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篩
“問題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當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并由此產生一種困惑的狀態。“數學問題意識”是建立在“問題意識”上的,專指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產生的沖突,需要借助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來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關于“問題解決”這樣要求:“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在學生觀察、收集數學信息,獲取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提出隱含信息的過程。分析和解決問題則表現為運用已有知識、原理、技能、方法,梳理已知量之間的邏輯關系,獲得新的數學信息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通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得以體現。
小學階段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啟蒙階段,良好的數學問題意識能為學生后繼的數學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那么該如何通過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其數學問題意識的增強呢?
一、改變教學方式是關鍵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常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習慣于被動地學習,成為思維上的懶惰者。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妨礙了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增強?!稑藴省诽岢觯骸敖虒W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提倡探究式學習。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已經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的開展更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發展情感,增強探索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傳統的教學以老師教學生學為主,而實踐證明,“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標準》也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钡拇_,教學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觀察、操作,在活動中積極思考,暢談收獲、體驗、感悟,發表不同觀點,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改善課堂師生關系。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教育教學的權威,“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笔菍W生學習的主導者。尊重學生提出的點滴想法,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教學有效展開,學生得以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二、提供學生提問題的機會是根本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在學生數學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數學問題的提出需要學生具備綜合分析的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還要具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勇氣,提出問題的過程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根本著力點。
(1)創設問題情境,給予提問題的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給學生營造提問題的氛圍。在學生初步學習提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提供較豐富的情境和條件,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系,引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嘗試提出數學問題。
(2)激發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生學習新知識,理解新問題,總會不斷產生認知沖突。認知沖突的產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巧妙地創設認知沖突利用認知沖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3)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提問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習新知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采用不同手段,從不同角度鼓勵和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如低年級對于相同的數學信息,既可以提出加法問題,也可以提出減法問題;高年級可以提出類比問題,分析性問題等。
“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心臟,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學生是否具有數學問題意識是評判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尺度。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由已知到未知,分析和解決問題是變未知為已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都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與綜合能力,較高的形象與抽象能力,同時也伴隨著學生積極的思維參與,這些對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