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鳳儀(1997-),女,漢族,黑龍江同江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
摘 要:人格權獨立成編象征著我國對人權的重視態度進一步得以體現,人格權的保障制度日漸完備,途徑愈加清晰,也體現出國家對于人民的利益的保護之切。而凡侵犯人格權的行為,無不侵犯人格尊嚴。而本文從人格尊嚴角度出發,明晰人格尊嚴內涵,討論人格尊嚴權利能力,以闡釋人格權編所體現和追求的價值基礎之所在。
關鍵詞:人格權;人格尊嚴;立法;價值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67
1 人格尊嚴的內涵與民事權利屬性
1.1 人格尊嚴的倫理學內涵
倫理學上的人格可以分為應然與實然兩個維度。應然的人格是指人生來而實然具有的,“與動物相區別的性質與品格”。實然的人格是于后天形成的,獨立的,區別于他人的品質和觀念,人以這種品質和觀念進行價值的判斷,并做出行為。但實然的人格,并不當然的與人人身的存在而為存在,而是以“人性”作為基礎,如果一個做出背棄人性的行為,那么應然的人格就會喪失。因而實然的人格才更具有倫理學上的意義。
人格尊嚴也應從應然與實然的角度去進行闡述。從應然的角度來說,人格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所具有的,不分階級、種族、財富、職位,人人平等,不容他人的侵犯與褻瀆。從實然的角度來說,人格尊嚴是一種追求自尊、自愛,追求平等存在的精神。其表現為對自己的道德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肯定,不容許他人的詆毀和侵犯。維護自身價值和社會地位不被侵犯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也是每個人應履行的道德義務。
1.1 人格尊嚴的法律內涵
人格尊嚴在法律上的意義,是指禁止侵犯的身份和地位,是指每一個法律上的個體生來即所享有的,平等的、禁止他人侵害的自由、平等和獨立。這種法律上的身份與其所應受到的尊重即人格尊嚴。
人格尊嚴是自然存在的、對世的權利,并不以人的出生和死亡為起點和終點。其要求社會“以人待人”,即個人的道德價值和社會地位受到社會和他人平等的承認和尊重,而不與階級、貧富等客觀量化標準相關。人格尊嚴的法律內涵是自尊與他尊的統一,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與追求的權力與尊重他人人格尊嚴禁止侵害的義務的統一。在法律上的解釋多偏向于對權力的保護,“認為人格尊嚴是以一種以精神利益為內容的權益”。
1.2 人格尊嚴的民事權力屬性
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人格尊嚴不是一種基本權利,而是所有基本權利的基礎,可作為解釋各種基本權利的起點,限制人民基本權利的界限具有確保人身安全、符合人性生活條件、促進人格自由、創設其他自由及權利尤其是人格權的功能”《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人格尊嚴不得被侵害”,明確了人格尊嚴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有著獨特的人格尊嚴救濟體系。
此外,人格尊嚴作為人格權創制與實施的基礎,在司法實踐中也多有體現。為了保障和追求自身的存在和價值,也存在著姓名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廣泛的人格權力。人格尊嚴在具體的人格權未作出規定時,可作為調節民事關系的依據和兜底的原則。
2 人格尊嚴的保護是人格權立法的目的與法理基礎
2.1 人格權體系的形成源于保護人格尊嚴關系的社會需求
理論界一致認為,最初的一般人格權的體制創制于德國。源于該國二戰中滅絕人性的種族屠戮罪行的深刻反思,“力圖為整個法秩序尋找一個倫理和價值上的牢固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人格尊嚴。《德國民法典》規定了生命、健康、身體、自由四種人格權;《法國民法典》中規定“人人主體地位平等”,并規定以姓名區分不同的民事主體,即姓名權;隨著科技的發展,隱私越發暴露在公眾視野中,于19世紀出現了隱私權的概念。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同樣是一場對人格尊嚴與平等即極端踐踏的運動。1982年基于對“文革”的思考,在憲法中提到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受國家保護。在該法的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使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憲法的規定更加的趨向于保護公民受到國家層面的行為對公民的人格尊嚴侵害,但在憲法中的規定具備抽象性,原則性的特點。1986年《民法通則》進一步的細化和落實了憲法的精神。此外,各項特別法也根據憲法的精神對人格尊嚴的保護做出了規定,如《侵權責任法》《殘疾人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特別法中針對特殊人群的人格尊嚴進行保護。最高人民法院也基于司法實踐頒布了針對精神損害賠償的各項司法解釋,將人格尊嚴權作為一般人格權加以規定,使人格尊嚴的立法保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人格尊嚴是人格權存在的根基,是人格權的基礎和最終的價值追求,而非僅作為一種學術觀點而存在。人格權的侵犯行為形式多變且復雜,權利義務邊界不清晰。科技、社會發展對人格權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如在征婚網站上不實的發布信息,利用網絡輿論對人名譽造成影響等,以人格尊嚴的保護作為前提和原則,更有利于達到保護人格權的效果。
2.2 人格權編是維護人格尊嚴關系的必然結果
獨立的人格權編構建了人格權的體系,是對人格權利私法保護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民法體系中對缺失的人格尊嚴保護的補充。目前我國的民法更加側重于對于財產及其流轉的保護,這一點在實踐中的表現更加清晰,這與我國正處于經濟全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有關。馬洛斯的層次需求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都是按照先后次序出現的,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后,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當人們專注于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時,就不會出現或忽視對人格尊重的需求。人權保護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相對于生命和安全來說,對于人權的追求人權也許居于稍為次要的位置。隨著國家的發展,意味著即將進入對人格權力、人格尊嚴、人格價值的追求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格尊嚴問題顯現出來,也激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和完善法律保護的考慮,如互聯網時代的隱私權、著作權、名譽權問題;人工生殖技術所面臨的生育權、姓名權即其他的身份上倫理上的討論。
人格尊嚴是人格權存在的根基,是人格權的基礎和最終的價值追求,而非僅作為一種學術觀點而存在。人格權的侵犯行為形式多變且復雜,權利義務邊界不清晰。科技、社會發展對人格權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如在征婚網站上不實的發布信息,利用網絡輿論對人名譽造成影響等,以人格尊嚴的保護作為前提和原則,更有利于達到保護人格權的效果。如對網絡輿論造成經濟的損失和對生活的影響可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同時該行為也侵害了其人格尊嚴,消費者有權要求相應的救濟。
法律對于公民(民法上還包括法人等非自然人主體)人格尊嚴的保護前所未有的重視,并會不斷地進行完善和發展,獨立的人格權編的問世,意味著在世界法學對于人格尊嚴保護的歷程上濃墨重彩的一章。
3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人權意義
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人格權法是最直接最全面保護人的尊嚴的法律,人格權制度也是民法中最新和最富有時代氣息的領域”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3.1 擴大了保護范圍
人格權編將人格權的法益延伸到了死者,包括死者遺體所承載的人格利益與特殊主體如抗戰英雄的人格權利益。當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等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行為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民法理論為此作出了理論上的創新,將人格權利與人格利益作出了區分,“人格”是指成為民事主體,并以此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人格權益以人格為基礎產生,但并不以主體的消滅而終結。從而克服了主體死亡后相關權益受損而無法受到保護的不足。
3.2 強化了保護力度
《民法典》從多方面強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力度。人格尊嚴無法完全用物質彌補或衡量,更多的是感受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愉悅。鑒于此,《民法典》除了保護人物質上的人格利益,也兼顧了對情感的保護,以新型制度對人格權進行更全面,更細致的保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人格權受到損害時,非財產性補償請求無訴訟時效。二是因違約責任造成人格權損害的,受害人主張違約責任的,不影響精神損害的請求。三是在認定侵犯非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外的人格權時,除考慮侵權行為外,還應動態的考慮受害人和侵權人的其他客觀要素,如行為目的、方式、影響范圍等。從而突破了構成要件論僵化單一的缺陷。
3.3 回應了時代需求
傳統的隱私權、姓名權、健康權、名譽權等人格權利,在科技與醫學發展的影響下產生了不同的形式和狀態。對聲音和畫面的數字化處理,生物信息智能識別、基因人工編輯等產生的新型人格權,也被納入《民法典》的保護范疇。
4 現代人格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4.1 人格權在民事權利體系中分量增加
民法基于財產權利形成了傳統的民事權利體系,對于人格尊嚴的維護并不重視,因此不存在與財產權并駕齊驅的人格權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愈加重視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更加關注自身的價值,外界對的尊重和肯定,關注精神痛苦對人格利益的損害。《民法典》和未來的民法發展將越來越提高人格權利保護在民事權利體系中的比重,形成與財產權利相輔相成的人格權利體系。
4.2 具體人格權類型和內容的擴充
隨著人格尊嚴維護觀念的深入,人格權保護的范圍逐漸增大,理論深度逐漸增加,加上社會發展的影響,一些人格利益逐步被確定為具體的人格權利形態具體人格權不斷地增多。
同時,具體人格權的內容也不斷充實。如隱私權,在最初只是為了保護私人生活秘密,隨社會發展而涌現出的不同形式的人格權侵權行為使得隱私權的內容不斷被擴充,外延不斷擴張,逐步將通信、個人信息、個人私人空間甚至虛擬空間等許多領域都納入了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4.3 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保護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近在咫尺,生活更加便利,但也使得信息的獲取、收集、傳播、分享變得更為容易,對人格尊嚴的維護提出了尖銳的挑戰。錄音錄像設備使對隱私權的侵犯、肖像權、名譽權等的侵犯變得愈加容易,損害后果也更加嚴重。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特點,是權利主體和侵權主體的確定更加困難,侵權方式變得更富有技術性和迷惑性,互聯網的性質有時也使損害結果的評估和確認成為難題。因此,為回應社會需求,網絡環境中相關人格權利保護將成為未來人人格權利立法與司法的一大趨勢。
4.4 從物質到精神的重心轉移
法律的發展跟隨社會的發展,在物質匱乏,科技落后時期,法律更加關注物質權益,財產和身體等有形利益,人格尊嚴等無形的利益并未獲得法律過多的關注。在人格權利體系形成初期,主要保護“生命,健康等基于自然屬性產生的物質性人格權,之后逐漸認可了基于社會屬性產生的精神性人格權,”逐步實現人格權利保護從物質到精神的轉移。
從《民法典》來看,在人格權利的保護上,終結了唯金錢論的時代——金錢無法彌補所有的精神傷害。而是致力于思考對精神利益的救濟,以動態的方式來彌補對受害人內心情感的傷害,如在朋友圈或其包含受害人的圈子發布道歉信息,或是其他能夠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能夠使受害者減輕精神痛苦的方式。對財產權益的主張并不影響對人格權益的主張,說明在財產損失外仍有對人格尊嚴的尊嚴侵犯,《民法典》已經開始關注到這一點,并且對精神利益的保護將成為未來法律關注的重心。
參考文獻
[1]劉娟.人格尊嚴及其實現——道德與法的雙重考量[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2]馬洛斯.馬洛斯人本哲學[M].成明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王利明.人格權法的發展與完善——以人格尊嚴的保護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04):167-175.
[4]王利明.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J].清華法學,2013,(05):5-19.
[5]汪習根.論民法典的人權精神:以人格權編為重點[J].法學家,2021,(02):1-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