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項目(215217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許瑞娟(1996-),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科技、經濟。
摘 要: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科學技術交流成為國際間交往的重要一章。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有著頻繁的科技交流活動。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始于上世紀70年代,并持續至今,其交流不僅推動了中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對中日友好交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武鋼;新日鐵;科技交流史;鋼鐵產業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08
0 引言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往往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同情境下的國家交流呈現不同的模式,產生不同的效果。中日之間的交流一直以來呈現出合作與對抗交織并行的特點。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交流呈現出不同的方式,交流的內容也出現新的側重點。其中,科學技術交流成為重要的一章。中日之間由于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通,一直有著頻繁的科技交流活動,日本是中國對外科技交流的重要對象。但是關于中日科技交流史的研究卻十分匱乏。
首先是日本方面關于中日科技交流史的研究。如田育誠(2002,2004),對近代中國(尤其是洋務運動時期)西方科技在中國的導入與傳播進行了整理。另外,日本科學振興機構(JST)出版的《日中科學技術交流の40年》,對中日兩國40年(1972-2014)的中日科技交流史進行了整理,并對農業、工業等不同領域的科技交流進行了歸納。
其次是中國方面關于中日科技交流史的研究。李延舉、吉田忠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8:科技卷》和羽離子的《中外科技交流史考論》,兩本書對古代中國的科技交流史進行了概括。汪前進(1993)對古代的中日科技交流史進行了整理,強調中日兩國從漢代到清代即有著十分密切的科技交流活動,并指出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印刷術傳到日本并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上述為數不多的中日科技交流史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可以發現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主要集中在古代中日科技交流史研究,然而古代與現代的科技交流完全不同,缺少參考價值;二是大多數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對明晰中日科技交流現狀,促進今后交流發展缺少現實意義;三是缺少具體到地區、產業或企業的研究,對于落實和促進中日科技交流缺乏現實可行的借鑒意義。
1 湖北省鋼鐵業的對日科技交流
近代湖北與日本的交往始于清末。1858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勢力開始入侵湖北,在中國開埠通商、侵占資源,對湖北本地的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1890年,張之洞開辦漢陽鐵廠,開始了近代中國鋼鐵業的建設。漢陽鐵廠是清朝末期國內最大的鋼鐵公司,其出現令歐洲為之震動,但同時也引來了鄰國日本的覬覦。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江西萍鄉煤礦合并,更名為漢冶萍公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1930年漢冶萍公司由于無法償還借款,被日本八幡制鐵所接管。寄托了近代中國“鋼鐵夢”的漢冶萍公司最終以被日本吞并而告以失敗,成為幾代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痕。新中國成立之后,一座新的鋼鐵企業“武漢鋼鐵集團”再次從湖北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重新點燃了中國人的“鋼鐵夢”。
1.1 1972-1978年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初期階段
武鋼于1955年開始建設,1958年正式投產。蘇聯的技術專家參與了武鋼初期的規劃、選址和建設,為武鋼初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人才支持。隨著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專家從武鋼撤離,留下大批技術難題,武鋼的發展舉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決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972年8月,中央決定從國外引進一米七軋機工程。為了做好引進工作,特別成立引進小組,還重點派出2個小組去聯邦德國和日本進行考察,掌握國外技術水平的發展動向,為隨后的正式談判做準備。1973年上半年,聯邦德國財團、日本新日鐵和川崎等鋼鐵廠家、英國維尤乃梯公司和美國緯安聯合公司,相繼提出報價書。我方通過審查報價、分析、準備,1973年開始進行引進一米七軋機的談判。在經過多次技術談判和商務談判,綜合分析了技術和經濟情況,并考慮了該國的外交政策后,確認從日本引進熱連軋機和硅鋼片軋機,從聯邦德國引進冷連軋機和連鑄機。
1974年一米七軋機工程正式動工,日本方面主要是當時的新日鐵株式會社與武鋼對接,而新日鐵的前身恰好是清朝與漢冶萍公司有過諸多交集的八幡制鐵所。湖北鋼鐵業與日本鋼鐵業剪不斷理還亂的緣分再次續起。為推動武鋼更好地吸收學習先進設備和技術,在中共湖北省委和冶金部的領導下,成立了“湖北省建設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指揮部”,由湖北省委、武漢市委派出19名領導干部和冶金部派出的工作組負責人,擔任指揮部領導,負責指揮一米七軋機工程的建設工作。此外,為促進雙方技術人員的交流,更好地吸收新日鐵的先進技術,武鋼通過多種方式深化雙方的技術交流。在進入負荷試車、試生產準備階段,指揮部要求生產線上的干部、工人,通過請外國技術人員講技術課、請國外技術人員共同參加考察工人的操作技術,命題考核工人、挑選第一批上崗人員;熱軋長試車時,主動請日方人員當正職,我方人員當副職,取得負荷試車和試生產的成功。新日鐵還特別派遣大分制鐵所的工程技術人員進駐武鋼,從事生產線的建設和技術指導。同時,武鋼也先后派遣部分技術人員常駐大分制鐵所,學習先進技術,人數由開始的17人逐步增加至近200人。大分制鐵所熱情接待,并專門提供了“友好舍”。
新日鐵的總工程師龜山弘帶領50多名技術人員進駐武鋼,進行技術交流指導。他在這里度過了八年時光,為武鋼引進和消化新日鐵的設備技術貢獻了自己的青春,也因此對武鋼這個企業、武漢這座城市產生了深厚的情誼。2018年長江日報的記者占思柳特地去日本,對82歲高齡的龜山弘進行專訪。他表示自己早已把武漢當作第二故鄉,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想回去幫忙”。
武鋼與新日鐵的技術交流,不僅使中日技術人員締結了友好的情誼,也促成武漢和大分市締結為友好城市。當時新日鐵的社長齊藤英四郎曾多次到武鋼了解技術交流的情況,他感覺到武漢和大分有諸多相像之處,于是向當時的大分市市長佐藤益美介紹了武漢的情況,并建議佐藤益美加強和武漢的交流。于是佐藤市長三次向武漢政府遞交締結友好城市的建議書,終于在1978年武漢與大分締結為友好城市。這也是武漢對外締結的第一個友好城市。
1972-1978年是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的交流方式主要為引進成套設備、聘用新日鐵專家到武鋼任職,以及派遣員工到新日鐵學習等,整個交流過程體現出國家主導、地方推進、企業實施的顯著特征。交流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對引進設備和技術的理解與吸收上,尚未開始技術的超越和創新,因此僅停留在科技交流的初級階段。但是,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開創了新中國引進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先河,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2 1978-1996年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中期階段
1978年,中日兩國政府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民間簽訂《中日長期貿易協議》,為中日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環境,兩國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也更加頻繁,武鋼與新日鐵的技術交流不斷深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一米七軋機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鋼鐵生產的落后面貌,但是并沒有完全改變中國鋼鐵產業落后于發達國家、依賴進口、質量不好等問題。在一米七軋機工程初步建設完成之后,立足于我國工業生產需求,為滿足國內硅鋼需求,武鋼開始了以硅鋼生產為主的技術改進與升級。
1978年武鋼硅鋼片廠建成投產,成為中國第一代冷軋硅鋼片的專業化生產廠;投資初期具有13條作業線、1070臺(套)設備,全套生產裝備及專利技術均從日本新日鐵公司引進。1980年8月,武鋼自行研制出0.15mm厚的無取向硅鋼新產品,突破了引進新日鐵專利的品種與牌號;1981年,研制成功了0.7mm的開關料,達到日本HMS標準;1985年,突破新日鐵專利技術,實現硅鋼全連鑄……武鋼的技術人員憑借扎實進取的精神,實現了對硅鋼技術的一次又一次突破,終于探索出屬于武鋼自己的新方法、新技術,建成國內第一條無取向硅鋼生產線。
與此同時,1978年我國開始籌劃上海寶鋼的建設,寶鋼在建設之初即準備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但是引進哪個國家的技術成為當時爭論不下的問題。冶金部決定遵循“三社合一”的原則,即在引進國外品牌技術的時候,至少要參照三個公司的價格、技術、合作條款等進行比較。中國向日本,以及一些歐美國家發出了邀請。但是和中國沒有過技術合作經驗的歐美國家反映較為冷淡,且當時國內“文革”剛結束,除了日本之外的大多數國家仍保持觀望態度。且武鋼和新日鐵有過十分成功的技術交流合作的先例,最終經過多方考量,寶鋼決定全面引進新日鐵的設備、技術和管理模式等。這標志著武鋼與新日鐵之間的科技交流得到了橫向的延伸和發展。
另一方面,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在縱向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武鋼在引進日本冷軋硅鋼片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以全面質量管理為中心的18種方法,并結合武鋼自身在原引進專利技術時引進的一貫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武鋼特色的“一條龍”管理模式。武鋼與新日鐵之間的交流不再僅僅局限于設備與技術引進,而是開始了更加全方位、深層次的交流合作。
1996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一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和鋼鐵消費國,至此,中國鋼鐵業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轉變。
綜上1978-1996年為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中期階段。這一時期的交流從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延伸到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還在以硅鋼為代表的多個技術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和進展,武鋼與新日鐵由師徒關系走向亦師亦友,平等競爭的交流關系。此外,雙方之間的交流無論是從橫向,還是縱向都取得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1.3 1996-2011年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后期階段
199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終于躋身于世界鋼鐵大國的行列,實現了為之奮斗了百年的“鋼鐵夢”。但是隨著鋼鐵產業的迅猛發展,世界鋼鐵產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的傾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也發生了變化。
單純的技術引進需要武鋼遵守日方相關的專利要求,對一些技術進行保密,且在出口方面也倍受限制。因此想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擺脫日本的技術限制,走獨立自主之路。2003年起,武鋼開始自主研發一般取向硅鋼新技術,經過3年摸索獲得國家專利。相比日本技術,武鋼攻克低溫制造方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而關鍵的磁性水平指標全面超過日本指標。
進入2000年以后,中日開始成為世界鋼鐵產業中的競爭對手,中國鋼鐵出口量逐年增加,對日本鋼鐵出口大國地位造成威脅。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鋼鐵產業大受打擊,鋼鐵出口量驟減,武鋼在內的一批中國鋼鐵企業發展停滯。然而金融危機并沒有對日本的鋼鐵出口產生太大影響。這是因為日本出口鋼材多以優質鋼材為主,雖然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但是由于優質鋼材沒有可替代品,其生產技術也沒有幾個國家掌握,因此出口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但是我國的出口鋼材仍以初級產品為主,高級鋼材相對較少。這使得中國鋼鐵產業呈現出“大而不精”的特點,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對于經濟危機和產業風險的抵御能力也相對較弱。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日本幾大鋼廠相繼停產,對日本鋼鐵產業產生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武鋼硅鋼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占據了更多出口份額。因此日本不得不調整本國硅鋼價格,實行低價出口。面對世界鋼鐵產業的新變化,武鋼和新日鐵也開始尋求新的生存模式。2011年,雙方宣布聯手建立武鋼新日鐵(武漢)鍍錫板有限公司,共投資18.5億元,雙方各持股50%,武鋼和新日鐵從競爭走向合作。
1996-2011年,武鋼與新日鐵之間的科技交流逐漸減少,但在國際鋼鐵市場上的交集卻不斷增加。交流初期由國家主導的交流模式轉向為企業主導的交流模式,國家的方向引導作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和市場需求不斷調整交流合作的模式。
2 結論
本文選取1972-2011年將近40年的時間,對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史進行了梳理總結。根據不同階段的交流方式、內容和特點將其交流時期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
初期(1972-1972)主要以大型設備的引進為主,體現出強烈的國家主導、地方推進、企業實施的特點;中期(1978-1996)屬于交流的快速發展階段,由完全依賴技術引進走向技術突破和超越,開拓出一條自主研發之路。另外交流的橫向和縱向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后期(1996-2011)武鋼與新日鐵的直接交流減少,開始角力國際市場,為適應競爭謀得生存,雙方由競爭對手轉變為合作伙伴,其交流模式也由國家主導轉向企業主導。
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40年間,中國鋼鐵業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民族感情不斷加深,中日兩國的交流也日趨頻繁,為中國的對日科技交流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式。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武鋼與新日鐵的科技交流的成功來源于多方力量的共同推進,首先是國家政府層面的引導和推動;其次是湖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再次是企業本身的勇敢實踐和嘗試。但無論是國家、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其根本力量都來自人,上到中央領導人、地方領導人,下到中日雙方企業領導者、技術工人,正是由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最終促成了武鋼與新日鐵科技交流的成功。
因此,在推進中日科技交流的實踐中,不僅要匯聚中央、地方、企業等多方面的力量,還要重視每一個科技交流參與者的力量,只有多方同心,共同努力,才能促進科技交流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田育誠.洋務運動時期における中國近代技術産業の導入と発展の研究(一)[J].國際経営論集,2002,(23):387-427.
[2]田育誠.清末中國における西洋近代産業導入に貢獻した外國人[J].國際経営論集,2004,(28):69-90.
[3]日中科學技術交流の40年[M].科學技術振興機構,2014.
[4]劉志宏.寶山製鉄所の技術導入をめぐる政策決定[J].アジア研究,2003,(49):3-25.
[5]李延舉,吉田忠.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8:科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羽離子.中外科技交流史考論[M].濟南:齊魯書舍,2008.
[7]汪前進.源遠流長的中日科技交流[J].文史知識,1993.
[8]武鋼志編纂委員會.武鋼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1988.
[9]呂志清.武漢與日本大分市締結友好城的經過[J].武漢文史資料,2010,(04):24-28.
[10]萬政武,宋剛.武鋼總廠投產30年生產技術進步[J].武鋼技術,2008,(12):1-6.
[11]景曉洋,章家清.中日鋼鐵產業出口競爭力實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24):110-112.
[12]韓爽,王鶴.中日鋼鐵產品結構比較研究[J].日本研究,2005,(0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