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0年12月全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青年課題“儒家優秀文化在基層黨校干部政德培訓中心的應用研究”(20QN11)。
作者簡介:吳佩(1991-),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宋明理學、優秀傳統文化。
摘 要:在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黨中央作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決策。基層黨校作為地方培訓黨的領導干部的主渠道和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應切實找準聚焦點、結合點和切入點,將地方黨史融入當地基層黨校黨史教育中來。本文以江西省宜春市M縣委黨校為例,根據M縣黨史特點,堅持問題導向,探析一條從課程研發、教材編寫、模式創新、師資培訓四個方向同時發力的基層校黨史教育路徑,為全面提升黨史教育培訓實效貢獻黨校力量。
關鍵詞:地方黨史;基層黨校;黨史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61
1 地方黨史融入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中的價值意蘊
M縣作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根據地,留存了大量的紅色資源,據文物部門統計M縣現有各類紅色遺址38處,其中包括大革命時期遺址2處、土地革命時期遺址27處、抗戰時期遺址8處、解放戰爭時期遺址1處,部分遺址已被列為省級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些遺址當中,修銅宜奉邊暴動委員會舊址、修銅宜奉第三次黨代表大會舊址、肖克將軍大革命時期駐地、石溪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駐地遺址、干洲烈士陵園等,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發現,將這些現有的地方特色黨史資料納入當地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的實際教學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價值:
第一, 有利于豐富黨史教育的培訓方式,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培訓效果。將本地區的黨史資源納入黨校黨史教育培訓中來,能夠幫助培訓學員掌握地方黨史文化,提升其知識素養,激發對黨史學習的熱情。同時將當地的革命遺址、紀念館作為現場教學基地,創造性地把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體驗性學習,從而進一步激活了地方黨史資源及豐富了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基層黨校的黨史教學效率。
第二, 有利于教育引導培訓學員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開發和利用好M縣地方黨史資源并融入基層黨校的黨史教育培訓中來,有利于地方干部發揚革命奮斗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干事創業的斗志。此外,基層黨員干部通過學習身邊的黨史故事,了解黨的發展歷程,從而激發其內心對黨史的領悟和深刻理解,從而促使其為黨和人民奮斗的使命感和自覺性。
第三,有利于基層干部更好理解和貫徹新時代的理論方針和策略,科學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地方黨史中有許多落實中央政策和方針的具體事例,基層干部在接受這些黨史教育時,一方面能夠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和經驗教訓以及當前的國家方針政策,另一方面也能夠與時俱進,汲取黨史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而指導現實工作。
2 地方黨史融入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中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M縣委黨校的調研分析,總結地方黨史融入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與不足。調研是通過給參訓學員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黨校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以不記名的形式發放給近五年來在M縣委黨校參訓的不同職級不同崗位的干部學員,問卷發放1000份,回收869份,有效問卷761份,現狀具體表現如下幾方面。
2.1 黨史課程受學制時間的限制,課程安排不夠合理
根據調查了解到,基層黨校的主體班培訓時長和周期較短,一般在一周時間內完成一期培訓,長達一個月的培訓班次非常少。此外隨著黨的工作重點的調整,干部培訓的內容除了傳統的馬列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以外,還增設了大量的時政內容和專業技能知識培訓。在這樣的背景下,必然要壓縮相應的黨史教育課時,以致黨史教育的持續性和實效性受到相應影響。
此外,從M縣委黨校參訓學員對地方黨史的培訓需要來看,學員對黨史學習的內容比較關注,但僅有37.36%的學員表示學習過M縣地方黨史的相關課程,并且有高達89.94%的學員表示在干部黨史教育培訓中非常有必要加入“地方黨史”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地方黨史相關課程在基層黨校不僅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口,而且是一門期待值和關注值都非常高的課程,這也間接反映了基層黨校在課程開發和培訓設計等方面出現了偏差,造成了“教”“學”矛盾。
2.2 黨史教育培訓方式創新性不夠,形式偏向傳統教學
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發現M縣委黨校的黨史教育培訓方式并不夠豐富多樣,筆者在實地考察中也了解到M縣委黨校的培訓場地大多以自身校區為主,培訓的授課模式較為傳統,主要是以單方面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做筆記和分組討論是這種授課模式中較為常見的流程,老師與學員雙向交流較少,成人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夠充分,這也是導致該黨校參訓學員學習培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3 黨史師資力量薄弱,缺乏科學的培養體系
M縣黨史教育培訓工作的主渠道主要依托M縣委黨校進行,而M縣委黨校目前編制17人,從調查數據發現,M縣委黨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一方面表現在高級職稱和高學歷的師資較少,另一方面表現在現有的黨史專職教師匱乏。由于基層黨校規模小,人員少,但業務卻非常繁雜,并且黨校教師有相當一部分人員知識儲備不足,無法擔任干部培訓工作,而能講課的教師又都是身兼數職,教師集教學、科研、組織、人事、財物、后勤、工會等日常工作于一身,沒有太多精力集中于教學業務中,且大部分在編在崗教師所學專業比較龐雜,很少有專業對口的黨史專職教師,因此造成了基層黨校黨史師資匱乏的現狀,進而直接對地方黨史研究的深入發展產生了影響。
2.4 黨史教育缺乏地方特色性,尤其是和地方黨史結合不夠緊密
基層黨史教育的亮點和特色在于能夠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其地域特色。M縣是江西紅土地的一部分,紅色資源極其豐富,但由于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投入與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宣傳理念的滯后,資金、技術和人才不到位,使得這些近在身邊的黨史史料的挖掘和整合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3 地方黨史融入基層黨校黨史教育的路徑探析
3.1 要完善黨課的課程結構,突出地方黨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向全黨發出號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基于此,基層黨校應當在參訓學員培養方案中體現黨史課程的重要地位,比如可以將地方黨史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課程,并在各個專題教學中,積極融合地方黨史資料,譬如在經濟學、哲學課程中論述黨在當地經濟發展、哲學理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等。此外,要結合地方黨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相關內容的地方黨史專題課,著力打造地方黨史學習教育系列精品課程;同時采用基層黨校“制單”、各部門“點單”的方式,為全縣各級各部門黨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宣講輔導服務。
3.2 挖掘整合地方黨史資源,編寫“好教材”進課堂
M縣作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根據地,留存的紅色資源極其豐富,比如在這塊紅土地上,留下了毛澤東、朱德、肖克等眾多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的歷史足跡。據文物部門統計奉新現有各類紅色遺址38處,其中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之多。為此,黨校可以聯合史志辦、宣傳部等部門把這些黨史資料進行征集、采編,組織撰寫回憶錄,并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收藏和出版工作,以此作為黨校黨史教育的教材。比如可以組織編撰奉新地方黨史正本《中國共產黨奉新歷史》,并將該書印制成冊作為M縣委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黨史學習教材。
3.3 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開展地方黨史教學
第一,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員開展紅色文化的田野調查并撰寫調研報告。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讓學員全程參與,全面了解掌握M縣內的革命遺址、烈士故居的保護開發情況,比如可以通過讓學員查閱文獻史料,以編年的形式理出M地區的黨史事件、相關黨史人物活動軌跡。尤其是在長達一個月的長期培訓班上可帶領學員進行實地調研,搜集一手黨史資料,再通過加工整理,轉化為有理有據的調研報告。
第二,M縣黨史資源不僅要對接黨校課堂教學,更應該走進校園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黨史宣傳教育。例如在一些長達一個月的主體培訓班上舉辦“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歷史話劇大賽、《長征組歌》紅歌比賽、紅色歷史演講比賽等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員觀看與M縣相關的紅色電影、烈士專題紀錄片等,也可以聯合黨史辦、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一系列紅色專題紀錄片作為當地縣委黨校的干部培訓教學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加深大家對紀錄片的認識,可以讓學員談觀影體會,寫觀影心得,真正做到將M縣紅色文化知識內化于心。
第三,利用黨史教育基地,增強基層黨校黨史教育的地方特色性。如M縣農牧漁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M縣委和農牧漁場黨委、政府聯合承建的地方黨史教育基地。利用農牧漁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黨員干部能夠走出課堂,觀看由黨史改編的視頻、圖片,從而開展體驗式學習。
3.4 強化師資建設,鍛造地方黨史培訓專業隊伍
一方面,基層黨校可以結合黨史教育培訓實際,在全縣范圍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含退職退休人員),選聘一批對地方黨史具有一定研究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優秀教師、先進模范人物以及社會黨史愛好者等,組成基層黨校的地方黨史教育兼職師資隊伍。同時,為加強選聘人員的業務能力,應對選聘人員分類分批組織聽課評審活動,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評審,并通過多形式考核確立名單納入當地基層黨校“地方黨史教育師資庫”,并對師資庫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調整充實。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地方黨史師資培養成長鏈條,夯實黨史師資業務基本功。基層黨校應經常性組織黨史教師開展業務能力專題培訓,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夯實培訓效果。同時開展地方黨史人人講等業務學習活動,采取自主學、逐人講、共同議的方式,加深教師對地方黨史的理解,豐富傳黨史知識儲備。并啟動組織地方黨史教員圍繞紅色家書、初心故事等主題進行集中備課,形成小專題課,并通過公益講座的形式深入機關、校園、村居、企業等地進行優秀黨課下基層宣講,以此來錘煉黨史師資隊伍。
4 結語
地方黨史,作為基層黨校寶貴的黨史教育學習資源,應當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由于新時代黨史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關于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工作出現的問題較難具體把握,相應路徑的探尋比較片面,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探索地方黨史融入基層黨校黨史教育培訓的路徑研究過程中,本人也深入了解了基層黨政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的狀態,認為有必要加強基層黨校對干部黨史教育的培訓工作,從而為基層干部的改革創新以及黨史教育的完善帶來一些引導和啟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共黨史研究,2010,(08):5.
[2]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J].黨史縱橫,2010,(8).
[3]梅榮政.新時代如何加強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J].黨建,2018,(04).
[4]李琳.黨的政治建設的豐富內涵和基本途徑[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9,(01).
[5]齊衛平.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專題研究[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