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慶 程 烽 邱華紅
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福建福州 350001
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鏈球菌,目前研究證實[1],GBS 是造成新生兒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同時也可引發老年群體、圍產期孕婦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侵襲性感染。相關研究證實[2],GBS 感染可導致孕婦出現早產、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在GBS 感染干預方面,目前仍以抗生素為主,但近年來由于耐藥菌株出現的增加,使GBS 感染人群治療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充分了解GBS 感染情況,明確其耐藥性,對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對福建省婦幼保健院GBS 陽性標本進行分析,同時分析GBS 對常見抗菌藥的藥敏試驗,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584 株無乳鏈球菌均來自福建省婦幼保健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住院各科室送檢的生殖道分泌物、血液、臍部、腦脊液、膿液、尿液等標本。
哥倫比亞血培養基購于貝瑞特生物技術(鄭州)有限責任公司。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 版)[3]進行培養分離。
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2 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系統作鑒定和藥敏試驗,藥敏結果按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標準判定。質控標準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購自衛建委臨床檢驗中心。
對紅霉素耐藥而克林霉素中介或敏感的GBS,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進行D 試驗。將細菌按標準紙片擴散法接種,貼上15 μg 紅霉素(英國Oxoid 公司,生產批號:3312034)和2 μg 克林霉素(英國Oxoid 公司,生產批號:2972599)紙片貼于相鄰位置,紙片間距12 mm,經5%CO2在35℃下孵育18~24 h 后,結果顯示鄰近紅霉素紙片側克林霉素出現似字母D 的抑菌環,則提示存在可誘導的克林霉素耐藥,判定為D 試驗陽性。
①分析GBS 菌株來源情況,對各菌株的獲取部位進行統計,計算構成比。②分析GBS 菌株科室分布情況,對各菌株報告科室進行統計。③分析GBS 的藥敏試驗和D 試驗檢測結果,計算GBS 對不同抗菌藥的敏感率、耐藥率、中介率,藥物敏感性、耐藥性、中介由專人根據CLSI 標準判定[4]。
583 株GBS 標本來源分布以生殖道分泌物和血液為主,各占83.7%和8.1%(表1)。

表1 583 株GBS 的標本來源分布及構成比(%)
583 株GBS 標本主要分布于產科病區,婦科病區和新生兒科,分別占65.7%,19.2%、12.2%(表2)。

表2 GBS 的科室分布及構成比
分離出的583 株GBS 標本對萬古霉素、青霉素G、利奈唑胺、替加環素、奎奴普汀/達福普汀及氨芐西林6 種抗菌藥的敏感率為100.0%,無中介或耐藥現象;對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紅霉素、克林霉素、四環素的耐藥率分別為28.0%、27.4%、58.3%、49.1%、75.6%(表3)。583 株GBS 中有116 株對克林霉素中介或敏感而對紅霉素耐藥,進一步對這116 株菌進行D 試驗后發現共有31 株陽性,陽性率為26.7%,提示克林霉素誘導耐藥,報告修正為克林霉素“耐藥”。
隨著微生物組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研究證實[5],人體中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會隨著飲食、體重、激素及多種因素的變化而改變。相關研究顯示[6],在疾病情況下由于激素水平、體重及免疫系統的改變,人體微環境隨之改變,導致機體中定植的微生物比例發生變化,優勢菌群可能出現改變,出現GBS 的定植,對于孕婦而言,陰道優勢菌群的改變可對新生兒及孕婦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本研究結果顯示,583 例GBS 陽性標本來源分布以生殖道分泌物為最高,其次為血液。科室分布以產科為最高,其次為婦科和新生兒科。而其中血液、臍分泌物、腦脊液、膿液、結膜的標本約90%來源于新生兒科。女性生殖道分泌物GBS 陽性占臨床GBS 陽性比例較大,產科是臨床GBS 感染高危科室,考慮與女性特殊生殖結構有關。微生物學研究顯示,GBS 菌株含有豐富的磷酸酯酶,可對細胞膜表面的磷脂酶產生破壞作用,導致細胞膜裂解,引發局部炎癥反應,在炎癥因子作用下最終可導致胎膜早破[7]。相關研究表明,GBS 菌株還可上行進入子宮腔,引發宮內感染,造成胎兒發育異常及早產,嚴重者甚至引發胎兒窘迫[8]。在分娩過程中GBS 還會通過新生兒口咽部進入呼吸道,引發新生兒肺炎、腦膜炎、新生兒膿毒癥等,對母嬰結局產生嚴重不良影響[9]。
本研究對583 株GBS 病原體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GBS 對青霉素、氨芐青霉素、替加環素、奎奴普汀/達福普汀、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均無耐藥,敏感率為100%。對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紅霉素、克林霉素、四環素耐藥率分別為28.0%、27.4%、58.3%、49.1%、75.6%。為了預防和減少GBS 定植對母親和新生兒的危害,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孕婦孕晚期GBS 的篩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更新修訂了《圍產期B 族鏈球菌感染篩查及防治指南》[10],指南中指出,在產程開始或胎膜破裂時開始給予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霉素G,備選氨芐西林,無需進行藥敏試驗,如果低風險青霉素過敏可選用頭孢唑啉作為替代藥物。若高風險青霉素過敏,則需要報告紅霉素與克林霉素藥敏結果。對紅霉素、克林霉素均敏感或克林霉素敏感但紅霉素耐藥者行誘導試驗陰性者可用克林霉素。對克林霉素耐藥、紅霉素耐藥或誘導實驗陽性者選用萬古霉素,不再建議使用紅霉素治療[11]。
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屬于喹諾酮類抗生素,對胎兒軟骨有損害,不建議使用[12]。而四環素的耐藥率高達75.6%,并且會引起四環素牙,影響美觀,不推薦使用[13]。此外如奎奴普汀/達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環素臨床應用也需謹慎[14]。對GBS 攜菌孕婦在臨產時或胎膜早破時進行敏感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可使新生兒GBS 敗血癥的發病率降低,改善妊娠結局[15-17]。
綜上所述,對妊娠晚期孕婦進行GBS 篩查,對陽性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治療,可有效降低孕婦的感染率,避免早產、宮內感染等產前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