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童冠群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與中國案例深度融合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再造”(2021JG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楊(1984-),女,漢族,吉林通化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經濟、獨立學院教育教學研究;童冠群(1980-),女,漢族,浙江衢州人,經濟學博士,講師,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公司債券、工業高質量發展、本科教育教學研究。
摘 要:經濟學作為商科類專業基礎課,在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十分必要。在經濟學課程中實現立德樹人,需要根據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育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課程教學創新設計。本文從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經濟學課程教學實際出發,確定課程創新設計理念以及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模式、方法等進行了創新設計。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課程教學創新;課程思政;互動式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88
1 經濟學課程創新設計的必要性
結合經濟學課程教學落實立德樹人,實現經濟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在經濟學課程中以價值塑造為目的進行思政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偏重知識目標,兼顧能力目標,缺少明確的素質目標,即課程思政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思考如何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取向等德育問題,因此未能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學設計中缺乏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的設計;課程考核更多側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目標的達成情況,未考慮德育因素等問題,無法科學評估課程育人目標實現情況。
針對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吳萬宗(2018)、朱文蔚(2019)、盧素蘭(2020)、李順毅(2020)等結合宏觀經濟學課程進行研究;儲麗琴、(2019)、李瑢(2019)、趙冬花(2020)、陳進(2020)、陳文靜(2020)等結合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研究;馬艷艷(2019)、高千惠(2019)、孫亞南(2019)、李翔(2019)等結合經濟學原理課程進行研究。已有研究或從經濟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或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或從課程思政開展的方式方法進行了研究。針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課程教學創新結合的切入點的研究較少,而這是十分必要的。
經濟學課程是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所有商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必修課,授課對象為一年級新生,年均八百人左右,約24個自然班,其課程思政建設及教學創新對于人才培養以及支撐金融學、國際商務、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均十分重要。學情特征是普遍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律能力較差,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覺得枯燥,更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學生不愿意參與傳統課堂教學,而目前課程思政設計停留在“課程+思政”階段,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拿出幾節課講授思政相關內容,并沒有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還有進一步開展教學創新設計研究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空間。本文擬從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經濟學課程教學實際出發,將課程思政與中國案例融合為切入點,創新教學設計理念,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創新設計。
2 經濟學課程創新設計的理念
突出“學生中心”理念,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有效解決教學中的“痛點”,回答好“為什么”“講什么”“如何講”“如何評”四個問題。
第一,回答好“為什么”的問題。“為什么”即確定教學目標問題,將價值觀引導與經濟學知識講授、專業能力培養相融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浸潤式”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 “三觀”,堅定“四個自信”。
第二,回答好“講什么”的問題。“講什么”即教學內容問題,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批判及借鑒,重新梳理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有機結合。
第三,回答好“如何講”的問題。“如何講”即教學手段、模式、方法問題,將“新商科”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理念貫穿到教學設計中,堅持經濟理論與中國實踐、中國案例相結合,科學辯證的分析社會經濟現象。強化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采用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第四,回答好“如何評”的問題。“如何評”即考核方式問題,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更加強調過程性考核,將服務素質目標達成的教學內容的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很好的體現;另一方面,在終結性考核中,同樣注重素質目標相關內容的考點設計。
3 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教學目標包括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知識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能力目標以及以價值引領為主的素質目標或課程思政目標,在課程教學設計及實踐中力求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
第一,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以及經濟運行基本規律,理解并掌握經濟學的“三基”,即概念、理論和分析方法,為下一步專業學習打基礎。
第二,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夠利用課程所學分析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和現象,形成開展經濟管理類實際崗位工作所必要的經濟分析思路及方法的能力基礎。
第三,素質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擬達到的課程思政目標是:一方面,使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有更加科學和全面的認識,在批判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借鑒,既要尊重其在解釋市場經濟運行和經濟政策方面的科學性,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 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創新設計
第一,教學內容。目前,西方經濟學主流教材主要基于西方國家的主流經濟學派思想,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市場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這些內容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言,具有很好的參考借鑒價值。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以經濟學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對人文精神和道德倫理的討論較少;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具有特定的階級性,在本質上是為西方國家資產階級利益辯護和服務的,缺少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辯證思考,不能有效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學校經濟學教學采用的是“馬工程”教材,結合該教材每章小結部分,在課程教學中堅持對西方經濟學的辯證批判的同時,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并編寫相應案例,比如黨的十九大關于“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大部署”等內容都可以作為案例設計的主題。實現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課程教學中嵌入“中國經濟發展專題”模塊,將中國案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中國案例的設計既要用數據說話,又要體現發展的邏輯。如結合“國民收入的核算”知識內容,編寫“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之路”案例,我們通過分析改革開放至今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GDP歷年數值、增長速度、世界排名演變過程,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和愛國之情;又如中國與其他國家國別比較的案例,中國與同為發展中國家和地處亞洲的人口大國的印度對比,中國與同樣人口密度較大,但是發達國家的亞洲國家日本的對比。
第二,教學手段。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開放共享理念的混合式教學。全過程應用信息技術,提升知識理論與應用,實現課程全過程管理。依據學情特征,將學習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有效利用學習通等輔助教學平臺,以實現教學過程優化設計,提升學習效果。擴展教學資源的形式,用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經濟相關的一些音像、圖片以及網頁資料等豐富教學資源。
第三,教學模式。一方面,從基礎到高階遞進,從傳統的被動式的“教師教”到主動式的“學生學”。實現課前(“線上”)、課中(“線下”+“線上”)、課后(“線上”+“線下”)的全過程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結合學校進行的國際化教學改革,采用海外合作院校的講授(lecture)與研討(seminar)結合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
第四,教學方法。在課程各環節設計和教學實施中,采用“任務驅動+師生、生生互動+案例教學”結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強化任務驅動、互動式: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授課團隊根據教學目標,結合知識點,編寫案例,課程教學中,教師組織開展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上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組指導并進行總結點評,學生按照分組,課下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案例材料的搜集、調研、案例的編寫,并在課堂上分組進行演講展示,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案例拋出問題與同學們互動、研討、分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課程規定標準和規范格式的案例分析報告。
第五,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結合,從兩者的比例關系入手:一方面,加大過程性考核的評價占比,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在小組討論、調查報告、案例分析報告撰寫及演講展示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積極參與和臨場表現來評價,以強化“課程思政”的過程考核;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試中加強對思政元素結合緊密的知識點的考核,加大主觀題分值,主觀題設置時,更加強調開放式、問答式題型,讓學生用所學經濟學原理解釋經濟現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參考文獻
[1]朱文蔚.《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9):71-72.
[2]吳萬宗,潘瑞姣.“比較式”案例教學方法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8):15-16.
[3]劉楊.OBE導向的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以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科教文匯,202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