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煜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遼寧沈陽 11004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造成局部心肌細胞出現缺血、缺氧,導致局部心肌細胞壞死,是一種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病率逐漸增加[1-2]。 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廣泛應用于其治療中,可通過疏通病變血管促使心肌血供恢復[3]。但由于PCI 為侵入式操作,在手術過程中可損傷血管內膜, 術后易形成微血栓,因此術后需采用藥物治療預防血栓形成[4]。 阿托伐他汀及替羅非班均為PCI 術后常用輔助藥物,其中阿托伐他汀具有調脂、抗血栓作用,替羅非班具有抗血小板效果[5-6]。本研究選取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行PCI 術治療的106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旨在探究替羅非班+阿托伐他汀的療效。
選取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行PCI 術治療的106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根據就診序號采用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53 例)與參照組(53 例)。 試驗組中,男32 例,女21 例;年齡50~71 歲,平均(60.53±3.72)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4 例,Ⅲ級27 例,Ⅳ級12 例。參照組中,男28 例,女25 例;年齡52~73 歲,平均(60.15±3.2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2 例,Ⅲ級25 例,Ⅳ級16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②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②伴惡性腫瘤;③心臟手術史;④合并肝、肺、腎、造血、免疫系統疾病;⑤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⑥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本研究經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所有患者均行PCI 術治療。
參照組術后采用氯吡格雷(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10,生產批號:CA788)、阿司匹林(Bayer Vital GmbH,H20130339,生產批號:BJ56627)、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生產批號:EP8506)治療,術后36 h 口服氯吡格雷75 mg,每天1 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 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1 次。
試驗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替羅非班(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28,生產批號:21200904)治療,術前以10 μg/kg 速度注入,注射時間<3 min,術后36 h 內以0.15 μg/(kg·min)維持治療48 h。 兩組均連續治療30 d。
①采用美國惠普850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進行測定。 ②采集晨起3 mL 空腹靜脈血,以速度3000 r/min、半徑8 cm 離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生長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水平進行測定。③統計兩組PCI 術后3 個月的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發生情況,包括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血運重建、心力衰竭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LVESD、LVEDD、LVE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LVESD、LVEDD 水平低于治療前,LVEF 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治療后的LVESD、LVEDD 水平低于參照組,LVEF 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的比較(±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
?
兩組治療前的PAF、GDF-15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PAF、GDF-15 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治療后的PAF、GDF-15 水平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AF、GDF-15 水平的比較(μ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AF、GDF-15 水平的比較(μg/L,±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PAF:血小板活化因子;GDF-15;生長分化因子15
組別 例數 PAF治療前 治療后GDF-15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參照組t 值P 值53 53 13.42±3.23 12.89±3.18 0.851 0.397 7.51±1.64a 9.19±2.03a 4.687<0.001 3.20±0.98 3.09±1.03 0.563 0.575 1.49±0.69a 2.30±0.84a 5.425<0.001
試驗組術后3 個月的MACE 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MACE 發生率的比較[n(%)]
PCI 術為臨床治療心臟病的主要方案之一,可有效恢復心肌血液灌注,降低心肌細胞受損程度,但治療時易對冠狀動脈造成刺激,引起炎癥反應、內膜增殖再生等,最終形成血栓[7-9]。因此,術后盡早進行有效治療,以防止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阿托伐他汀可作為PCI 術后輔助治療藥物,具有抗炎、穩定斑塊等作用,可通過提高一氧化氮水平、抑制膽固醇聚集從而防止斑塊形成,還能通過減少內皮細胞、白細胞黏附從而改善內皮功能。此外,其還可改善炎癥因子水平,抑制炎癥狀態[10-11]。 相關研究指出,PCI 術后患者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MACE 發生[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的心功能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替羅非班聯合阿托伐他汀及PCI 術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其原因在于替羅非班可結合血小板膜糖蛋白受體,防止血小板聚集,能抑制縮血管物質生成,提高病灶部位血流灌注,開放微循環血管,從而改善心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且藥物起效快[13-14]。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試驗組術后3 個月的MACE 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替羅非班聯合阿托伐他汀及PCI 術治療方案可減少MACE 發生。
研究指出,GDF-15 屬于心血管保護因子,正常機體水平極低,當心肌細胞受損,其水平大量表達;PAF為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結合血小板表面受體促進血小板聚集, 還可作為炎癥因子介導炎癥細胞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心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發揮重要作用[15]。 本研究顯示,試驗組治療后的PAF、GDF-15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推測聯合治療可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通過降低心肌受損程度,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聯合阿托伐他汀、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PCI 術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效果確切, 可有效促進GDF-15、PAF 水平及心功能改善,降低MACE 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