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書俊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的背景下,由于大城市就業機會更多,因此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了城市,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客觀上也造成了許多的社會問題,比如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陪伴、關心與教導,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敵對、焦躁等,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也成為了社會各界積極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就雙減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減政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
根據我國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統計數據顯示,2017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1550.56萬人,數據上來看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人口基數依然十分龐大,在缺乏父母的庇護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失衡的局面,因此其心理健康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同時也是農村教育工作開展時的難題。而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提出,強調教育應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心理障礙會嚴重危害到到農村留守兒童的正確的價值觀建立,甚至出現成長偏差,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如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也成為了農村教育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危害
(一)消極情緒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心,無法滿足成長過程中正常的情感需求,以此也容易產生各種消極且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比如黃愛玲便對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進行了專項的調查,根據結果顯示,留守兒童中42.5%左右表現出了心理不平衡,此外主要為抑郁和焦慮兩種負性情緒。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超過400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根據結果顯示,接近8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出焦慮、抑郁、易怒、偏執等,這也提示消極情緒已經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1]。
(二)認知偏差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早期價值觀的建立主要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之后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過早的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導致其價值觀念缺乏引導,表現出認知水平較差,進而導致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誤導,出現認知偏差,比如自卑感強烈、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以及極端的利己主義等,進而影響到了其行為模式。有資料顯示,一般來講,隔代撫養的認知偏差發生率高于單親撫養,單親撫養的認知偏差發生率高于雙親撫養,這也說明兒童的認知偏差與父母的陪伴具有密切的聯系[2]。
(三)內心失衡
黃愛玲在研究中對表現出心理不平衡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在于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類比,由于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加之教育方式的錯誤,因此內心會出現失衡,具體的表現方式也具有差異,比如部分兒童自卑感強烈會出現自我封閉,無法正常的開展人際交往;部分兒童會虛榮攀比,尤其是當父母以金錢彌補親情的缺失時,兒童也會使用物質來掩蓋自身內心的空虛[3]。
二、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策略探討
(一)開展心理健康課程
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學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積極開展德育教育,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可以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培養或者招募專業的心理教師,成立心理咨詢及教育的團隊,同時可以制定或者訂閱心理健康的教材,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存在并掌握有效的干預方法,比如在針對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不平衡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列舉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幫助留守兒童客觀、理想的看待自身的處境與難處,理解到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從而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與抗壓能力,并且樹立自身的成長目標,當心理有了追求在成長過程中也更容易把握本心,不易出現心理問題。在心理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還可通過給學生找尋代理家長,來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父母之愛的這一遺憾。此項活動內容開展的重點在于班主任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聯系,讓企業中的離退休人員擔任代理家長,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填補留守兒童心靈的空缺。
(二)豐富社團活動內容
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量以及作業完成的時間有效減少,因此學校可以積極的開展豐富的社會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培養自身的興趣、發展自身的特長,同時可以結交更多興趣相同的朋友,在發生心理危機時也能夠起到情感支持和陪護的作用,無論是活動或者朋友都可以為留守兒童起到精神上的寄托,從而保持心理上的健康]。除此之外,班主任還需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設置“暖心空間”,即讓留守兒童將心聲向班主任吐露,可通過設置“暖心空間”,讓留守兒童以寫信的方式傳遞其心聲,而班主任則需要仔細閱讀信封內的內容,并鼓勵留守兒童打開心扉,而這一方法同樣可通過在學校各類社團中合理開展。
(三)加強德育教育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片面關注學生的成績,應該幫助學生理解到成績只是評價學習成果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否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品格,并且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當學生表現出心理及行為問題時,教師切忌粗暴對待,應該采取朋友式的談心方法,梳理問題、分析分析并耐心引導,逐漸幫助學生正事自身的問題并建立改正的意愿,從而爭取的學生的信任,雙方信任度提升后,學生也具有了情緒傾訴的渠道,有問題時愿意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日常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替代家長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關懷以及生活上的幫助,從而幫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為普遍和突出,根本原因是親情的缺失,目前我國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難以避免,在此情況下,學校承擔著主要的教育和監護責任,尤其是當下我國教育事業雙減政策的提出,學校應該采用爭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盡可能的填補留守兒童情感上需求,營造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解決各種心理上隱患,幫助留守兒童實現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循金.傾“心”澆灌? 靜待花開——談我校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及輔導策略[J].教育界,2021(33):64-65.
[2]楊春盛,唐冬梅,朱世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184-185.
[3]張雪梅.淺談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4):7.B8DB1989-432E-4534-9651-7DDC738404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