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方君
摘 要:中國原生態民俗傳統文化旅游是我國旅游服務業的一種重要分支,也是指一個集當地民族風情、人文特點、文娛資源為一身的綜合旅游文化,開發潛力巨大。近年來,中國各地的民俗觀光旅游發展得很快,如雨后春筍般,已形成了旅游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對原生態人文風情加以研究與總結,并把少數民族地域的特殊文化景觀,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研究出較為獨特與完善的社會主義文明游覽途徑,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進步,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保護,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侗族大歌;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業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千百年來的發揚與延續,始終保持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與風貌,自新世紀以來至今,侗族大歌不僅在我國區域內開展過數次的成功巡回演出,并在二零零九年被選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是代表中國最重要的少數民族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國現代化的旅游發展過程中,侗族大歌也一直成為中國黔東南三江地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項目,并通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唱演出形式,給來往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本章將針對侗族大歌已被發展為重要旅游商品資源的特點加以分析,并給出了具體的發展意見,期待能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一定幫助。
一、原生態與旅游業的關聯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旅游開發的指導思路,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和鮮明性是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提高核心競爭性的關鍵載體,更是關鍵基礎。其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娛、購”等六大環節都可與現代民俗形成直接聯系,也可以說現代民俗貫穿于中國文化旅游的全過程。原生態民俗資源是旅游發展的最關鍵誘發因素,唯有以民俗資源為內核,方可引導旅游者積極前往,也唯有以民俗資源為導向,方可滿足旅游者對“新、樂、知、異”等各領域方面所追求的心理需要。正鑒于此,民俗資源為旅游發展之魂。
原生態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的完美結合絕非偶然,民俗傳統,即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留下來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情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人們遠離城市的喧囂,涉足他鄉,其目的正是為了見識民間千姿百態,體味一種純樸而原生態的生活文化。然而所謂原生態的生活文化不是純粹的荒涼原始,更不是人為的刻意做舊,而是一種始于民間、原汁原味、沒有特殊雕飾的藝術形態。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利用的,才是可以帶動旅游業發展、具有實際意義的原生態。
地處中國云桂青藏高原東南邊境的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風光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尤其是民俗文化特色資源。黔東南是全國苗、侗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區,黔東南苗、侗族戶籍人口占全州戶籍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0%。因為歷史和地理的因素,黔東南長期保持較為閉塞的狀況,其傳統民俗文化保存較好。黔東南地區民俗習慣比較濃厚迷人,因此有著“百節之鄉”、“歌舞之州”的美稱,著名的侗族大歌蜚聲海內外。侗族大歌聲音洪亮、氣勢恢宏、旋律莊嚴、音域寬廣,表現了侗族人民堅韌、豪邁的民族個性。因此侗族大歌也始終作為當地旅游業的重點項目進行開發利用,是三江侗族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侗族大歌在旅游業中的發展方向
(一)發展現狀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方民族重要的文化藝術符號,是地方民族群眾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內容,是一門無伴奏指揮、多聲部演唱的民族聲樂技藝。由于這種多聲部合奏的演唱形式,在全世界音樂傳統的區域內,也是十分稀有的藝術形式,所以侗族大歌,有著很大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歷史史學學術價值。和世界上其余的民族部落地區不同樣的是,在中國現代市場經濟與傳統民俗文化傳播的沖擊下,地方的民族經濟結構存在著衰落,傳統文化藝術也存在著流失的危機,侗族大歌又重新引起了當地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注,也使得地方許多青年重新開始練習侗族大歌,他們把這些民歌和現代的歌曲表現形式相結合,在現代旅游業的保護與宣傳下,再次迸發生命和活力。
(二)宣傳途徑
侗族大歌歷經數以千百年的發展,已自成一派,尤其是采用中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民俗文化的多聲部演唱形式,在中國甚至是世界上都獨樹一幟,其文化價值不言而喻。近些年,通過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侗族大歌演出更加規范和專業化,尤其是列入世界非文化遺產,使侗族大歌的宣傳更加自信和提升。因此,對侗族地區的文化旅游發展來說,這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資源。
在當前經濟體系還較為簡單的文化旅游發展項目中,以侗族大歌作為舞臺演出往往作為當地旅游最重要的一項保留項目和重點項目,面向全國各地旅客開展演出與民俗文化傳播;同時當地也更注重利用多媒體傳播譬如電影、電視、網絡平臺、抖音直播等等進行對外宣傳和推廣。
(三)發展建議
1、民俗文化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迸發出新的民俗文化符號與旅游習慣,拔高民俗文化的儀式感。如傣族的“潑水節”,壯族“三月三”,彝族火把節。節慶活動往往是在固定的日期,又或少數民族重大的活動期間,這也是集中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特征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不少旅游者也會特別選擇在這個時期旅游,來感受地方的民俗文化。
2、大力發展文化體驗旅游,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轉型,并不是單純停留在給旅游者介紹的文化層次,而是要使旅游者深入到當地的民俗文化當中,即讓本地人擔任文化導游,通過培訓介紹當地的人文特點和歷史發展,以便于給旅游者留有比較深的印象,也便于旅游文化名片的對外宣傳。
3、培育以“侗族大歌”為中心的民俗文化產業鏈,要想進一步增加當地的文化旅游效益,就需要進一步延伸、拓寬文化產業鏈,從傳統民俗文化講解到民俗文化表演展示,再到對侗族獨有的特色居住房屋參觀、生活體驗,再拓展至相關民俗工藝品的培訓、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原生態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需要傳承,旅游景點的發展更需要有其內在的靈魂作為支撐,因此文化元素與旅游業的結合才能使兩者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希望在新形勢下,侗族大歌依然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原生態文化優勢,通過文化提升,為地方創造新的價值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常國山.黔東南民俗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途徑[J],當代經濟,2016(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