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萍





摘 要:筆者從事初中合唱教學已有若干年,在長期的合唱教學中越來越感受到前期的熱身環節的重要性。從微觀上來看就是每一項基礎訓練都有前期對應的熱身運動,比如:氣息訓練、音準訓練、音程和聲織體聽覺訓練、吐字訓練、律動訓練等。從宏觀上來把握就是對后期作品的排練之前的所有基礎訓練都可以視為一種較長時間的“熱身運動”。本文結合筆者合唱教學中的一些實際案例,總結提煉了合唱教學中“熱身運動”四大教學策略,分別落實在氣息熱身多樣化、音準熱身層次化、節奏熱身發散化和樂感體驗深入化。
關鍵詞:
熱身、多樣化、層次化、深入化、教學策略
熱身運動(warm-up)又稱準備運動,前者因生理反應而得名,后者則屬于一般性概念。摘自百度中的一段對熱身運動的描述,它是某些全身運動的組合,在主要身體活動之前,以較輕的活動量,先行于活動肢體,為隨后強烈運動做好更好的準備,目的在于提高隨后激烈運動的效率,同時也滿足人體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由于人體的技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不可能在一開始到達最高水平,因而要通過熱身調整運動狀態。那么合唱的過程也可以視為一個帶有某種特殊性的運動,通過氣息流暢合理運用,歌唱器官的充分打開及情感、歌聲、肢體完美融合等,產生一系列的反應,這就是一次連鎖反應式的特殊運動。既然把它看做是一種運動,那么“熱身”毫無疑問就成為合唱教學中的重點環節。
結合筆者多年從事初中合唱教學的經驗,對合唱教學中出現的“熱身運動”有自己的見解,從微觀上來看就是每一項基礎訓練都有的前期對應的運動。比如:氣息訓練、音準訓練、音程和聲織體聽覺訓練、吐字訓練、律動訓練等。從宏觀上來把握就是對后期作品的排練之前的所有基礎訓練都可以視為一種較長時間的“熱身運動”。由于熱身在每一次排練前都需要介入,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為了避免學生對此環節失去熱情,因此需要在各個環節中滲透有目標多形式的教學策略。
一、氣息訓練多樣化
在梯隊建設中做過統計,每個梯隊中將近一大半的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氣息,小部分學生雖然有合唱團的經歷但是對于如何積極去運用也是一知半解。面對這樣基礎薄弱的合唱團隊熱身環節中氣息感知及運用必須運用多樣性、全方位的訓練方法,在短時間內感知氣息的流動,為歌唱中自如的運用氣息做好鋪墊工作,方法如下:
1 聯動感知
言語描述如氣息要往下沉,沉到丹田之處等,這些對初中生來說都比較抽象枯燥,因此適當的運用聯動感知能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歌唱過程中氣息運用,實際操作一,每人解下一條紅領巾放在腰部位置,紅領巾交叉抓住往外拉,同時教師引導學生來吸一杯很好喝的奶茶(吸奶茶的過程跟我們歌唱吸氣的原理是很相近的),讓氣息順著鼻腔、胸腔到丹田的位置,并且關注紅領巾和抓紅領巾雙手的變化,做到位的同學會明顯感覺到腰部的膨脹把紅領巾直徑撐大,張力帶動禁止的紅領巾,隨之運動。實際操作二,一位學生平坐在凳子上,位置調整為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前提重心落在雙腳上,隨之身體下彎雙手抓住腳踝內側做吸氣動作,另一個同學雙手按住前一個同學的后背腰部,這種感受更能體會到科學的氣息走向,兩位學生兩兩互相搭檔,他們不但是參與者同時還是感受者,這種效果相對于前者更全方位更有效果。
2 場景練習
如果聯動感知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先要了解歌唱中正確的吸氣吐氣,那么場景練習則是訓練吸氣在作品中自如的運用。吐氣過程中一般會用“SI”來做體驗,但在吐的過程中老師會反復強調不要局限在嘴皮上的用力而會要求學生用一個手指頂住腹部尋找氣息的支撐點。用各種場景創設體驗來要求學生氣息的積極推動、強弱自如的推進、聲斷氣不斷的連貫性等。
練習一:用吐氣“SI”打出節奏
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節奏的組合,能力越強組合的節奏可以越多,并且可以循環往復的練習,久而久之更能加強學生對氣息的支撐及持久力。
練習二:用吐“SI”的方式設定一定的情景,比如騎自行車,開越野車,畫圓圈,高壓鍋的氣門轉動等場景,聽起來似乎就很有意思的氣息練習方式給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神秘而又新奇的場景的設定,把原有死板刻意的練習變的參與性更主動,為更好的發聲及演繹作品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音準訓練層次化
音準是熱身環節前期工作的關鍵。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培養,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從單旋律的音準訓練向音程、和聲音準上發展,還要更多的引導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互相聆聽,互相調整,老師也可以根據作品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練習曲,解決作品中重點難點的音準突破。
1 單旋律音準的訓練:
一般采用音階模唱形式為主,根據學生的能力從最簡單的C大調音階模唱然后發展到D、E、F各個調,同時還可以加入一些音階填空式游戲,讓學生在哼唱音階的過程中更多的思考音高位置和相鄰音音所構成的關系并能感知其色彩。
2 音程、和聲訓練:
在單旋律音準“熱身”做的比較扎實的基礎上,會加入一些音程、和弦豐富的多線條旋律的訓練,練聲曲可能更傾向于卡農的練聲曲(二卡、三卡)。
比如最簡單的音階卡農譜例1:
類似于這樣的練習曲,可以大大提高三度音程的聽辨,在三度做的比較準、穩的前提下可以加大難度,四度、五度或者更多聲部。
卡農是音準練習的首選同時還可以借鑒一些經典容易記背的旋律進行卡農練習
譜例2:
1=C 6/8
譜例3:《ROW? YOUR? BOAT》
1=C? 4/4
譜例4:《馬勒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一個主題音樂
1=C? 4/4
作為從事合唱教學的老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去發現、積累、整合這些練聲曲,以防在訓練中出現無米之炊的尷尬場面。
3、短小作品的練習曲
比如我們教科書中出現的《渴望春天》、《紅河谷》、《微風吹過》等和聲效果比較豐富的作品作為音準和聲練習的三階段的練聲曲都是比較適合。
三、節奏訓練科學化
熱身環節之節奏訓練科學化靈感來源于達爾克魯茲體系中“體態律動學”的相關教學法。根據達爾克魯茲所認為的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不全面的。在合唱隊中節奏訓練的重心圍繞加強對衡拍的訓練,在基本衡拍穩定的基礎上進行多線條節奏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在節奏中穩定性。方法如下,
1、衡拍練習中老師會選擇一些節奏、情緒、速度等對比比較明顯的音樂進行即興演奏,全體隊員圍成一個圈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尋找音樂中的衡拍,用身體中各個部位的肢體表現衡拍的拍點并傳遞給下一個成員,這個肢體表現可以是用手拍打身體隨意的一個部位,或者用腳步的移動,甚至于可以是一個眼神的傳遞,這些細小的動作都可以看成是一個衡拍的拍點。表現方式都是隊員們隨即表演的,剛開始孩子們多數表露出羞澀、膽小的一面,但是長期訓練下來學生不但在衡拍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對音樂的感覺也慢慢滲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2、在衡拍較穩定的基礎上延伸到二聲部乃至三聲部的節奏練習,引導學生衡拍放在腳上,師示范各種節奏學生模仿用手或響舌表現出多線條的節奏
3、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衡拍中變化拍號,同時示范各種節奏讓學生模仿
總之要抓住本訓練的科學化,以衡拍練習為基點,圍繞這個基點延伸多線條節奏練習。
四、表現力培養深入化
很多合唱隊往往表現出來作品唱得還過得去,表現力不夠,尤其是初中的合唱隊。這種表現力不是表現在外在的搖晃幾下腦袋,做幾個簡單的動作,更多的是內在的理解音樂,與音樂產生共鳴。因此前期此類熱身運動應該貫穿于整個前期準備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里能解決的問題,它更多的是在平時課堂的長期滲透中所形成的一種感覺。那么對于合唱訓練中應該在各個環節中要進一步去強調它、夸大它、表現它,深入到每個隊員實踐訓練中。長期的積累對具體的演唱、表現作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在節奏訓練如綜上所述衡拍訓練中滲透對音樂的感悟,肢體表現
2 在練聲曲中加入一些比較符合音樂情緒的肢體語言
譜例1:
本條練習曲抓住跳、連的特點,培養學生在練習曲中也能唱出音樂旋律的走向同時輔助跳音、連音中氣息靈活運用,具體操作如跳音部分鼓勵孩子們兩腳微微分開自然站立,左右手有節奏的律動捻指隨后連音部分雙手舉過頭頂隨著音樂至上而下類似彩帶飄舞狀態,腰部以下可以微微扭動呈水蛇游動狀態。在訓練中開始孩子們協調不好,而且羞澀,面對這樣的狀況師會用幅度更大、效果更夸張的動作引導學生,并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表現,對那些還是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下的隊員們,老師會很夸張的摸摸他們的臉頰(這些細小的動作,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
譜例2
每一小節的最后一個音上進行跺腳動作搭配或者運用自己最舒服的一些細小的動作(小跳、滑步),在最后三個同音的反復上進行左右腳交替律動。看似這些細小的肢體動作給練聲曲增添了很多樂趣,不單是簡單的練聲還培養了學生的協調性和對簡單旋律走向的內在表現。學生在諸如此類的練習中聲音通道的打開更自然,氣息的運用更流暢,音樂感覺的積累更豐富,尤為重要的是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練聲環節,那又何樂而不為呢?那么在此類熱身環節還可以根據排練作品的情緒需要做一些鋪墊,如果是比較歡快的,鍛煉跳躍氣息的上述兩條旋律完全可以運用,如果是比較抒情,那就要選用大量的連音旋律,或者比較有意境的哼鳴旋律進行訓練。總而言之在音樂表現力的培養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走馬觀花式的訓練方式最終的結果就是無效的表現,必須要發揮老師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組織力和生動的表現力把每一個音樂感覺的培養環節落到實處,深化到每一個訓練環節。
合唱訓練無疑有別于其他的聲樂訓練,它要求所有隊員在短時間內盡可能縮小個體差異,盡快的達到適合合唱訓練的狀態。那么是否能盡快達到這個狀態,上述的這些熱身運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他們之間或許有獨立的一面更多的可能是環環相扣的一種鏈接關系,也許還有更多方面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去研究、探討、實踐,比如針對作品的需要對音色的調整,音區的自然過渡,高音的訓練等等。合唱魅力無限之大,需要我們一線從事合唱教學的老師靜心學習、潛心思考、用心實踐,抓好合唱教學之重要環節——熱身環節,讓合唱教學成為一棵長盛不衰的參天大樹,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這項藝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