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菊
高中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高中語文教師的職責不單是“授業(yè)”,更在于“傳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yǎng)學生的大我觀念和家國情懷,讓學生不但深入理解家國的大道理,而且踐行在自身的日常行動中。依照筆者從教的經(jīng)驗,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nèi)容,領悟其中愛國情懷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編者精心挑選的飽含作者情感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有很多都包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家國情懷集中表現(xiàn)為一種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家國榮辱感。和平時期的居安思危,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歐陽修《伶官傳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出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國破家亡時的扶危紓難,山河淪陷后對家國纏綿繾綣地思索,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過零丁洋》)、如“待從頭、 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出自岳飛《滿江紅》)。
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應盡可能把這種情感捕捉得準確細膩一些,并且還要將詩人家國情懷的心路歷程和坎坷求索的生平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知人論世,以意逆詩人家國情懷之“志”。在點滴的學習和直觀的感受中把家國情懷滲透到學生的血液里,鑲嵌到學生的骨髓里,讓家國情懷成為他們的情感基因。
二、創(chuàng)設歷史再現(xiàn)情境,激發(fā)學生愛國激情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創(chuàng)設歷史的再現(xiàn)情境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對學生學習文言文這一板塊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愛之情,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首先,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語文課本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內(nèi)容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古文領域內(nèi),包括古詩詞與由文言文為載體撰寫的散文、小說以及論文等,教師如若在課堂上將這些古文還原到歷史情境中,便于學生真切體會到家國情懷的深刻淵源。其次,從學生接受的角度來說,語文課本中的很多古文內(nèi)容艱深晦澀,故教師通過再現(xiàn)歷史情境的行為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生興趣。
三、立身實踐,知行合一:讓學生興發(fā)報效家國之志
教師在給學生闡釋清楚家國情懷之理后,關鍵還在于引導學生把這種情懷和行動結合起來,立身實踐,興報效家國之志。
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代王陽明讀《大學》和《孟子》后得出的心學主旨)。知行合一強調(diào)身體力行,在家國層面,它緊密了愛國愛家的自覺性和報效家國的實踐性關系,它是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tǒng)一。這些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青年學子,特別是對于當今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市高中語文整體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課外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同樣可以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此活動中必須堅持選擇正面的先進典型,已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和進取精神,使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家國主義情懷根植于學生腦海深處。例如開展革命詩歌朗誦會、英雄人物故事會、讀后感、觀后感等。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滲透賦予了教師新的教學使命,教師應積極促進學生在教學課堂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家國情懷文化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學習語文,增強了文化底蘊并培養(yǎng)了人格精神,最終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