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靖易
隨著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在不斷地向前,人民的生活質量日益不斷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與特點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根據現代社會發展,隨著物質程度的不斷提升,人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也在增長。最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譬如:百姓茶余飯后的自娛自樂、中老年廣場舞、社區百姓大舞臺等,體現出音樂文化領域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人民生活質量日益美好,音樂文化的追求也成為了美好生活的錦上添花,公共文化的建設對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設具備重要地位。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既具有其高雅性,同時也有鄉土性,日常生活中,認為音樂是一種高雅且無法觸及的藝術其實是一種誤區。音樂最早是人們在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情感的產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依據《毛詩序》言之,情感是人類最自然最直接的表達,當情感無法用言語表達時,則以歌之、舞之來抒發心中所想,這也充分體現出音樂是人們情感表達的載體,歌的存在形式依托于人類情感而存在,情感與歌相互依存,人們既用歌唱抒發自身情感,也用內心情感譜曲。音樂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對于人們平時覺得不可觸及的藝術如何尋常化、普及化,走進人們生活,滿足人民對于公共文化的需求是新時代音樂專業學子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際調查,從四個方面闡述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對于服務地方公共文化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一、以零陵花鼓戲為例,讓音樂走進校園
作為音樂學專業的學子,應具備敏銳的藝術洞察力,我校地處湘南之境的零陵,當地具有一種獨特魅力的文化———零陵花鼓戲。流傳至今已有130年,由祁陽的花鼓燈與道縣調子戲一齊合并而成的地方劇種,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零陵花鼓戲集劇情、音樂、舞蹈為三位一體,以四功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戲劇種特色,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零陵花鼓戲的劇目非常豐富,取材大多來源于民間,根據現實生活、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改編而成,既擁有豐富的內容故事,又融入許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懲惡揚善、勤儉戒奢、尊師孝親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劇目,既蘊藏了豐富的民族智慧,同時又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生哲理,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我校定期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也讓同學們接觸到了這一獨特的文化,文化進校園既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時間,提高同學們的文化涵養,同時傳播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現如今的中小學課堂,課程設置豐富,開設了許多興趣團體以及社團課程,而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可以作為一種載體,融入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豐富他們的課外時光。由于傳統劇目唱詞艱深,晦澀難懂,導致傳承不易,音樂專業的學子們可以進行實地走訪等形式召集非遺傳承人,帶領表演者走進校園,讓花鼓戲走進校園,采取高雅藝術進校的活動,使零陵花鼓走進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花鼓戲的存在形式,是獨立于課堂之外的優秀地方文化,有利于提升孩子們的文化素養,熏陶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并激發對音樂的啟蒙興趣。文化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們的文化涵養以及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了解。音樂專業的學子對于文化的理解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利用課余時間向花鼓戲表演者進行基礎性學習,不僅鍛煉藝術學習的能力,同時接觸地方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學習一些基礎性的經典唱段及樂器伴奏,定期走進校園,以新穎的展現形式為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趣味音樂課堂,有利于激發孩子們對于文化的興趣。這支由新時代高校音樂學子組建并帶領的組織形式更易深入人心,使傳統的劇目不再枯燥,帶著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走進校園,對于下一代的文化培養具有堅實的基礎,這是課堂之外所賦予的文化價值。針對有藝術特長的孩子及興趣學生群體實現小班化,依據個人發展需求,在全面發展的同時滿足個性發展。學生是文化力量的主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使者,力量不容小覷,新一代不僅僅擔負著新生的希望,更兼具著祖國文化未來發展的希望,對于學生公共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少年群體是文化傳承的主體,新一代的成長不能以成績為主論,應注重發展文化素養,使學習與身心發展均衡全面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個人的成長的基礎和養料,高校學子帶領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提升新一代音樂涵養,是對專業所學的鍛煉,同時潛移默化中帶來的文化影響,有助于實現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關愛老年群體,以音樂服務地方公共文化建設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人口老齡化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等發展產生了諸多的影響。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規模大、程度深、速度快,雖然國家發展不斷飛速上升,但我國人口基數為龐大,由于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嚴格推行,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年輕人的養老任務加重,老年人對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是社會文化的需求,這一主體的文化需求不容忽視,地方公共文化建設的老年人主要分為社區退休和養老院兩大部分群體。由于養老院的老人兒女不在身邊,容易孤獨寂寞,且缺少人文關懷。這兩大部分主體人群由于身體機能的不斷下降,行動不便等,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關心與愛護老年人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任務。許多地區都開設了老年離退中心,在我校開設的老年退休活動中心,每期于老年大學開辦“老年合唱團”、“聲樂課”等音樂課程,由我校音樂教師定期為退休人員開展課程教學,進行教授聲樂等音樂課程,使退休人員不再感到孤獨。通過歌唱的形式疏導心情,對于身心的健康有著一定的幫助,同時豐富了退休人員的日常生活,大幅度減少了心理疾病的產生。相互之間結伴而學的形式也讓許多老年人表示如同重回學生時代,心態也逐漸年輕化。讓老年人學有所樂來體驗音樂,獲得自身價值感,不僅豐富了他們的閑暇時光,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發展。音樂專業學子,在校期間可利用課余時間來到老年大學輔助老師進行一些鋼琴伴奏、識譜輔助、旋律哼唱等公益活動,既幫助到了文化建設同時也豐富了課余時間,為老年退休中心注入了青春的血液,使大學生活變得意義非凡。人口老齡化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于這一群體的文化建設無疑改善了他們的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有效緩解了社會壓力。音樂是心靈的良藥,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他們更需要的是心靈的陪伴,音樂可以起到舒緩人心,放松心情的功效,讓音樂陪伴老年人,緩解了他們內心的孤寂。除了老年活動中心,一些老年福利院、街道退休處等地方中心同樣需要關心與愛護,在校大學生可以利用在校所學專業知識,深入地方進行巡演等公益愛心活動,用音樂為留守和孤身老人帶來溫暖,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疏導心情,改善心中的孤獨,提升身體健康。對于老年人關心與愛護同時也是在為社會作貢獻,高校音樂專業的同學服務這一群體不僅有助于緩解一定的社會壓力,檢驗與鞏固專業所學,同時也為大學生活增光添彩。
三、高校學子情暖下鄉,服務地方文化建設
我校學子在寒暑假期間,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三下鄉”等活動,進入社區、中小學等地方開展下鄉活動,使在校所學知識在下鄉活動中得以實踐,轉為寶貴的經歷。隨著社區建設的不斷完善,許多鄉村鎮都修繕了“百姓大舞臺”等文藝場所,熱愛音樂的百姓都樂忠于茶余飯后聚集于此,這是良好的傳播文化途徑,音樂專業的學子可以編配一定的歌舞劇定期開展巡演活動,讓校園音樂文化走進社區,讓百姓足不出戶也能接觸到不同程度的音樂,使音樂不再是人們心中高雅的存在,不僅僅為百姓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音樂氣息,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膽量”,有助于鞏固在校所學專業知識,為專業的提升有著莫大的幫助。青年一代要做文化的傳播者,將文化深入地方、深入人心。優秀的音樂文化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會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日常起居,在地方文化建設中,音樂下鄉使人們的生活在音樂的相伴下不再枯燥。而音樂下鄉的開展中不僅僅體現在社區文化建設,同時也體現在幫扶貧困地區建設。我校學子在一項助農活動中以歌舞的形式進行展演,在線上與線下都吸引了一定程度的客戶群體,幫助當地農民進行水果銷售,助銷活動使農民的水果暢銷,緩解了當地農民的壓力,增添了一定的收入,有效幫扶地區建設。在部分地區可以實行點對點的文化助銷幫扶活動,讓在校學子利用專業所學助力脫貧,為鄉村發展獻一份力,為農民百姓獻一份力,在進行助農的同時也在進行文化宣傳,讓藝術走進基層,真正所學為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幫扶地區公共文化建設。
四、利用新媒體渠道,傳播地方文化
當今社會處于一個高速信息化的時代,將全球都建立起快速的虛擬通道,讓人們足不出戶皆曉天下事。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抖音、快手等軟件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通過這些平臺人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喜聞樂見,是新時代的一種趨勢,而這種便捷性也為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傳播渠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6月,我國的網民總量高達10.1億,網絡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07萬,占網民總體規模的93.4%。通過數據分析可知網絡信息化是新時代的新趨勢,龐大的網民數量也可以得知在信息化的時代,新媒體構建出的信息網營造出一種便捷的環境,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接收信息,這種便捷式的信息交互,使文化的接收時間也大幅度縮短,從而新媒體是新時代傳播文化強有力的途徑,依托新媒體,使其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載體。高校音樂專業學子可以進行“采風”的戶外課程形式,找到文化源頭,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錄制創作,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創造才能,利用該渠道進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根據實際采風走訪了解到,我校所在地具有當地特色的戲種——祁劇。該劇為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表演藝術豐富,聲腔獨特,保留了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演唱形式具有較強的渲染力,營造出南曲抒情、北曲悲壯的音樂特點。演出劇目豐富引人,體裁分為高腔、昆腔、彈腔三大部分,取材源于民間故事、愛情神話、歷史小說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祁劇曾經的輝煌慢慢褪去,觀眾逐減少,導致經營狀況直線下降,由于條件落后,資金匱乏,與我國其他地方劇種面臨的困境一樣,由于劇場不足、資金匱乏,從而導致人才流失,同時理論研究領域也少人問津。祁劇作為湖南主要地方戲種,推進其傳承具有改進地方文化建設的文化價值,維持文化多樣性的寶貴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任重而道遠,在校音樂學子可通過直播等新媒體途徑向人們展示祁劇演出時的獨特魅力和優秀劇目,同時開創普及小頻道等趣味性的科普短視頻,向人們介紹祁劇的伴奏樂器,并邀請戲曲演員開設祁劇唱腔、劇目講解等科普小課堂,使祁劇走進大眾視野,讓人們了解到在湘之地有這一寶貴而富有魅力的劇種。由于近年的疫情使人們普遍居家辦公、學習,走進劇場的形式變得不再便捷,高校學子可以通過直播的形式使戲曲演員通過屏幕進入人們的視野,抓住新媒體趨勢下的新機遇,人們對于自己喜愛的戲曲演員可以通過互動的形式進行文化交流,并開設戲曲文化小專場,打造線上精品小舞臺,增強了網絡文化氣息,緩解疫情之下劇場演員場次不足的問題。這種跨越線下距離的文化形式,不僅僅減少了接觸,也是文化交流傳播的新形式,同時也利用了時代的發展趨勢助力傳統文化的發展,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適應當代潮流的發展,使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再無人問津,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逐步提升了社會的文化性,增強人文社會新風貌、新發展。
音樂專業的學子在校所學的知識,更應該扎根于祖國大地,應民所需,為民所用,為社會帶來新貢獻,是青年學子的新時代新任務。在下鄉等一系列的地方文化建設活動中,將無形的知識化有形,為農民帶來財富,為中小學的孩子們帶來文化基礎,為老年人帶來關心與愛護……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助力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我國國家軟實力。在進行地方文化建設的同時也是提升在校音樂專業學子的專業能力,定期服務社會公共文化建設,增加了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之外大學生涯寶貴的一筆財富和珍貴的經歷。而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依據人民的文化需求,滿足人民的文化發展需求,做出文化貢獻,有助于社會的文化建設,并鞏固我國文化基礎,奠定扎實的文化基礎。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為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將在校之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為人民和祖國的發展當中,注入青春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