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甜
湖北航天醫院麻醉科,湖北孝感 432000
髖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老年人活動不便、骨質疏松,易受跌倒、撞擊等外界暴力因素影響,繼而造成髖部骨折,出現髖關節疼痛、下肢活動受限、肢體畸形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仍可能遺留功能障礙,臨床上常通過內固定手術、關節置換術等方式治療[3]。 間斷性注射鎮痛藥的效果不理想,難以滿足患者持續性鎮痛需要。 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能夠阻滯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可維持患者體內血藥濃度,且操作簡便、用藥劑量小,能夠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影響[4]。 本研究納入82 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 旨在探討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于湖北航天醫院收治的82 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摸球法將其分成A 組(n=41)與B 組(n=41)。 A 組中,男18 例,女23 例;年齡62~82 歲,平均(71.06±5.28)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22.35±1.17)kg/m2。B 組中,男19 例,女22 例;年齡61~82 歲,平均(71.03±5.25)歲;BMI 18~25 kg/m2,平均(22.31±1.12)kg/m2。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對本研究無異議。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成人髖部骨折指南解讀》[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60 歲,入院后擬于48 h 內接受髖部骨折手術;③意識清晰、生命體征穩定,可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酗酒、長期服用鎮痛藥或精神類藥物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視聽功能障礙者;④對鎮痛藥過敏或存在使用禁忌證者。
A 組采用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使患者取仰臥位,在超聲引導下將穿刺針刺入髂筋膜間隙,確定回抽無血后,向髂筋膜間隙注入0.25%鹽酸羅哌卡因(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5B210905)30 ml,觀察藥物擴散情況,阻滯完成后連接電子鎮痛泵持續鎮痛,鎮痛藥物為0.125%鹽酸羅哌卡因,7 ml/h,鎖定時間15 min。 B 組采用術前地佐辛(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2010421)間斷鎮痛,當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5分時,給予地佐辛5 mg 肌肉注射,注射間隔控制在6 h 以上。 兩組均持續鎮痛至術后48 h。
比較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 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①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6]對患者入院時、術后24 h 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總分0~30 分,得分與認知功能障礙呈反比。②疼痛程度:采用VAS[7]對患者入院時、術后12 h 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0~10 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③睡眠質量:采用里茲睡眠問卷(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7]對患者術前1 d、術后1 d、術后2 d 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4 項因子、10 個條目, 每條目得分1~100 分,得分與睡眠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入院時的MMS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24 h 的MMSE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 而A 組術后24 h 的MMSE 評分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24 h 認知功能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24 h 認知功能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術后24 h t 值 P 值A 組B 組41 41 3.753 6.017<0.001<0.001 t 值P 值26.79±2.36 26.83±2.34 0.077 0.939 24.71±2.65 23.18±3.10 2.402 0.019
兩組入院時的VA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2 h 的VAS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且A 組術后12 h 的VAS 評分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12 h 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12 h 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術后12 h t 值 P 值A 組B 組41 41 23.156 16.991<0.001<0.001 t 值P 值7.63±1.25 7.61±1.28 0.072 0.943 2.72±0.53 3.87±0.59 9.285<0.001
A 組術后1 d、術后2 d 的LSEQ 評分低于術前1 d,B 組術后1 d、 術后2 d 的LSEQ 評分高于術前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前1 d、術后1 d、術后2 d 的LSEQ 評分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睡眠質量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睡眠質量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術前1 d 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1 d 術后1 d 術后2 d A 組B 組41 41 t 值P 值501.36±97.15 367.93±85.62 6.598<0.001 496.72±110.36a 392.35±106.81a 4.351<0.001 493.53±99.28a 415.64±103.19a 3.483 0.001
髖部骨折多發于老年群體,該病病因明確,患者受暴力外傷影響,出現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主要累及股骨中上段,可導致髖關節活動受限[9]。髖部骨折所造成的疼痛伴隨患者整個病程,需通過鎮痛措施來緩解其疼痛感受,若鎮痛不當,疼痛傷害性刺激易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反應,進而損傷患者大腦,使其出現認知功能改變[10]。
常規鎮痛多采用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患者血藥濃度波動較大,難以達成持續性鎮痛效果,且該類方式所用鎮痛藥劑量較大,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11]。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是將局麻藥注入髂筋膜與髂肌之間,進而阻滯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等部位的傳導沖動,發揮鎮痛作用,該種方式具有操作簡便、鎮痛效果好、持續時間長等特點,還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12-13]。 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能夠幫助麻醉醫師更準確地進行穿刺,同時檢查藥物擴散情況,保障鎮痛效果[14-15]。 髖部骨折造成的疼痛感較為強烈,加之手術屬于侵入性治療,易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反應紊亂、認知功能受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進而減輕創傷疼痛刺激對認知功能的影響[16-17]。 該種鎮痛方式所用的局麻藥劑量較小,還能夠減少術中阿片類藥物的用量,以此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用藥安全性[18]。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 兩組術后24 h 的MMSE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A 組術后24 h 的MMSE 評分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是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能夠發揮持續鎮痛作用,同時減少術中阿片類藥物的用量,以此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反應和乙酰膽堿水平降低對患者認知功能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中,兩組術后12 h 的VAS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A 組術后12 h 的VAS 評分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是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能夠作用于髖部骨折區域主要支配神經,阻滯其傳導沖動,以此減輕患者疼痛。此外,A 組術前1 d、術后1 d、術后2 d 的LSEQ 評分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是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能夠減輕創傷所致的疼痛,降低其對患者圍手術期睡眠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術前髂筋膜間隙阻滯持續鎮痛用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效果較好,能夠減輕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降低其疼痛程度,改善圍手術期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觀察指標均為主觀指標,容易造成研究偏倚,在之后的研究中將采用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試驗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