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課題“‘四個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JYQZ19-19)。
作者簡介:李志昂(1989-),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摘 要:“四個自信”是深入理解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需要,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認同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價值走向。青年大學生只有堅定樹立“四個自信”的價值理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認同,才能成為社會棟梁。要在堅定“四個自信”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認知到認同,從認同到踐行,匯聚成政治力量與價值力量的合力。
關鍵詞:“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60
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 后來被引入教育學。認同可分為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個人認同是個體的情感心理趨同,而社會認同是社會群體的共同體意識,兩者相輔相成,個體認同的擴大有助于實現社會認同。價值觀認同則是指個體或群體對某類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共享。青年大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影響著未來社會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有理想,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當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是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建設的實際需求。只有堅定樹立“四個自信”的價值理念,引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深刻理解,充分認可,才能成為有為青年。
1 “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
1.1 大學生的價值觀決定著中國社會未來的價值觀
當前大學生人數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看法在全社會具有廣泛影響。青年大學生也處在全球化加速和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他們思維敏捷,好奇心強,易接觸新鮮事物,因此,他們的個人意識和價值觀可塑性較強,他們的集體認同具有多層次性。而價值觀認同則是大學生眾多認同中最重要的一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表現在對國家道路、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情況等方面的某種歸屬感。大學生認可、堅定“四個自信”,當然也包括對國家政治制度的建設和運行能夠主動提出建議、進行監督,能夠自愿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但是由于大學生政治理論功底不深,加之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接觸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學生心智還沒有成熟到足以清醒抵抗不良信息的影響;加上學習、就業壓力可能會導致對未來的迷茫,因此,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十分重要。
1.2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重要價值整合功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價值理念、社會信仰等給大學生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夠促進個人幸福和精神進步。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認同對社會而言能夠增強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強大的價值整合與價值導向功能,在堅定“四個自信”過程中,只有確立這種主導的價值觀念,才能有效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為實現“四個自信”提供思想保障和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因此,唯有以核心價值觀為牽引,我們才能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從而團結協作、凝聚力量促進“四個全面”的貫徹落實,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不為其它非主流價值觀所“移”、所“惑”。
1.3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面臨挑戰
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面臨一些挑戰,諸如西方文化霸權和滲透從未停止,改革進入深水區會產生個別矛盾,網絡時代自媒體的興起社會上出現的個別道德失范問題容易迅速傳播和放大。這些會使得部分大學生價值認知出現偏差,在理想信念上不夠堅定,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產生動搖。在部分大學生中利己主義和功利化思想有所抬頭,價值觀念和價值選擇傾向功利化。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改善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以未來薪資狀況來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產生急功近利行為。還有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更多關注專業課程學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不夠深入,對踐行價值觀缺少主動性和自覺性,缺少深入鉆研,沒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可行性
2.1 道路自信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方向引領
堅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堅信我們所開創的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我們經過長時間探索努力出來的結果,是必須要堅持的道路,不論要在當下制定什么樣的改革方法,或者是需要謀求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堅持正確路線,這就是我國的道路問題,這一問題是目前來說,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需要堅定自己的道路自信,不走老路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歷程,能夠讓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所提倡的主流價值觀念有深刻了解。就大學生而言,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關注新聞動態、了解時政,正確認識我國探索出來的道路是多么來之不易,是多么適合中國國情,正確而偉大的道路。繼而更加堅定信心,對核心價值觀更加認同。
2.2 理論自信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理論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度重視理論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還需要深厚的理論支撐。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之上的,只有立足于科學理論,核心價值觀才能形成偉大力量。因此,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青年大學生認真學習最新理論成果,在思想上與時俱進,加強理論自信。高校要推動思政課教學的不斷創新,教師要提升理論素養,關注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支持引導學生用核心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學生應當站穩人民立場,用科學的世界觀來指引自己,在科學理論指導之下,才能不走彎路邪路。
2.3 制度自信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明顯,在大學生價值觀認同中具有重要說服力。它具有包容性和民主性,還具有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維護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政治上,通過憲法法律和政協制度等,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和自由創作的空間。其次,在經濟上,即發揮公有制為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船小好掉頭、能夠充分帶動就業和創業優勢,并解決失業問題和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中國如今的制度優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每個都能夠深有體會的,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能夠增進人民福祉,能夠不斷自我完善,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歸屬。因此,制度自信是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的制度保障。
2.4 文化自信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精神力量
大學生對文化的自信主要是認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并為此而驕傲、自豪,尊重各個民族的風土人情、語言文字、傳統節日、宗教信仰等,為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以文化育人,讓廣大學生在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要堅定樹立正確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之魂,當中包含著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在當今世界中,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價值觀,那么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是精神獨立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就會被釜底抽薪,全國人民的思想價值就如同一盤散沙,就會在文化上處于劣勢。當前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深水區,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也進入了新時代,面對國際復雜社會思潮和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價值理念,堅定文化自信能夠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3 “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構建
3.1 建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之有效的認同機制
機制的建立既要尊重大學生的成長規律,也要注重價值認同的一般規律,著力建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整合機制。首先是建立激勵機制,不斷完善民主政治,提升大學生對國家社會的滿意度。黨和國家能夠正確對待所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利,讓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共產黨確實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要不斷堅持反腐倡廉建設,與腐敗問題斗爭到底,提高大學生對反腐倡廉方面的滿意度。其次是建立保障機制,從價值觀角度來看,大學生的認同是最高形式的集體認同,要積極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養成。不僅要重視大學生思想、文化教育,還要注重將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促進大學生價值觀的認同。最后是建立整合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整合價值認同和國家認同,彰顯中華民族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向心力。必須要從情感入手,從情感上將大學生聚攏在一起,進而使他們對國家認可,對主流價值觀認同。
3.2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要逐步引導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有突變性、反復性和長期性,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慢慢去引導,欲速則不達。當代大學生,享受著國家快速發展和強大所帶來的便利,可以說他們是當代社會進步的受用者,也能夠親身感受到國家各方面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對核心價值觀所傳達的精神以及榮辱觀念等認同度較高。但是大學生處于性格定型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的情緒情感反應比較強烈,這一特性會對他們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甚至波動,從而影響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也會出現波動性。例如,在部分大學生工作生活不順心或者是個人利益受到損害時,容易帶著負面情緒審視問題,甚至把問題歸結到現有的體制機制或制度規定上。高校思政課要守土有責,利用校園文化熏陶人。要利用好思政課主渠道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中增強自律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想。
3.3 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任何理論、思想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也就是行為上。大學生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如果僅僅停留在思想上,就猶如隔靴搔癢,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做到真正的認同。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讓大學生做到知行統一,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實踐活動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能夠讓大學生實現自主外化。內化和外化是一個系統過程,缺一不可。大學生實踐的認同也能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上的問題,從而為思想的升華提供實踐的基礎,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沒有內化,外化就是一句空話。沒有外化,內化就顯得蒼白無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重要的是實踐性。因此,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的廣大青年大學生要將“四個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外化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的檢驗,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價值的力量與“四個自信”的力量相互結合,形成一股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生合力。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37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
[4]習近平.旗幟鮮明講政治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N].人民日報,2017-4-20(01).
[5]段立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J].湖北社會科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