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荊艷芳(1997-),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摘 要: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在域外國家產生已久,至今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制度與體系。本文對荷蘭、美國、日本這三個國家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發展概況、稅種稅率設置以及征收利用方式進行總結分析,研究結論可以為我國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的發展提供合理借鑒。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比較分析;超級基金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11
0 引言
環境保護稅是指以環境保護為目的,針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行為課征的特別或獨立稅種。其在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環境代價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我國在2018年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以征收環境稅的方式將經濟發展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來引導人們的經濟行為。但是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法》在法律制定以及征收的過程中,出現了稅種設置范圍窄,部門協同征收權責不清等問題導致環境保護稅對經濟的調節、對環境的保護作用并未凸顯,因此本文將對比荷蘭、美國、日本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對我國環境保護稅法的發展與完善提出思考與建議。
1 域外環境保護稅法的發展概況
環境保護稅來源于庇古稅。庇古稅在馬歇爾的外部性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庇古在馬歇爾外部性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外部不經濟”“邊際社會成本”的概念。他認為當存在外部不經濟效應時,由政府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向企業征稅,以此來經外部成本內部化。外部不經濟現象表現在環境領域,就是個人或者企業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的排污行為。排污行為損害了環境良性發展,而從中收益的個人或者企業卻并沒有因此而承擔代價。因此,庇古稅在環境保護領域就表現為排污費、環境保護稅等。
庇古稅以后,環境保護稅的產生與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污染者付費原則”。該觀點是20 世紀70年代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提出的。該原則主張對排污行為進行收費,要求排污者承擔排污行為的成本。其次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皮爾斯(Pearce)正式提出的“雙重紅利”理論,提出環境稅不僅有利于引導排污行為,控制環境污染,其稅收收入還有利于增加社會福利。最后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進行“綠色稅制改革”,普遍建立一套環境稅收法律制度。綠色稅制改革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這個過程中,荷蘭是最早開始將環境保護稅投入實踐的國家。1969年,荷蘭率先對地表水污染征稅。1995年荷蘭財政部又特別成立了荷蘭綠色委員會,為實施綠色稅制度提出相關建議。至今,荷蘭的環境保護稅制度已發展十分完善。美國國會于1971年開始提出要針對排放硫化物的企業征稅,到1987年美國開始正式針對一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排放征收稅費。此后,美國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便發展與完善起來。在亞洲國家中,日本為緩解環境污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采取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其環境保護稅制度與相關政策相結合為促進了日本環境問題的緩解與改善。目前,通過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來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已經在許多國家發展成較為成熟的制度模式。
2 域外環境保護稅的基本制度
2.1 荷蘭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
荷蘭作為最早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的國家,其環境保護稅法律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驗。首先在稅種設置方面,荷蘭的環境保護稅征收稅種規定得十分詳細,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噪音稅、垃圾稅、水污染稅、排污稅、地下水稅、燃料稅、狗稅、釣魚稅等。
在征收方式方面,荷蘭把環境保護稅區分設計為中央稅和地方稅,國家局負責征管中央稅,水資源委員會和地方稅務局共同合作負責地方稅的征收與管理。荷蘭的法律也明確規定了各有關部門共同協作收集相關污染物監測數據,核查對比后統一建立完備的數據庫。另外,荷蘭通過法律賦予地方稅務局較大的靈活性,這樣地方稅務局通過該授權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協調稅務部門和各環境、資源部門之間的合作配合,保證環境稅的高效率征收。
除此之外,荷蘭的環境保護稅實行專款專用制度,稅收作為專用基金,作為對該污染項目的治理,修復等提供資金支持。另外荷蘭的環境保護稅稅收收入還會用于環境治理的整個過程中,這個過程除了基本的治污以外,還科學的投入于對污染物的監測分析,從而為整個環境保護稅的發展提供科學的引導。
2.2 美國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
美國的環境稅法律體系十分完整,是世界上第一家將環境保護稅納入法典的國家。美國的環境稅稅種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主要包括四類:汽車使用相關的環境稅種;環境污染稅;資源開采稅和環境稅收入稅。其中與汽車使用相關的環境稅種,主要包括汽車使用過程中的燃料消費稅、運輸設施消費稅、運輸消費稅。環境污染稅主要有特定物品稅、二氧化硫排放稅、噪音稅、塑料袋使用稅。其中特定物品稅主要包括對臭氧層產生破壞的化學物品稅、特定化學物品稅、特定進口物質稅和石油稅。資源開采稅主要是針對鐵礦石、煤炭、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向礦區使用者征收的資源稅。環境收入稅,是較為少見的稅種,其目的是給超級基金融資,當其融資達到一定數額時便停止征收。
超級基金是美國一項獨有的制度,其是美國于1820年通過的《綜合環境反應補償與責任法》的別稱,主要為治理與救助。治理即治理全國范圍內閑置不用或者被拋棄的危險廢棄物處理廠,救助即對危險物品泄露做出緊急反應。其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環境收入稅。除了環境保護稅,也有相關稅種直接與超級基金相銜接,比如,特定物品稅,這些特定物品泄露或者不當使用容易發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因此,美國在設置稅率的時候,考慮了超級基金融資率,以應對突發的環境風險;資源開采稅中也包括一定比例的超級基金,用于治理全國范圍內閑置或者被拋棄的危險廢物處理場等。
美國的環境保護稅最初是各個聯邦零散管理,十分混亂,后來在環境保護觀念上升到國家戰略之后,美國聯邦政府設置環境保護署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定由美國的稅管部門統一征收。同時美國的環境保護稅需要稅務部門、聯邦財政部門、環保部門相互之間進行合作協同的。由于美國信息技術水平高,各個部門之間可以實現信息共享,進行數據分析整理,各部門之間可以便利合作。
另外,美國環境保護稅的征管受到環保組織的嚴格監督。如果企業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但卻不繳環境稅,將納入企業征信體系,并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譴責。
2.3 日本的環境保護稅
與我國相似,日本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也是起源于日本政府的政策性排污費。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日本主要通過征收政策性排污費對能源產品以及排污行為進行收費。20世紀90年代之后,政策性排污費逐步轉化為稅法規制。日本環境保護稅的納稅范圍經歷了一個漸進式的改革過程。起初環境保護稅主要是針對燃料、汽車、廢棄物進行征收。而后,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日本于2012年10月,開始分階段征收全球溫暖化對策稅。該全球溫暖化對策稅并不是直接征收的,而是在原油、石油、煤炭的現行稅率的基礎上增加附加稅。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稅率激增對居民生活以及相關產業造成較大的經濟壓力,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相互關系,日本設置了針對特定行業以及產品的稅收減免政策,并且實行有計劃的分階段提高稅率。
日本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注重協調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日本首先通過法律的形式根據污染物的特性進行分類,并依據其控制程度將其歸于中央或者地方的管轄權限之下。總體而言,由日本的環境省制定整體的環境政策,而后下達地方政府進行執行,地方環境保護機構協助地方政府執行。日本的中央與地方也有具體的權力劃分原則。對于交通污染以及災害應對與災后重建,由中央決策、中央執行;一般污染物由中央決策,地方執行;地方只有自主決定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征收的權力。
除此之外,日本公眾對環境保護稅的征收進行必要的監督。日本政府定期進行相關環境保護稅信息公開,這樣既有利于提高相關主體繳納稅費的自覺性,也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其對排污主體的監督,從社會層面保障了環境保護稅的實施。
3 域外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環境保護稅法自2018年1月1日開始征收以來,其在實施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與域外這些實施了多年環境保護稅法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
3.1 漸進式改革完善稅種設置
從域外環境保護稅發展過程來看,其稅種的設置也經過了漫長的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在這些國家中,日本環境保護稅稅種的完善呈現漸進式的特征。日本在稅種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漸進式稅率的設置為民眾、企業提供一定的緩沖期。日本“地球溫暖化對策稅”的實施就是協調經濟與環境發展的產物,其對于不同的產品根據其能源節約情況實施差別征收,并漸進式提高稅率。我國目前環境保護稅稅種設置需要完善,此時日本的漸進式改革為我國完善稅種稅率提供了思路。
3.2 合理配置環境與稅務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的權力,提高環境保護稅征收效率
在對環境保護稅進行征收方面,各個國家均對中央與地方、稅務與環保等部門之間的權力責任進行了配置與協調,以提高對環境保護稅征收的效率。荷蘭在中央稅與地方稅的基礎上,賦予地方較大的靈活性,來調度部門之間征收環境保護稅的矛盾。美國在稅管部門統一征收的同時,由稅務部門、聯邦財政部門、環保部門協作配合輔助工作。日本主要是通過根據環境保護稅稅種的性質將其合理分配到中央或者地方的征收權限之下,并對中央與地方明確分權。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方式是環境部門與稅務部門協同征收。由于法律制定較為籠統導致兩部門權責定位模糊,一方面降低了環境保護稅征收的效率,另一方面再出現納稅糾紛時,不利對納稅人權利的救濟。
3.3 專款專用、超級基金為我國環境保護稅稅收分配提供借鑒
從域外經驗來看,專款專用制度是大多數國家的選擇。荷蘭就是通過將稅收稅務專門投入排污治理來實現環境保護稅的雙重紅利。美國的超級基金制度也值得我國學習,通過在環境保護稅稅收收入中設立一定應急資金,用于應對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我國可以通過進一步明確專款專用,通過專款專用的設置將稅收收入用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環境保護事項的投資等。另外,學習美國的超級基金制度,可以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及時籌措資金以避免環境污染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3.4 提高信息公開水平,加強監督
美國將環境保護稅的繳納與企業信譽相聯系,并進行公開。日本將環境保護稅征管的相關信息進行公開。這兩個國家都是通過加強公眾監督的方式來促進環境保護稅的順利實施。并且這兩個國家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確實為環境保護稅的發展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環境保護稅征收與管理方面的信息公開水平較低。我們可以通過加強主流媒體的宣傳來提高環境保護稅的關注度,加強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楊靜.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稅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5).
[2]計金標.荷蘭、美國、瑞典的生態稅收[J].中國稅務,1997,(03):62-64.
[3]張厚勇.我國環境稅收法律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6.
[4]王運召.美國超級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9.
[5]董瑤.日本環境稅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沈陽:東北財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