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玉 劉思迪
作者簡介:潘家玉(1997-),女,漢族,中國香港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劉思迪(1993-),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維多利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摘 要: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積極及消極影響。而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遺產眾多,亦是在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產物。為此,本文基于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與敦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相結合,并以莫高窟為例展開探究,對以敦煌文化為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有效的發展前景與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敦煌文化;保護傳承;機遇;挑戰;莫高窟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09
自二戰以來,經濟全球化在不斷擴張,其進程已涉及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并產生了或積極或消極的雙重影響。其中,帶給文化領域的機遇與挑戰被認為是最直接且越來越明顯的。同時促進了信息的傳播,推動著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引發了文化自信動搖、傳統文化受沖擊等多種問題。自古以來,敦煌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被譽為萬國藝術博物館,也是兩千多年來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與體現。而在璀璨的敦煌文化中,莫高窟始終閃耀著其獨特的光芒。莫高窟本身就是世界藝術文化的產物,生動地展現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然而,由于諸多不可抗力因素,及在世界舞臺上面臨的挑戰,對于敦煌和莫高窟的保護與傳承正進入越來越急迫的時刻。本文將從辯證的角度就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淺析敦煌文化應如何展開更好地保護與傳承。
1 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
1.1 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技術
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的高科技技術發展,當中的數字化技術更是加速了物質化向非物質化的轉換,對保護文化遺產有寶貴和突出的作用。數字敦煌的提出和發展很好地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通過與外國專家學者的合作,利用現代科技,實現永續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再次證明了全球化進程帶來了不可多得的資源與機會。
至2020年6月,莫高窟的數字化進程已完成三成,共230個洞窟,余下的505個洞窟亦將進行穩步地數字化采集,從而使敦煌藝術完整的保存起來。數字敦煌的意義還在于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為遠程感受敦煌文化提供了空前的契機、機會和平臺,同時也避免了洞窟受到過多損害,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保護。越來越多的研究亦表明文化遺產的非物質形態有助于人們更加真實和緊密的認識文化發展進程,即利用高科技保護文化遺產的過程,有利于文化傳承并賦予了新的意義。
1.2 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體系和機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再由單一國家決定,多元化的國際組織及國際性的保護條約,也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為建立相關保護機制起到借鑒作用。世界性的文化遺產保護條約:《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及三大憲章:《雅典憲章》(1931年由第一屆國際歷史遺跡建筑大會通過,是歷史上第一部歷史遺跡修繕準則)、《威尼斯憲章》(1964年第二屆國際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大會通過,又稱《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和《華盛頓憲章》(1987年國際古建筑遺址理事會通過,又稱《保護城鎮歷史地區的國際憲章》)。有如此眾多的國際條約,我國在制定文化遺產法律體系時可作為參考,亦起到提醒作用,需加緊步伐完善機制,以更好地保護本土文化遺產。
1.3 全球化進程有利于文化輸出
隨著全球化發展,國家與國家的交流更為密切,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全球化使中國文化能夠站在一個更高更大的平臺,借助該平臺能夠讓更多的人,乃至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夠認識到敦煌文化,從而了解敦煌文化,達到文化輸出。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高速發展,科技發展亦在不斷提高,同時帶來了信息化時代,使人們在短時間內便能夠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資料。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使獲取信息更加的平等化,只需將敦煌文化的相關信息發布到網絡上,在幾秒鐘內已能夠傳遞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大大推動了文化的有效輸出。
2 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
2.1 外來文化的輸入所帶來的文化沖擊
盡管全球化帶來諸多便利與機遇,但也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戰,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例如歐美文化的強勢輸入,導致國內盲目模仿外來文化,加上過度開發本土文化遺產資源及不合理的消費,嚴重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健康發展。在外來文化的強力沖擊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如何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成為當下引人深思的課題和挑戰。毋庸置疑,科技發展加速了文化信息的傳播,給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表現機會。事實證明,國人對于本土文化也越來越追捧,新一代國風文化正逐漸被更多年輕人所接納。然而文化作為一種抽象的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若被過度開發和消費,將嚴重降低和打擊其本身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對本土文化的合理開發、保護和發展產生了極具挑戰性的影響。
2.2 旅游業的過度開發使文物狀態惡化
全球化發展下,跨境交通越來越便利,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性,令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夠來到敦煌,更加促進了敦煌的旅游業發展。而在旅游業開發的同時,對于文物的保護措施和管理卻未能到位,反而對各類文物景點造成人為損害,縮短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周期,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敦煌每年所接待的海內外游客人次不斷增加,由2015年的660萬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1337萬人次,其增長幅度已達到2倍多,平均每天需接待超過3.6萬游客。以莫高窟為例,其常規日承載力是2000人/天,就敦煌每日3.6萬人次的游客數量,已超出了莫高窟常規接待能力的18倍,令石窟出現旅游承載力超負荷的危機。且游客在石窟內發出的“三氣”(熱氣、濕氣、廢氣),嚴重破壞洞窟內的小環境,導致崖體及壁畫底部產生氯化鈉聚積,催化壁畫發泡、起甲、酥堿等,使洞窟陷于“環境疲勞”狀態,導致洞窟“體質惡化”。
2.3 國際社會合作存在約束性
世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其中一個必然成果便是國際性合作的深入展開,籍合作的力量以應對各種危機與問題,透過互相學習和有效配置社會資源,推動國際社會文化的發展。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亦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例如,數字敦煌、國際敦煌項目(IDP)、敦煌西域文獻數字化等,希望借助全人類的力量,進行更全面的研究。然而在國際社會中,各個行為體之間的關系及利益未必一致,其背景、目標、行為方式等均存在差異,且在“無政府”的國際社會狀態下,使國際合作關系更復雜化。由此可見,國際合作是與沖突共同存在的,在合作中容易出現摩擦,且會直接影響整個國際項目的開展,即在某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約束性。
3 以莫高窟為例淺析敦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保護機制與策略
莫高窟藝術是彩塑、建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展現了獨具中國風格的民間佛教藝術,極好地融合了東方和西方文化。敦煌莫高窟因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精美的藝術而享譽海內外,并在1987年榮獲世界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由于不當的保護措施及機制,令莫高窟已受自然和人為侵害,急需更加成熟的保護方式。在全球化進程下,保護與傳承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文化顯得尤為突出和關鍵,接下來將就此提出幾點策略。
3.1 具有創新性的文化傳播方式
文化傳播可針對不同目標,融入創新方式,如利用動畫電影、手游、綜藝節目、主題展覽等形式,打入不同市場,從而吸引更多階層的興趣。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些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動畫電影,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超過50億票房)、《姜子牙》(16億票房)、《白蛇:緣起》(近5億票房)等,皆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亦引起了大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討論。手游方面,以明朝江南地區為背景的《江南百景圖》也獲得了大眾青睞,上線僅一個月下載量便超過了500萬,在內容和設計形式上兼備了“中國文化特色”,不僅還原了明代傳統建筑及美術風格要素,還將歷史人物設計成游戲角色,穿插著向玩家介紹相關的歷史事件。
就以上所列舉的成功事例,莫高窟在創新傳承方面可作為參考,嘗試推出以敦煌文化為背景、莫高窟藝術為主題的動畫電影和手游等,在設計和制作方面進行合理開發,從而滲入目標市場,讓更多人認識莫高窟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引起他們對莫高窟文化遺產的興趣,以達到敦煌文化輸出的目標。
3.2 加強國際性的文化交流
首先,可與國外高?;驖h學機構加強合作,定期舉辦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團,展開短期的文化交流。除了探究莫高窟壁畫和塑像外,亦可提供一些簡單的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如曲子戲、敦煌舞蹈、敦煌民歌等,甚至還可以提供學習文物修復的機會,從基礎層面為大家建立正確保護文物的概念和方式。希望透過多元化的交流活動令參與者能夠對莫高窟及敦煌文化有更深入、清晰的了解和學習。
其次,應充分利用莫高窟的世界影響力,定期舉辦世界遺產保護大會、敦煌文化論壇、莫高窟學術講座等,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定期交流的平臺,使各國的學者能夠分享研究成果并了解行業動態,以開拓科研思路。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旅游發展策略
需妥善利用敦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參考外國的文化遺產管理方式,以建立一個更完善的莫高窟文化遺產保護及旅游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首先需確立莫高窟的管理方式,再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及監察制度,并需制定如何實地落實工作的相關措施。
與此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的旅游發展策略。規定莫高窟每日的飽和游客接待量,采取預約模式,以控制每日游客上限,將團體和個人分開兩個渠道,各自設立預約標準,每日的總接待游客數量不超過上限,以減少石窟因超負荷游客承載力而造成的環境影響及損害。制定嚴格的參觀路線,輪流開放洞窟,并定期關閉洞窟進行檢查及維護工作,以延長莫高窟的生命周期。
4 結語
通過歷代文化傳承者的保護,為璀璨的敦煌文化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以融入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建設當中。敦煌文化的傳播和再生是中華文化不被全球化同質化的偉大見證。我們相信,充分利用全球化國際舞臺,科技能夠再次向世界展現一個千年之前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個縮影。全球化給敦煌帶來了機遇亦有挑戰,事實證明,文化遺產只有保護得當,才有機會延綿不斷的傳承和發揚。因此,需把握好隨全球化發展而來的機遇和機會,以更好地保護敦煌文化及其他如莫高窟一樣閃耀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樊香辰.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創新——以大型敦煌舞劇《絲路花雨》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07-108,213.
[2]李海亭.文化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可持續發展[J].蘭州學刊,2019.
[3]羅彬月,陳康清.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實現數字化“永久保存”[J].人民網,2020年6月10日.
[4]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藝術和美學[B].西北師大學報,2018.
[5]徐大威.全球化時代下文化多樣性的成功展示[J].舞蹈,2010,(04):17-23.
[6]徐曉軍.論全球化時代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轉型——以敦煌藝術再生為例[J].克拉瑪依學刊,2015,(2):62-66.
[7]楊永生.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現狀與對策[J].河西學院學報,2012,28(0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