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材料類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20JGYB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裔榮(1982-),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工業大學材料與先進制造學院副教授,從事新能源材料研究與教學。
摘 要:目前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存在重守舊、輕創新、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綜合等問題,無法滿足新時代和新形勢對材料類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應構建“雙一流”材料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注重綜合能力的跨學科培養和實踐能力的協同創新培養,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材料類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材料類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30
0 引言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興起于20 世紀70 年代,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材料研究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新型復合型材料不斷出現,對材料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018年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著力改進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 然而,目前傳統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并不能滿足“雙一流”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本文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結合現有的研究生培養研究和存在的問題,對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促進材料類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1 現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許多專家學者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諸多見解。劉軍偉等(2017)提出“三雙—三融”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強調“雙基地”“雙導師”“雙評價”的“三雙”培養方法和以“校、地、企、院、際、內”為協同體的多元“融合”。徐嵐和陶濤(2018)提出了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創新模式,認為要加強跨學科課程與教學、跨學科合作項目以及跨學科研究生指導。胡仁東(2019)提出“嵌套五結合”培養模式,強調“課堂教學”“學術沙龍”與“游學踐行”的研究生培養路徑。周益春等(2020)提出以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導師團隊、構筑學科為后盾的工程科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現有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仍需進一步研究。第一,“雙一流”建設需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信息技術產業的出現也提升了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而傳統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模式根本無法滿足。第二,目前有諸多新的培養理念、教學理論和方法,究竟哪種理論符合“雙一流”學科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還有待進一步討論和實踐。第三,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交叉融合的學科。現有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缺乏跨學科的培養,只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素養、外語能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2 材料類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
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現狀進行了調查,收集了培養方案、教學模式和資源等方面的數據,發現目前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第一,重守舊、輕創新。材料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助推社會經濟和人們生產生活的不斷進步。然而,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沒有適應新形勢進行改革創新,存在偏離社會人才需求以及缺乏創新性和全面性等問題。首先,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從而推動學科飛速發展,但教材的編寫仍然相對滯后。當前大部分材料類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仍然以中文課本為主,因此學生很難在課堂學到最新的材料類學科理論和技術,及時了解國內外前沿研究現狀,不利于“雙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教學模式比較落后。據調查,目前大部分材料類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主體,沒有融入最新的教學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和產出導向,綜合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沒有將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融入課堂,采用微課、微信公眾號和信息化教學平臺等方式,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和培養質量。
第二,重理論、輕實踐。材料類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工程碩士兩種類型,但依據對筆者所在高校的調查,材料類研究生的培養仍以學術型為主,應用型為輔,從而導致材料類研究生工程化實踐能力薄弱。材料類研究生一般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實驗,撰寫并發表科研論文,沒有充分利用高校與企業的協同育人模式,讓學生多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并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高校的研究生導師主要是“學術型”,而“雙師型”和有企業實踐經驗的導師較少,有些高校并沒有邀請企業和行業的專家開展講座或參與專業課的教學,從而影響了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三,重專業、輕綜合。材料類研究生培養仍然以培養專業知識和能力為主,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首先,英語能力薄弱。材料類研究生目前只開設了64個學時的《研究生英語》課程,沒有開設材料類的專業英語課程,不利于英語能力的培養。研究生需要閱讀國外英文文獻,了解國內外前沿研究動態和趨勢,獲取國際學術資源,用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這樣才能發表SCI英語論文。然而,部分研究生英語基礎薄弱,很難讀懂全英文的文獻,撰寫的英文論文存在中國式英語以及語法和用詞錯誤,英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其次,綜合素養欠缺。材料類研究生的課程仍以教師的教授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沒有注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指導思想,將思想道德品質培養、人文素養培養等有機融合到專業課的教學中。課程的設置很少涉及綜合素養的培養,而研究生導師一般也只關注培養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學術能力,研究生在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材料類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3 材料類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的構建
當前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無法滿足新形勢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依據現有的研究和培養現狀調查,筆者認為應構建“雙一流”材料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具體如下方面。
3.1 注重綜合能力的跨學科培養
“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指出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2020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以研究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中心,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材料類學院應打破學科的壁壘,與其它交叉型學科和外語學科所在學院交流與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材料學科人才。以筆者所在的湖南工業大學為例,材料類研究生所在學院可以與外國語學院合作,探討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外語能力,如開設《材料學英語》等專業英語課程、《學術英語》《英語論文寫作》《跨文化交際》等語言綜合技能和交際能力課程等。可增設幾個學分要求研究生選修學校公選課中的人文素養課程,從而彌補相關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此外,應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如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法、依托項目學習方法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到專業課的教學之中,立德樹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完成項目任務,培養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專業知識技能、思辨能力和綜合素養。
3.2 注重實踐能力的協同創新培養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和未來職業發展能力”。當今社會工程技術的發展與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息息相關,材料類學院應該重視工程實踐能力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做好頂層設計,設置好實踐能力人才培養目標,注重材料類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協同創新培養。首先,建設面向材料類職業需求的實踐課程。高校應去相關企業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加大實踐類學分在總學分中的比重,要求學生完成課程實驗、認識實習、基地實踐等一定量的實踐任務。其次,加強校企合作,實行“雙導師制”。材料類研究生所在學院應加強校企合作,多建立和充分利用研究生實習實訓基地,讓研究生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得到鍛煉,培養工程意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校內導師可以去企業交流和鍛煉,融入工程實踐教學團隊,培養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還可與企業中經驗豐富的專家溝通,探討研究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企業行業導師可以走進高校課堂,為研究生開展專題講座和講授部分的實踐課程,校內校外雙導師協同育人,綜合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4 結語
隨著“雙一流”建設進程的推進,材料學科專業必然會受到重點打造和培育。現有的材料類研究生培養仍存在重守舊、輕創新、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綜合等問題,應構建“雙一流”材料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注重綜合能力的跨學科培養和實踐能力的協同創新培養,從而培養出一批具備高尚道德品質,較高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外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創新復合型材料類拔尖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2018-08-27/2021-04-06.
[2]劉軍偉,劉靜,呂勇,等.以“三雙-三融”模式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武漢科技大學的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09):25-30.
[3]徐嵐,陶濤.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創新——以能力和身份認同為核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65-74.
[4]胡仁東,張欣,劉林,等.地方高校學術學位研究生“三嵌套五結合”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08):47-52.
[5]周益春,唐明華,楊麗,等.基于錢學森工程科學理念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20,(04):59-62.
[6]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2015-10-24/2021-03-12.
[7]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2020-09-21/2021-04-18.
[8]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2020-09-30/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