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專業全科培養的特色下,舞蹈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是以開發幼兒肢體能力、舞蹈感知力、增強表現力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實踐課程。本文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特色發展為出發點,以“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普及、發展和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舞蹈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求”為宗旨,以探究四川地區藏羌彝舞蹈引進學前教育舞蹈課堂內的重要性與其優勢,傳承與發展四川區域藏羌彝舞蹈。
關鍵詞:藏族;羌族;彝族;學前教育舞蹈;民族民間
引言
學前教育專業全科培養的特色下,舞蹈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是以開發幼兒肢體能力、舞蹈感知力、增強表現力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實踐課程。國家領導人指出,文藝需將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不單僅限于肢體形態的塑造,更應該是國家思政內容的融入,展示民族觀、文化觀,緊隨新時代發展。同時也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學前教育是終生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3-6歲學前兒童是建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幼兒成長在多元發展和自由傳播的環境里,在不同文化的浸染中,民族歸宿感、民族認同感、民族責任感的培養尤為重要。對幼兒的民族文化教育更加迫切,應結合幼兒成長發育的敏感期,潛移默化培養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使命感和凝聚力。從民間文化入手,最能體現民族性、地域性的教育選擇。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民族民間舞蹈,以舞化人,以舞育人、以舞動情,能夠極大的激發幼兒的肢體運動能力,與民族文化意識的建構。
一、 藏羌彝族舞蹈的保護與傳承
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計劃。四川省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集區、最大的彝族聚集區、康藏核心區,是國家藏羌彝文化走廊中唯一包含藏、羌、彝三個民族聚集區的省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四川區域)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資源富集,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民族文化形態多樣,在我國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特殊價值。其中演藝娛樂是確定重點發展之一,以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普及為宗旨,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為重點,通過對藏羌彝舞蹈、音樂、及風俗文化的傳承,感受并傳承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主要民族舞蹈有鍋莊、弦子、踢踏、熱巴、祭祀舞、達踢舞、寺廟神舞等。巴塘弦子、真大鍋莊、新龍鍋莊、木雅鍋莊、德格卓且、得榮學羌等已被9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四川省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聚集區、最大的彝族聚集區、康藏核心區。四川省對于全國的藏羌彝族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極大的地域性優勢。而高校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其舞蹈專業的學習更是對于四川地區藏羌彝族舞蹈文化,具有最大的保護與傳承,是輸入及輸出的重要途徑之一。四川各高校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目前,四川高校內,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中,極少有著四川地區藏羌彝舞蹈的課程內容。在專業舞蹈院校中,才設有藏羌彝族的舞蹈課程。在大范圍內,并未將四川地區藏羌彝舞蹈原生態的特色廣泛流傳與學習。筆者認為,學前教育是幼兒教育的基礎階段,是奠定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對于藏羌彝族舞蹈的傳承與學習,學前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比專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更迫在眉睫,且不論對幼兒的全面發展還是藏羌彝舞蹈的傳承發展,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優勢。
二、文化多樣的民族認同感
相關幼兒民族認同感的研究表明,4歲兒童開始表現出對自己民族的喜愛。在幼兒期,幼兒雖不能從認知上自我分類,但在情感方面已經出現了認同的萌芽。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應多關注幼兒民族情感的培養,傳承民族文化,陶冶其情操,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達到德藝雙馨的成長目標。我們可以借助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來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民間舞蹈與民族文學息息相關,民族民間舞蹈中深深蘊含著民族故事、民族風俗、民族情感。通過對民族舞蹈的學習了解民族歷史,民族工藝品,民族服飾等,引導幼兒感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豐富和趣味,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樣化與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讓幼兒從小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增進幼兒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三、自娛自樂的民族舞蹈啟蒙
民族民間舞蹈是集舞蹈與歌唱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其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頗為自由、活潑、生動,以表現生活內容為主,通俗易懂,動作隨意悠閑,自得其樂。學前階段的孩子感知能力還在開發,同一時間內對音樂、節奏、動作的感知對于他們有很大的難度,難以取得音樂節拍與肢體動作的一致性。而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在于, 它是技藝結合的表現形式,故事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為主要特色,易受到幼兒的喜愛,更利于幼兒舞蹈的啟蒙。故事性是引起幼兒興趣的重要因素,藏羌彝舞蹈大部分都源起于神話故事,因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加工,孕育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優秀作品,才流傳至今。對于幼兒的民族民間舞蹈啟蒙,我們應順應童心、童趣,將動作賦予故事化。并以幼兒的心理年齡為出發點,選擇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與藝術性的題材和音樂,根據不同的民族舞蹈,感受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如涼山彝族《七月火把節》《朵洛荷》,具觀賞性與故事性為一體的經典作品。幼兒可在歡快的舞蹈中,體會涼山彝族火把節日的狂歡與熱烈。藏族舞蹈以鍋莊為主,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圍圓圈起舞。動作舒展而大氣,十分符合幼兒喜愛集體活動的性格特點,與小伙伴們載歌載舞,在自娛自樂的氛圍中感受藏族舞蹈的特色。還能巧用道具,羌族舞蹈以肩鈴舞為主要特色,該舞是肩膀上系一長繩,長繩的另一頭綁住一個鈴鐺,通過肩膀的繞動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將羌族肩鈴舞與幼兒舞蹈融合,可簡化其道具的使用,無需長繩,將鈴鐺綁于肩頭即可,同樣可以通過肩膀的繞動來帶動鈴鐺的響動。巧用道具,動作簡單,以玩弄道具的形式訓練幼兒肢體協調性。
四、結論
本文淺談了藏羌彝族舞蹈進入學前教育舞蹈課程的價值,將藝術課程與國家觀、民族觀緊緊聯系,旨在優化學前教育舞蹈課堂內容,并傳承與發展四川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還未對具體引進課堂的舉措進行探究,筆者將繼續探索與研究,致力于把學前教育舞蹈課程發展為多樣化、特色化、理實一體化的藝術課程。
參考文獻
[1] 李金慧.淺談少兒民族舞蹈教學[J].民族藝術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2] 李佳.學前教育舞蹈教學存在問題及模式構建研究[J]考試周刊,2017,(69):181.
作者簡介:彭沛林,女,漢族,湖南,碩士研究生? ?職稱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