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利娟
摘要:“類比推理”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它以著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出發點。它是提高學習歸納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邏輯思雄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習中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舊知識水平。原有概念和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和說明。新知識的學習使原有觀念得到拓展,限制和修飾,精確化。舊知識也獲得新意義。它對整理復習化學知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類比推理 概念 整理知識 解決問題
“類比推理”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它以著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出發點。它是提高學習歸納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邏輯思雄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習中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舊知識水平。原有概念和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和說明。新知識的學習使原有觀念得到拓展,限制和修飾,精確化。舊知識也獲得新意義。它對整理復習化學知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為一種常見的科研方法,類比推理能夠幫助人們將不同事物的相似部分提煉出來,進而對相關屬性進行推理。如果能科學恰當地運用類比推理,設計類比推理式問題就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聯想啟發思路,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促進問題有效解決。
知識是載體,思維是教學的核心。提問是刺激學生思維和學習的一種基本方式,有學者指出“提問等同于暗示”,既然提問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那么,就要在問題中表達出能達到目標的線索,以解決“核心問題”展開有效提問。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尋找輔助問題,利用輔助問題打通他們的思維。問題“鏈式延伸”的特征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前后相繼,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解決鏈式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縝密的科學思維,以此提高學生的運用理解。
一、在講解概念時設計類比推理問題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感覺化學平衡抽象難懂,為突破難點,筆者設計將化學平衡與生活中的水池做了如下類比。
(1)化學平衡。當一個可逆反應中同一種物質消耗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時,體系中各物質的濃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變,但正逆反應仍在進行,即達到平衡狀態,如果正逆反應速率不等,各物質的百分含量將發生改變,平衡被破壞。
(2)水池。假設一個水池有進水和出水兩個管道。當進水和出水的流量相等時。水位保持不變,但水池中的水是流動的,是不是類似達到平衡狀態?如果進水和出水的流量不等,水位將發生改變,是不是類似平衡被破壞?
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滯后,通過與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作類比,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消除知識障礙,促進問題有效解決。
二、在整理知識時應用設計類比推理問題
按照元素周期律的現代解釋元素的性質,隨元素核電荷數的遞增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同周期從左到右,元素從活潑金屬開始逐漸演變為活潑的非金屬,最后稀有氣體元素結束,循環反復。同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元素結構和性質發生周期性變化,同時又波浪式螺旋式向前。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質,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哲學中量變互變規律去類比理解即物質的量變積累到一定限度,就會引起質變,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并且指出共性與個性,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找出同一主族或者同一周期的共性與個性?有學生找出第一主族堿金屬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密度逐漸增大但是鉀特殊。從哲學高度去理解元素周期律學生理解將更加深刻,也可以更有效的促進問題解決。
三、設計類比推理是問題還需注意特殊點
類比推理的方法在化學學習與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但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以下幾個類比推理結論中正確的是( )
A CO2通入Ba(NO3)2溶液中無沉淀生成,推出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無沉淀生成
B在常溫下,Na2CO3+2HCl═2NaCl+CO2↑+H2O,說明HCl酸性強于H2CO3;在高溫下,Na2CO3+SiO2═Na2SiO3+CO2↑,說明H2SiO3酸性強于H2CO3
C H2SO4為強酸,推出HClO4為強酸
D NH3的沸點高于PH3,推出CH4沸點高于SiH4
A中沒有注意二氧化硫和硝酸根在酸性條件下會被氧化成硫酸根,所以會生成硫酸鋇沉淀。B中熔融反應不能比較硅酸和碳酸酸性,這是利用難揮發性物質制取揮發性物質。D中氨氣的沸點高于磷化氫,是因為氨氣中存在氫鍵這一特殊性。
在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設計類比推理問題時,教育者可以從概念理解知識,整理問題解決注意特殊點三個方面出發,充分發揮類比推理教學的作用,全面提高高中化學教育的質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掌握知識和概念向新概念和知識的學習中遷移,促進學生對新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有益整理知識,促進問題有效解決,推動高中化學教育教學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韋韋。類比推理,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J]。中學課程資源。2017,(5)。23-24,15。doi:10。3969/j。issn。1673-2634。2017。05。011。
[2] 李含榮:《教學技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