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艷
摘 要: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要求學生不光掌握知識技能,還要掌握實踐操作技能,才能滿足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現在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師都是剛從大學畢業的畢業生,缺乏技能操作的實踐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實習,也要鼓勵優秀的行業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中,提升高職教學的質量,讓學生能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轉型的發展要求。現代社會中,人工智能、財務機器人、大數據的高速發展,企業對財務人員的需求不僅僅是會過去簡單的手工賬,還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增強其轉崗服務的社會能力。本文探求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如何更好實現產教融合的思路,以及目前高校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與優化策略,研究結論為高職課程改革提供新的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專業課程改革;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84
0 引言
產教融合與高職專業課程的協調發展應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對高職專業課程進行改進,可以聘請企業資深會計人員或者財務經理給學生上課指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職專業課程建設的源頭。高職院校與企業優勢互補,通過產教融合將企業最前沿的技術融入課程建設中,高職院校培養人才需要企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最后,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建設職業教育的實訓實習基地,根據行業要求設置高職課程人才培養方案。高職專業課程是產教融合得以實現的關鍵,高職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以企業最新的發展需求為標準,讓企業參與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構建,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企業操作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培育的學生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進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為企業的利益實現與發展提供幫助。
1 探析產教融合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構建的要求
1.1 建設有利于專業課程改革的運行機制
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高職專業課程建設需要建立一個長效組織來對產教融合各利益主體進行監督。建立有利于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高職課程體制的構建是通過產教融合平臺構建的實現多元利益協同管理的運行機制。產教融合是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企業將最新的操作技能與所用財務軟件教給企業,企業在學習使用中又不懂的問題可以請企業的財務人員到學校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課程設置的時候,邀請企業的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改革的設置,方便與學生學到更多的實干的操作技能,學校再結合理論的教學培養,真正實現產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課程體系設置的好壞直接影響產教融合的質量與成效。
1.2 構建共性與個性共蓄的高職專業課程結構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該是學歷教育與職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啟動了“1+X”證書試點,大量的高職院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證書培訓,緩解就業矛盾。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相應調整。職教20條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求學生是具備專業技術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要求高職高專的學生具備崗位上任的能力,并熟練掌握實務操作的技巧與流程。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改變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訓課這種單一的課程模式,需要增加“1+X”證書方面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1.3 開發與時俱進的專業課程內容
職業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職教育在高三畢業的學子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選擇,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提出雙元教育,要將最新的前沿知識納入教學中。高職專業課程中引入前沿的技術,比如大數據的處理分析軟件PYTHON,將行業先進的技術融入高職專業課程建設中,對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搭建具有重要意義。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將前沿的技術引入到課程設置的體系中,使高職專業的學生能夠及時地學習到最新的技術與操作規范,這樣既能使技術得以推廣,又提升了高職專業課程的含金量。學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也能盡快地找到合適的人才為企業服務,進而實現人崗匹配。
1.4 建立多元化的高職專業課程評價體系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高職教育應以學生學習技能水平,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高職專業課程評價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評價,可以為專業課程改革提供有用的信息。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機制,多方參與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設,打破傳統專業課程評價主體唯一,評價方式單調等問題。低于產教融合高職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包括學生、教師、第三方和企業專家。評價多元化包括職業知識、職業道德、企業最前沿的技術、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畢業生就業情況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校內與校外評價相結合。
1.5 多舉措打造結構化專業教師團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高職課程改革需要一支實踐與理論都雙優的高素質的隊伍,既要具備企業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要精通所學專業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具備專業科研的能力。職教20條支出,教師至少每年都要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鍛煉,推動企業工程技術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雙向流動。在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建立師資互聘制度,高校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企業財務人員將最新的技能與操作技巧流程教授給教師或學生,從而保障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教師是專業課程的開發者,結構化的專業教師團隊直接影響課程目標的構建在師資互聘制度下,保障了產教融合的順利實施。
2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運行機制不健全
在高職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基于產教融合的課程運行機制不健全,企業與高職院校關于課程建設、結構化課程團隊建設融合度不夠,企業不愿出資金投資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時企業也沒有過多的參與,導致產教融合形同虛設。
2.2 專業課程結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
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單一,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只是學會了一點理論知識,對操作技能一竅不通。專業課程體系僅僅是高校教師自己建立的研討組,企業沒有參與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至于學生仍然停留在理論與書本的知識的學習,對實踐能力的提高與企業財務軟件的操作技能并沒有很好的掌握。在找工作的時候仍然缺乏實踐經驗給企業上崗培訓帶來難度,也給學生的就業帶來阻礙。所以,我們要基于產教融合的實施,真正意義上改變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方案,讓企業參與其中,提供技術與設備的支持,這方面學校和政府要給企業大量的資金支持以便更有效地實施產教融合。
2.3 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對接度不高
目前,行業企業所需要的是通過掌握不同專業的知識與能力,在高職專業課程建設時,行業專家和技術骨干要從實際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出發,進行專業課程設置能隨著產業專業轉型升級與調整,從而使培養出的學生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目前,高職專業課程不能隨著信息技術和產業升級作出調整,高職專業課程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產業升級,沒有將行業元素融入高職專業課程中,從而使高職院校學生不能與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實現無縫銜接。
2.4 專業課程評價體系與專業課程發展不融合
專業課程評價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專業課程建設,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評價沒有形成共享的高職專業課程評價文化,專業課程評價及單一課程評價體系忽視職業素質,不利于高職專業課程改革。
2.5 專業課程教師與行業企業技術骨干人員不能深度合作
在課程理念指導下,高職專業課程的設置僅僅靠某個老師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建立結構化的專業教師團隊,教師是保障高職專業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方較少開展實質性的校企合作,不利于教師隊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高校也很少為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都是教師自己找實習單位開展學習。
3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優化策略
3.1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運行機制的優化策略
在進行高職專業課程改革時,宏觀上制定運行機制至關重要。基于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的目的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的心態參與產教融合,高職院校要為規范教師的行為而制定參與產教融合的標準。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辦公室,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標準與大綱并實施,為高職學生開展更行之有效的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協商解決。資金問題希望學校和國家都能給企業支持,真正把產教融合落實到實處。對于學校外部,要積極與企業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企業為學校的課程設置提供新的理念與技術支持。參與產教融合的高職課程改革建設的訴求是籌備人力資源。企業要明確自身也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制定激勵制度,調動技術性專家工作的積極性,職責之二就是與合作院校的溝通協調,行業企業通過產教融合辦公室與學校的積極溝通,準確的反映到專業課程建設中,保障專業課程的順利實施。
3.2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結構的優化策略
3.2.1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結構建設原則
隨著數字化的到來,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采用組合化、多進程化的專業課程結構。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時要不斷滿足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是高職課程設置的依據,對當地產業現狀或區域發展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才能使專業課程的結構滿足行業對企業的需求。
3.2.2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結構的改革策略
目前,行業企業所需要的是通過掌握不同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應對行業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傳統單一的課程結構需要構建多進程的專業課程結構。通過行業認證標準的分解出職業能力模塊,將部分行業企業認證的中級職業能力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學生依據自己的個人發展和行業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靈活的選擇所需模塊進行學習,每個模塊學完之后進行等級考核,考核合格的獲得合格證書,為以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從而使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能夠滿足企業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3.3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優化策略
(1)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優化原則。
高職課程設置應該以企業標準為依據,產品轉型升級,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對人才質量的高要求越來越重視,行業企業對于人才質量、規格分析出行業認證標準中對于人才的核心標準認證是高職專業課程的建設。根據成果導向反向設計,保證專業課程內容的前沿性,使學生掌握的技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
(2)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改革策略。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沒有將企業先進元素與優秀文化融合到專業課程的講授上,造成職業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不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構建基于產教融合的育人體系,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實現人崗匹配。根據成果導向的反向思維設置高職課程,根據行業認證標準確定企業所需的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成果導向教育設計思維確定預期成果,核心能力對應多個能力指標,根據成果目標崗位能力確定課程內容。
3.4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優化策略
評價主體多元化,專業課程教師是專業課的實施者,課程專業參與專業課程構建的各個環節,從課程理論角度參與實施與監督。企業工作人員參與課程的各開發階段,從行業發展需求對課程設置進行評價,學生也是專業課程評價的參與者,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者考試和實踐操作的演示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技能,行業委員會也可以與學校企業一起對產教融合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及時的更改和完善課程體系的構建。第三方是獨立于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評價主體,第三方在具備評價資質的情況下,通過掌握人才需求對企業的影響,對高職課程體系進行客觀評價。
參考文獻
[1]呂淑芳.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及其推進[J].現代教育科學. 2019,(09):136-142.
[2]周文君.政府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9.
[3]賈海瀛,張鳳琴.跨域校企互監互聘教學團隊建設的運作模式及其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1):99-102.
[4]劉其晴.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礎[J].職教論壇,2018,(08):27-32.
[5]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