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水 王 偉
1.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體育新城院區病理科,遼寧大連 116037;2.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春柳婦產院區病理科,遼寧大連 116033
乳腺癌是發病率較高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且處于年輕化趨勢, 腋窩淋巴結是乳腺癌轉移的主要途徑,其轉移決定患者臨床分期,也是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新輔助化療、內分泌治療等治療方式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1]。 由于腋窩淋巴結的切除會伴隨著上肢的淋巴水腫、上肢感覺麻木、臂叢神經的損傷,甚至是肩關節活動受限等并發癥。 因此,了解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是有必要的, 有助于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避免不必要的腋窩淋巴結清掃,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 本研究旨在探討浸潤性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 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及相關需要警惕的臨床病理因素, 為臨床提供可用的參考依據。
通過查詢電子病例信息庫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體育新城院區收治的70 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年齡32~78 歲,平均(51.73±11.05)歲;腋窩淋巴結轉移29 例,未轉移41 例。 本研究嚴格按照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相關指南、法規及有關實驗協議進行。
納入標準:均為女性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完整;術前均未行輔助治療;經兩名高級職稱的病理醫師診斷為乳腺原發性浸潤性癌。 排除標準:麥默通或穿刺標本,術后未送檢全乳腺;未行淋巴結清掃術;術前已行新輔助化療;乳腺原位癌。
收集患者年齡、腫瘤大小、原發腫瘤灶數、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病理分級、是否伴有微乳頭結構以及脈管浸潤的臨床病理信息,分析影響浸潤性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0 例乳腺癌患者中, 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29例,未見轉移41 例。兩組患者的腫瘤大小及脈管浸潤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的年齡、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病理分級、原發腫瘤灶數及是否伴有微乳頭結構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賦值(表2),納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大小≥3.5 cm及脈管浸潤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2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及賦值

表3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分析結果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為主聯合其他輔助治療。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可決定乳腺癌的治療方式,也是臨床分期及患者預后重要參考因素之一[1]。目前,臨床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方法主要依靠術前影像學淋巴結檢查、術前腋窩淋巴結穿刺術,以及術中冰凍送檢前哨淋巴結評估腋窩淋巴結是否轉移。本實驗通過探討常見浸潤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是否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相關,為術前預判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
有研究發現,年輕乳腺癌患者(≤35 歲)比年老患者更容易發生遠處轉移,其具有侵襲性強、淋巴結轉移率高等特點[3-5]。乳腺癌分子分型分為:Luminal A型、Luminal B 型、Her-2 陽性型和三陰性,并提示預后依次變差[6]。 王文彥等[7-9]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多發腫瘤及病理分級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但也有研究顯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病理分級比較并不能預測腋窩淋巴結的轉移情況[10-11]。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表現為不含纖維脈管束的微小乳頭狀細胞簇或腺管狀結構,具有高脈管侵襲、高淋巴結轉移等特性[12]。單純的IMPC 很少見,往往與浸潤性導管癌混合存在。 在浸潤性導管癌中, 約3%~6%的病例局部有微乳頭結構。 雖然IMPC 被作為獨立的乳腺癌類型, 但是伴有微乳頭結構的癌成分所占浸潤性癌的診斷比例的意見尚未統一。有報道稱[13],當浸潤性微乳頭狀結構的癌≥50%的浸潤性癌時,尚可診斷為IMPC。 朱壁法等[12]則總結表明,只要腫瘤組織中有IMPC 成分,就應該在病理診斷報告上體現并注明所占比例,以引起臨床醫生的充分重視。 本研究中, 采納微乳頭狀結構的癌成分≥50%的整體浸潤性癌的比例為IMPC 的建議。 雖然沒有發現微乳頭狀結構的癌成分≥50%的IMPC, 但在轉移組中發現了5 例伴有微乳頭結構的癌成分(17.2%),未轉移組為2 例(4.9%),但是兩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轉移組與未轉移組的年齡、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病理分級、原發腫瘤灶數以及是否具有微乳頭結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能由于本研究病例數較少的緣故, 部分需要警惕淋巴結轉移可能的臨床病理因素在單因素分析中并沒有統計學意義。 綜合上述分析,雖然上述臨床病理因素在單因素分析中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無明顯影響,但關于年輕患者(≤35 歲)、2 個或以上腫瘤原發灶、伴有微乳頭狀結構的癌成分的浸潤性乳腺癌,還是需要警惕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可能。
本研究發現,腫瘤大小(≥3.5cm)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楊小軍等[14]結果研究一致,即腫瘤越大,淋巴結轉移率越高。 脈管浸潤是指腫瘤的血管淋巴管浸潤,是腫瘤細胞可通過血管或淋巴管向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的主要途徑。 研究表明[15],脈管浸潤是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結轉移的獨立預測因素,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腫瘤大小(≥3.5cm)和脈管浸潤是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關于年輕患者(≤35 歲)、多腫瘤原發灶(≥2 灶)、伴有微乳頭結構的浸潤性乳腺癌, 病理醫生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必要時同一個淋巴結需多切面檢測,避免漏診的可能。 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大,下一步需要擴大樣本量, 將更多的臨床病理因素納入研究中, 以期待建立更完善的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的研究模型, 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參考因素, 實現乳腺癌患者的精準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