲ組差異不顯著(p>0.05),Ⅲ組、Ⅳ組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不同粗飼料配比對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其他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5 可知,Ⅲ組飼養成本最低,Ⅳ組飼養成本最高,每成活一頭犢牛飼養成本Ⅰ組、Ⅱ組、Ⅲ組和Ⅳ組是7475.1、7251.5、6736.27 和7987.77 元,Ⅲ組犢牛經濟效益較Ⅰ組、Ⅱ組、Ⅳ組營利978.83、665.23、901.5 元。

表5 每成活一頭犢牛所需飼料成本分析
反芻動物不光要補充精飼料,粗飼料的營養也缺一不可,長期補充精飼料雖然符合粗蛋白質和可消化總營養的需求,但不能補充其基礎代謝所必需的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牛以采食粗飼料為主,如果粗飼料的質量差、營養單一或日糧中的蛋白質不足均會影響能繁母牛正常發情,使配種受胎率降低、增重減慢、各項機能受損,還會導致粗纖維消化率降低,進而影響母牛繁殖性能[3]。
母牛長時間營養不良往往會導致發情期推遲,容易出現空懷或難產,增加胚胎死亡率,犢牛成活率也會隨之降低。合理的粗飼料配比能補充母牛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保證母牛正常發情,尤其是妊娠母牛,營養缺乏不僅影響母牛的生產性能,還會造成犢牛初生體重小,抵抗力低,發病率高等問題。
試驗Ⅰ組繁殖成活率為66.67%,比Ⅱ組、Ⅲ組、Ⅳ組分別低13.33、20、26.66 個百分點,為4 個試驗組最低;其犢牛發病率為20%,比Ⅱ組、Ⅲ組、Ⅳ組分別高7.5、12.31、12.86 個百分點,為4 個試驗組最高;Ⅰ組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產后受胎時間、產犢間隔均顯著高于Ⅱ組、Ⅲ組、Ⅳ組(p<0.05);Ⅰ組犢牛初生重顯著低于Ⅱ組、Ⅲ組、Ⅳ組(p<0.05);Ⅰ組飼料成本為7475.1 元/頭,僅低于Ⅳ組,高于Ⅱ組、Ⅲ組;犢牛經濟效益為5484.9 元/頭,為4 個試驗組最低。Ⅰ組只喂秸稈,營養價值低、適口性差、消化率低,無法滿足經產母牛的營養需要,母牛免疫能力下降,容易發病。營養價值低導致母牛不易發情,第一次發情在(70.55±10.15)d,發情天數久,營養價值低還影響產犢間隔和犢牛初生重,從而影響經濟效益和母牛使用壽命,若長時間采用Ⅰ組飼料配比,會給養殖戶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試驗Ⅱ組繁殖成活率為80%,比Ⅰ組高13.33 個百分點,比Ⅲ組、Ⅳ組分別低6.67、13.33 個百分點;其犢牛發病率為12.5%,比Ⅰ組低7.5 個百分點,比Ⅲ組、Ⅳ組分別高4.81、5.36 個百分點;Ⅱ組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產后受胎時間、產犢間隔均顯著低于Ⅰ組(p<0.05),高于Ⅲ組、Ⅳ組(p<0.05);Ⅱ組犢牛初生重顯著高于Ⅰ組(p<0.05),與Ⅲ組、Ⅳ組無明顯差異(p>0.05);Ⅱ組飼料成本為7251.5 元/頭,僅高于Ⅲ組,低于Ⅰ組、Ⅳ組;犢牛經濟效益為5798.5 元/頭,僅低于Ⅲ組,高于Ⅰ組、Ⅳ組。Ⅱ組喂秸稈和青貯,其營養價值高于Ⅰ組。雖然各項繁殖性能指標均好于Ⅰ組,可基本滿足母牛每日所需營養,但不如Ⅲ組、Ⅳ組,其產犢間隔為(375.96±12.7)d,超過365d,達不到一年一犢。Ⅱ組經濟效益不如Ⅰ組。
試驗Ⅲ組繁殖成活率為86.67%,比Ⅰ組、Ⅱ組分別高20、6.67 個百分點,比Ⅳ組低6.66 個百分點;其犢牛發病率為7.69%,比Ⅰ組、Ⅱ組分別低12.31、4.81 個百分點,比Ⅳ組高0.55 個百分點;Ⅲ組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顯著低于Ⅰ組、Ⅱ組(p<0.05),與Ⅳ組無明顯差異(p>0.05);產后受胎時間、產犢間隔均顯著低于Ⅰ組、Ⅱ組(p<0.05),顯著高于Ⅳ組(p<0.05);犢牛初生重顯著高于Ⅰ組(p<0.05),與Ⅱ組、Ⅳ組無明顯差異(p>0.05);Ⅲ組飼料成本6736.27 元/頭,為4 個試驗組最低;犢牛經濟效益為6463.73 元/頭,為4 個試驗組最高。Ⅲ組飼喂秸稈、青貯和羊草,其營養價值高于Ⅰ組、Ⅱ組。Ⅲ組各項繁殖性能指標均好于Ⅰ組、Ⅱ組,發情時間和犢牛初生重與Ⅳ組無明顯差異(p>0.05),可滿足一年一犢。Ⅲ組飼料配比及低廉的飼料成本既能達到經濟效益最大,也能保證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的營養需求。
試驗Ⅳ組繁殖成活率為93.33%,比Ⅰ組、Ⅱ組、Ⅲ組分別高26.66、13.33、6.66 個百分點,為4 個試驗組最高;其犢牛發病率7.14%,比Ⅰ組、Ⅱ組、Ⅲ組分別低12.86、5.36、0.55個百分點,為4 個試驗組最低;Ⅳ組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顯著低于Ⅰ組、Ⅱ組(p<0.05),與Ⅲ組無明顯差異(p>0.05);產后受胎時間、產犢間隔均顯著低于Ⅰ組、Ⅱ組、Ⅲ組(p<0.05);Ⅳ組犢牛初生重顯著高于Ⅰ組(p<0.05),與Ⅱ組、Ⅲ組無明顯差異(p>0.05);Ⅳ組飼料成本為7987.77 元/頭,為4個試驗組最高;犢牛經濟效益為5562.23 元/頭,僅高于Ⅰ組,低于Ⅱ組、Ⅲ組。Ⅳ組喂青貯、羊草、苜蓿、燕麥,營養價值為4 個試驗組最高。Ⅳ組各項繁殖性能指標均高于其他組,但發情時間與犢牛初生重與Ⅲ組無明顯差異(p>0.05)。Ⅳ組粗飼料雖然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能有效提高經產母牛的繁殖性能,但其飼料成本7987.77 元/頭,為4 組最高,從而導致其經濟效益不如Ⅱ組和Ⅲ組。
在本試驗條件下,Ⅰ組粗飼料雖然成本低,但長時間飼喂玉米秸稈,營養價值低、適口性差、消化率低,母牛免疫能力下降,容易發病,其繁殖成活率只有66.67%,犢牛發病率高于其他組,若長時間采用Ⅰ組飼料配比,會給養殖戶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Ⅱ組飼喂玉米秸稈和青貯,繁殖成活率雖達到80%,但其繁殖成活率和經濟效益均不如Ⅲ組;Ⅳ組營養搭配最全面,其繁殖成活率達93.33%,犢牛發病率及其他各項繁殖性能均為最好,但其昂貴的飼料成本導致其經濟效益不如Ⅲ組;Ⅲ組為經濟效益最好的一組,其營養價值雖然不如Ⅳ組,但要高于Ⅰ組、Ⅱ組,其繁殖成活率達86.67%,可基本滿足一年一犢,第一次發情時間和犢牛初生重與Ⅳ組差異不顯著(p>0.05),由于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不同于高產奶牛和育肥牛,高產奶牛和育肥牛除維持需要外,過多的營養可以轉化成奶、肉,而經產母牛體重基本恒定,大多數情況下除犢牛哺乳外不再人工擠奶,只要營養滿足其維持和繁育需求即可。
在精料相同情況下,不同粗飼料類型對母牛繁殖性能有一定影響,在粗飼料中增加優質牧草會提升母牛繁殖性能,但飼料成本也會增加。綜合考量,青貯玉米+羊草干草+秸稈既能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又能保證科爾沁肉牛經產母牛的營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