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高騰(1993-),男,漢族,陜西榆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實現發展的重要環節,彰顯了人文社會發展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關鍵推動作用。在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倡導下,要實現綠色發展,生態建設必不可少,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高瞻遠矚,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思想,這對我們任何時期的綠色發展都有著積極指導意義。本文從榆林市綠色經濟發展著眼展開研究分析,對于其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短板,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內容及我國生態發展戰略方向,提出革新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榆林市;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06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文明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通過論證對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作用,助力達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互促共進。
1 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歷史性和重要性
中華民族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源遠流長。從老子“道法自然”的本質思想出發,到孟子“取物以時”順應自然時節的發展理念,再到荀子“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萬物和諧的核心觀點,這些無一不體現著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規律的傳統生態文明思想,只有順應和尊重自然規律,在其指引下開展具體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
現階段,在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下,結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思想引領,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始終堅定立足于以綠色生態理念為發展底色,著眼于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生態思想,堅持踐行以綠色經濟為根本的生態發展觀。
2 當前榆林市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之處
榆林市作為西部地區國家級重要戰略城市之一,也是國家能源開發和儲存的重要核心區域。其地處陜北區域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北部接壤毛烏素沙漠,是生態屏障關鍵要地,但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毫無裨益,產業創新轉型刻不容緩。
從近五年來榆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內容可以看出,在過去的五年以來,榆林市生產總值穩中有進,尤其是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在經濟整體下行的嚴峻形勢下,榆林市經濟保持整體平穩運行,全年完成生產總值較上年實現小幅增長。分產業體現為:第一產業占比重值穩中有進,第二產業占比重值連續位于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占比重值基本持平。
根據數據對比顯示,近五年來榆林市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持續優化,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但也存在著短板需補齊,一是產業創新轉型力度還不夠硬;二是生態建設覆蓋范圍還不夠廣;三是城市建設和農業農村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前進。
3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下榆林市綠色經濟發展建議
3.1 以堅定綠色生態文明思想為著力點,找準生態建設“總開關”
生態文明是我國發展總布局的鮮明特色,綠色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倡導的主導旋律。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論基礎主要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人類—社會”這個大生態系統的統一和諧的思想。解決好自然、人類和社會三者之間的矛盾,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發展觀的核心思想,為我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生態發展,指明了重要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關鍵性的實踐指導,注入了綠色發展的創新動力。
在新發展階段,堅持生態優先的文明創新發展模式下,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既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為民眾提供更好、更優的公共服務產品,也需要市場“無形之手”積極探索創新提升產品生態效益,二者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只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那社會經濟發展便失了力度,無力發展;只注重社會經濟發展,那生態文明建設便失了溫度,不能長遠,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因此,要實現綠色發展,首先要堅定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凝聚綠色生態共識,共畫生態建設“同心圓”,一體推進榆林建設成為陜西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踐行者、推動者和貢獻者。
3.2 以堅守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理念為關鍵點,抓穩和諧發展“主心骨”
思想是實踐的抓手,認識是行動的支撐。抓穩和諧發展“主心骨”,必須堅定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生態理念,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在實質上是一種生命關系的共同體,人類必須對自然秉持敬畏之心、尊重之心、感恩之心。如“生態興則文明興”的重要思想,又如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再如世界地球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偉大號召……,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始終引領著我國生態建設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一是要強化綠色發展頂層設計,用好榆林綠色發展“指揮棒”。利用好榆林作為陜北革命老區的紅色歷史資源和黃土高原自然資源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陜北地區綠色發展模式。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環境文明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新發展階段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政策機制,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發展矛盾;三是要發揮長期能源與資源型城市優勢,積極服務和探索“雙循環”發展模式,持續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社會與人之間的矛盾;四是要以建設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契機,以低碳環保發展為重點,推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走向節能化、高效化、創新化,解決好社會與自然之間矛盾,深入推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3.3 以踐行綠色生態發展觀為落腳點,下好生態發展“真功夫”
實踐是思想成長的土壤,也是檢驗真理的途徑。堅定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切實踐行和諧發展道路,需要動員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倡導共建美麗綠色榆林,走好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講話中對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思想,指明了對學什么、如何實踐的重要方向。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理論,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有實踐的觀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吸收優秀經驗豐富自身。榆林市綠色生態發展觀需要按照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多方發力、多措并舉、解決好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推動地區經濟與生態發展攜手共進。
一是強動力深挖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于矛盾的觀點指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發展方向的決定力量。因此,要實現發展最先要找準著力點,深挖自身優勢和資源特色。榆林市立足豐富的黃土高原自然生態和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要進一步加強文化自覺,探索發展生態與文旅部門協作,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導推動當地經濟的綠色發展。用好農業種植地理優勢,發展山地蘋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種植,提升現代化種植專業技術,運用“互聯網+生態”的思維和模式,打造線下與線上經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順應綠色發展理念,挖掘能源發展優勢,強化政策支撐,優化公共服務水平,為精細化環?;滦彤a業建設提供發展沃土,進一步推動能源主導產業轉型低碳發展。二是聚合力創新發展。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要深刻領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關鍵創造者和引領者,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融合的人才發展思路,在當前蘇陜協作共同發展的機遇下,形成常態化人才交流與合作機制,為地方綠色發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撐;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要強化能源建設與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延伸綠色發展產業鏈,多方位多領域構建現代化綠色共享模式下產業發展體系;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要將生態文明發展思路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圍繞“十四五”時期黨中央關于新時代“三農”工作要求,走出獨具特色的資源型城市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要將能源發展和綠色理念有機融合,堅持能源發展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守住環境質量“底線”,不越生態保護“紅線”,不摸生態破壞“高壓線”,堅強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下榆林市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4 總結語
人文社會的發展與生態建設密切相關,依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提供的聯系發展思想指導,在榆林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人文發展和自然生態的關聯之處,以人文發展推動生態建設,以生態提升推動社會進步,構建起綠色和諧的發展環境,真正以務實之舉,管用之策,和諧之聲,持續為本地區生態建設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參考文獻
[1]方世南.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時代發展[N].光明日報,2018-6-22(11).
[2]榆林市統計局.榆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6-2020.
[3]陳永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論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290-33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D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