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靳靖(198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摘 要:目前文化教育問題已成為國家建設的關鍵。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在贛南鄉村革命進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的發展到全面普及為贛南這片紅色大地播種下農民文化翻身的火種。新中國成立初期,贛南鄉村普遍得到解放,鄉政府著手開始建立新政權,但贛南原蘇區鄉村新組織起來的基層政權還不穩固,經濟依然蕭條、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要恢復經濟首要任務是要改變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農民積極投身政治和生產當中,由此,贛南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央農民教育的大政方針,因地制宜地結合實際情況,開始積極動員群眾,開展廣大農民的教育工作。本文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贛南原蘇區農民文化教育模式,對當前鄉村文化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贛南原蘇區;農民;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11
新中國成立初期,贛南鄉村的農民教育隨著政策的改進和學校的發展隨之蓬勃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前反動派對贛南勞動人民采取愚民政策,給農民灌輸他們是“天生奴才”的思想,勞動人民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對農民的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950年開始,鄉村里開展了冬學運動,僅南康縣1950年就“動員了五萬人參加學習”,1951年增加到十二萬人。各鄉村的冬學都結合了土地改革教育,有效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和學習熱情。
民校的建立為貧雇農、婦女、青年積極分子提供了另一種學習機會。1951年,南康縣就有三萬多人農民參加了民校,并轉到參加常年學習。除此,還設立了速成識字班,農民通過在速成識字班學習極大程度的消減了文盲。冬學、民校、速成識字班都是農民翻身的武器,這三大模式下的文化教育主要由時事政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技能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婦女問題教育組成,除此之外,贛南鄉村還設立了文化館、文化站、農村圖書館和農村業余劇團,這些都影響原蘇區鄉村農民的文化教育。
1 時事政策教育的開展
贛南原蘇區在未開展土改前,農民群眾的覺悟不高,學習要求低,即使參加學習農民群眾思想顧慮也較多,怕因學習而耽誤生產,認為還是吃飯要緊。有的農民認為“過去幾十年都沒有學習都過去了?!庇械霓r民認為“政府規定的,不得不學?!庇行┼l干部說:“中心工作忙,無時間學習?!边@正是缺乏對時事政策的了解。因此,1950年在贛南鄉村開始了以貫徹“時事政治教育為主,文化學習為輔”的冬學教育。
冬學教育過程中,除了學習冬學課本內容,課前還安排半小時讀報時間用于及時了解時事政策,同時冬學教師針對讀報內容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講解。通過冬學期間時事政策的學習,提高了農民學員的政治覺悟,大部分學員懂得了為什么要抗美援朝、為什么要土地改革、為什么要增產節約,為什么要鎮壓反革命的道理,使廣大贛南農民在土改、支前、反鎮、征糧等工作上起到了帶頭作用。
在時事政策宣傳當中主要運用了四種宣傳方式,有黑板報宣傳,大字報宣傳、圖片展覽宣傳和幻燈放映宣傳。1951年在贛南鄉村基層干部培訓班中許多鄉村利用學習墻報進行了時事政策教育宣傳,1952年10月南康唐江成立了黑板報委員會,“逢墟日出刊,全年計劃出刊58次”,光南康全鄉鎮就共有38塊黑板報,用于刊登最新形勢政策與通俗的時事材料。每逢紀念節日以及中心任務,贛南各鄉村會針對節日和主要任務進行專項時事政策宣傳。同時,通過全年開展大小型展覽對村民進行教育宣傳,僅“南康1951年共展出文字圖片十一次,受教育農村對象達9278人?!蓖瑫r還利用農民閑暇時間放映時事政策類幻燈片直觀地增強了時事政策教育,南康全年“放映了十八次,受教育的鄉民達6200余人。”多樣且豐富多彩的時事政策教育使老人、兒童、婦女、干部都積極融入學習的氛圍當中,通過文化教育進行了“文化翻身”。
2 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
就在贛南人民熱火朝天地進行土改和經濟恢復時,朝鮮戰爭于1950年6月爆發了,殃及我國東北邊境,為此中共中央于當年8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原蘇區贛南農民積極響應號召,大力開展抗美援朝運動。但是仍然有些農民、干部看不清當前形勢,對抗美援朝沒有信心,深表懷疑,“有些群眾卻還有很多顧慮,怕三次大戰,怕美國的飛機、原子彈、怕動員參軍”。在這緊要關頭,如何喚醒贛南鄉村農民的愛國熱情,組織農民群眾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成為贛南原蘇區鄉村維護政權的重要任務。
江西省政府按照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迅速在贛南各鄉村建立宣傳網,指出“堅持消滅親美的反動思想和恐美的錯誤心理,普遍養成美帝國主義的仇視、鄙視和蔑視的態度?!贝藭r,愛國主義教育呼之欲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鼓勵號召贛南各縣、區、鄉踴躍參軍參戰,始終堅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主旨,各鄉村干部利用廣播向農民宣傳英雄事跡、黨的方針政策等,激發農民的愛國情懷,使其積極投入參軍隊伍。就贛縣各鄉參軍報名人數超過農民總人數的90%,規模之壯大。同時,贛南鄉村顯現出一批“送子參軍的妻子和母親”,這些都突顯了贛南鄉村愛國教育宣傳力度的時效性和執行力。
第二,教育農民積極投入愛國增產捐獻運動中。在贛南各鄉村組建的宣傳隊中,宣傳員根據中共中央要求認真做好對農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并帶頭一起進行愛國生產運動。宣傳員利用口頭宣傳、文字宣傳、采茶戲、山歌、黑板報等方式宣傳愛國主義教育,他們宣講簡單易懂,能把宣傳資料揭示清楚,農民群眾不但接受得快而且能相信。如“瑞金九堡的15個鄉有13個鄉建立宣傳員、宣傳小組,宣傳員112人(男84人、女28人),凡報紙《江西日報》《贛西南日報》有重要消息,區宣傳員就召集各鄉村宣傳員統一布置,由鄉村宣傳員回去領導讀報、講解,收效很大。”在愛國捐獻中,婦女老少都參與進來,婦女的愛國意識空前高漲,積極開展捐獻活動。如茅店區田心鄉婦代主任郭華英,捐出了自己做嫁妝的兩塊銀圓;桃江區王母鄉萬淑珍,捐獻了一只金戒指。
第三,開展和平簽名、游行示威、訂立愛國公約。在1950年,贛南各鄉村就陸續開展和平簽名運動,通過簽名營造愛國氛圍,深化生產愛國的思想教育。運動中通過民校重點宣傳中韓關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舉行大小控訴會激發了農民的仇恨心理并加強抗美援朝的決心。不僅如此贛南不少鄉村還組織了游行示威,控訴美日蔣的罪行活動,并在各鄉村學校、工商團體訂立“愛國公約”,其中公約內容多半是“不買美國貨”。
圍繞抗美援朝在贛南鄉村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成功的,贛南原蘇區鄉村人民的愛國民族自尊心和建設家園的熱情更加高漲,這對各鄉農民積極投身土地革命、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3 職業技能教育的開展
就全國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紛紛成立了各類農業研究機構和技術推廣機構,并且組建了很多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隊伍。農業合作化開始后,合作社內部普遍在農民教育中設置了農業技術技能的相關課程。毛澤東建議在農業合作社內部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并將學習技術技能和掃盲工作統一起來進行。同時,在每年的冬學教育中也有農業技術技能課程。
為了改變贛南農民職業技能的匱乏,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央要求逐步開展了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在1951年召開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中提到,“要求有計劃地訓練縣、區、村三級干部,使他們在掌握農業技術的前提下領導農業生產。同時,組織技術座談會、技術研究會、技術推廣網等,使農民相互交流,傳授技術。”贛南鄉村中通過冬學“幫助少技術的婦女學習技術,使他們具備參加勞動教育生產和社會工作的條件?!痹趧趧踊ブ?,對農民開展了生產技術的學習培訓。土地改革期間,贛南鄉村內的學習熱度逐步高漲,農民學習科學技術的愿望更加迫切,通過學習在農作物的耕作、栽培,保護牲畜,改良農具及品種,如何增加肥料,預防水旱災害和病蟲害,如何興修水利的技能上都大有提升,提升了農民在農業生產效率和田間作業的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進一步的發展,逐步改變了贛南農民靠天吃飯的封建思想。
4 集體主義教育的開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拉開帷幕。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私有者,因此,動員農民走合作化道路,必須克服它們作為私有者的小生產分散經營的思想觀念,樹立社會主義集體化觀念。而為了使農民樹立這一觀念,展開了針對農民的集體化教育。首先,向農民進行新舊兩條道路的教育,使農民群眾提高對組織合作互助的思想認識,明確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其次,開展愛國主義增產競賽運動,通過這個運動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再次,召開互助組代表會議,舉辦互助組骨干培訓班,接受集體化的有關理論和知識。
在贛南原蘇區鄉村,集體化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如愛國主義增產競賽運動,贛南地區就有多個互助組和合作社參與了這項運動,通過競賽評比,充分顯示出組織起來生產比單干的優越性,使農民受到直接的教育和啟發。而且,贛南還出現了不少信用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這些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程度,也使集體、合作的觀念進一步滲透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之中。的確,贛南原蘇區鄉村的集體主義教育,使農民群眾逐漸沖破了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開始形成初步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觀念。
5 婦女問題教育的開展
1949年前夕,贛南鄉村同樣對婦女宣傳教育工作開展的極少,對社會上歧視、束縛、迫害婦女的思想批判不夠,除了對反抗政府男女平等政策法令的行為沒有大膽進行批判外,對婦女本身內心存在的封建思想也缺少批判。這極大程度的說明對婦女問題的重視性不夠以及對婦女宣傳教育工作的戰斗性不強。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重新宣布婦女的相關政策法令,江西省委響應號召在各縣、各鄉積極加強對婦女的教育,其中文化教育最為突出。由于鄉村婦女群眾文盲多且文化水平不高,起初在進行文化教育時多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宣教,如“字大、圖多、故事性強、切合實際生活”的方式,同時為了提高農村婦女的文化素質,贛南農村婦女聯合會開始了掃盲運動,借助各代表大會、座談會、學習小組、冬學、民校、速成識字班組織婦女農民積極參加,特別是識字班和夜校,勞動婦女全部在晚上和農閑時間組織一起學習認字,婦女參加學習的熱情一直不減,掃盲運動的開展使贛南鄉村婦女眼界開闊了、胸襟寬廣,使她們從室內走向室外,從柴米油鹽走向萬千世界,高漲了生產和生活的熱情,打破了“婦女不行”的錯誤觀點。
起初,婦女學習有顧慮,且自身存在封建思想和舊有習俗,怕學不會、怕自己的孩子沒人帶而影響學習。在冬學、民校中鼓勵鄉村婦女開展文化訴苦,打破婦女的封建傳統思想,激發婦女的學習情緒。教師用通俗化的形式教學,幫助不識字的婦女識字,通過學習識字水平大大提高,“在文化程度上,一般參加了冬學的男女學員能認得一百多個字,唱十五首以上的紅色歌曲,有的能認三百個字,唱三十幾首歌,并能寫信看報?!背酥?,贛南鄉村勞動婦女還利用業余時間上“速成識字班”,南康縣第七區太和鄉七村四組速成識字班學員袁鳳英學習后能讀能寫,在給李縣長寫的信中能體會到她因讀書獲得思想和文化上的翻身無比激動喜悅的心情。
親愛的李縣長,我給您一封信
您的身體健康嗎?您的工作很忙嗎?我來告訴您,共產黨和毛主席來解放我們,大家過好日子,又提高了我們的文化水平,過去女人沒有書讀,受了很多的痛苦,大小字都不認識當了多年文盲。
現在毛主席領導男女平等,又發展了速成識字法,真好的?,F在我村里辦了速成識字班,最好的很快進步了。我也參加了,老師最有決心,教我們大家要思想集中,才能學好,我們聽了就學到很多字,可以讀了4冊的書本,看報也能懂得,國家的事情也能搞懂,我現在真高興,我夢里都不曾想到現實有這好的機會來學好文化,我今后爭取更加努力,學好文化,替國家干工作,為人民服務來感謝共產黨和毛主席。
此致 敬禮
學員 袁鳳英
結合“婚姻法、家庭民主、婦女衛生、兒童福利”等特殊教育的學習,明確婦女必須參加勞動生產和政治、社會活動。對于有文化的婦女則要求進一步提高,鄉里“與出版社商定出一些適合婦女的各種通俗讀物和課本。有關婦女問題理論、婦女政策、婦女史料、國際婦女等通俗著作”。贛南原蘇區各鄉村在文娛活動中以輕松愉悅的方式解決了婦女問題教育,無形中激發了婦女的解放意識。如某劇團編排了舞臺劇,其中包含了關于結婚、美滿婚姻、選郎的內容,對婦女深受影響,鼓勵廣大鄉村婦女正視封建制度下的陋俗,做一名勇于與舊思想作斗爭的新知識鄉村婦女。
6 結論
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贛南鄉村農民文化教育模式已呈現多樣化,不但創新了農村教育的新樣態,更是打破了封建思想和傳統道德束縛,激發了贛南農民的革命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學習方法,總體提升了贛南農村文化水平。隨著贛南原蘇區鄉村教育的發展,社會風氣和傳統習俗也隨之發生改變,新中國成立后的贛南鄉村煥然一新。當前,新時代鄉村建設下更應該借鑒歷史經驗,時刻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了解鄉村農民真正所需,正如馬克思利益論中提道:“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在新時代鄉村發展中,也需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因地適宜的尋求創新文化教育模式來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口袋富起來很重要,腦袋富起來更為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贛南鄉村中逐漸形成以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與技能教育相結合的鄉村教育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新鮮活力。
參考文獻
[1]南康縣三年來文化教育工作情況[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034-1952C-021-001.
[2]南康第七區四十天的冬學工作總結[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74-1952C-029-001.
[3]南康縣唐江文化站一九五三年工作總結[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129-1953Y-008-041.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關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要普及提高提出幾點意見[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 A016-1951c-003-004.
[6]張宏卿.鄉土社會與國家建構: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原中央蘇區的土改為中心的考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7]高斐.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文化重建與新農民塑造[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11).
[8]基層干部學習班[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014-1951C-001-148.
[9]全國婦聯舉行第一次宣傳教育工作會議通過關于婦女宣傳教育工作的決議[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016-1951C-002-014.
[10]關于學習文化問題[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041-1953C-001-47.
[11]全國婦聯舉行第一次宣傳教育工作會議通過關于婦女宣傳教育工作的決議[Z].南康檔案館藏,檔號:A016-1951C-002-014.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