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動教育公平,有效深入地推進“雙減”政策,學校除了全方位針對性地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壓力外,更應優化拓展校內課程,從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出發,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英語課堂教學;基于尊重學生個性前提下,挖掘學生潛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通過提質增效的英語課堂教學,達成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雙減;提質增效;學科融合;英語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張紅,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
一、前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是以豐富課程建設,強化課堂教學為前提,以提質增效為突破口,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全人教育的完善,推動學生們身心健康成長。
二、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下教育部門應結合核心素養的融入,深入領悟政策內涵,有針對性地落實國家的“雙減”政策,從教學實踐出發,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英語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提質增效,使得英語課堂教學煥發新的活力,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使用動機激勵原則激發學生學習的多層次動機,幫助學生們獲得多方面技能的發展,充分享有學習的獲得感,身心的愉悅感,從而實現全人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回溯中外教育家,都曾從全面育人的核心出發,提出過許多教育理論,進行過許多教育實踐,強調回歸教育本質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20世紀初針對教育提出“做中學”教育思想。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主角,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要策劃者,因此要重視學生與教師的合作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立足課本內容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的潛力,同時教師必須參加到學生的學習中,給予指導和啟發。從杜威的教育理論中,歸納提煉出所謂“做中學”,就是“從活動中學”“從實踐中學”,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統一結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過渡到課程標準中也就是契合了其中提及的“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等教育理念。杜威還強調“教育即生長”。教育要尊重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使之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知識通過照本宣科的刻板方式,像灌輸進容器一樣灌輸給學生。“雙減”政策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號:我國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急需創新改變,為了培養創新自主型多元化人才,教育應側重于激發學生多種社會實踐能力……“雙減”政策深層次推進了課堂教學回歸教育本心,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全面分析并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三、豐富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
我國傳統的過度片面化教育方式,導致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雙減”政策就是針對此現象采取的有效減負措施。使得減負后學生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拓寬視野、豐富知識、豐富創新思維和能力,有利于學生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從而不僅可以全面了解身邊社會,了解快速變化的世界,還能更好地改造社會,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因此,為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學校除了要全方位、針對性地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壓力外,更應優化拓展校內課程,從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出發,讓教育回歸學校課堂,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潛能,在提質增效與開拓創新中有力顯教育本質。
四、拓展英語教學思路
英語學科在當前小學各學段所占的教學課時比例非常有限。而且,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強調學生本位為中心,為教學主體,教師幫助學生發揮主體性,激活內在動機,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這就要求教師能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將關注力放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教師使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興趣,構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的同時,把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放在首位,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通過自我體驗、真實實踐、積極參與、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探究式地發現英語內在的語言規律及文化理念,循序漸進地掌握語言知識與技能,熟練運用英語并在生活中大膽地用英語交流。英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特別是教學輸出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制作卡片、繪制海報、制作圖書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英文語言。在“雙減”政策頒布的背景下,學校教育應立足英語教學現狀,全方位大膽地對課堂進行教學創新,拓展教學的設計思路,從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作為突破口有效地切入英語課堂教學,擴充原有的、固定的教材內容,配合英語交際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從根本上實現英語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達成,從而為減輕中小學生課后作業負擔,起到根本的實質性作用。 2014年教育部提出當代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指導思想。2017年版《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有了進一步明確具體的說明,認為其包涵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四個維度,體現了當前人才培養的學科目標需求。負責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應以此理念作為參考與目標導向,從小學起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文件中更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深度融合”的理念,說明多學科融合教學、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成為當代基礎教育的教學創新點和發展的新趨勢。如今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發布的“雙減”政策意見稿,再一次催生英語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突破性教學模式變革。基于《英語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語言學習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為原則,要求教師注重語境創設,讓學生用英語做事情。英語教學可以將傳統多學科單一課堂教學,以充分考量評估學情為前提,經過精心設計,整合融入英語課堂,形成學科融合的英語教學模式。
發揮英語工具性作用的學科融合英語課堂教學,同樣應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多維度地構建英語課程的多元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激活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創造力及綜合技能素質的提升,從而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適應未來快速變革的社會打下基礎。
五、提升教學效率
基于“雙減”政策背景,教育部門應該提質增效,提高教學效率,跨學科融合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應把遵循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趣味性,實施的實效性,面向未來的發展性作為教學四原則。教材不應是“唯一”,應在教學過程中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英語學習看作多學科融合的統一體,進行學科交叉融合,深入分析挖掘英語教材內容,拓展可與其他學科融合多元因素,拓寬教學層面,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通過開展各種課堂活動、豐富教學資源,打破英語與其他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語境中進行交際,引導學生在語言、思維、國際理解、跨文化交際等多方面協同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如: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數學、美術、音樂、體育等其他學科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又使得其與各學科有著天然的多元邊界,融入數學,音樂,美術,德育(思政),信息技術等其他學科內容,創設更加豐富的真實語境,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英語課堂教學中,各學科間融合滲透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同時也對其他學科知識起到了復習和鞏固的作用,提高學生綜合探究能力和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在各學科層面共同發展、相互提高的目的,實現教學的最大優化。跨學科融合式英語教學,使得學生雙向獲益,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審美情趣,鍛煉創造思維,培養高尚的情操,拓展思維空間。通過學科融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精神等綜合素養,得到個性化的全面發展。
同時,作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通用語言,英語在人文性方面也起著增進國際理解,開闊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將英語的跨文化性與實踐性有機融合。通過構建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會話”“交流”“合作”等有效模式,塑造英語學科素養中提出的四維度之一的學生的文化品格。社會和諧,即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其前提和基礎是認同,即認同他人的文化,在認同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才能相互尊重,避免沖突,形成和諧社會。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為學生們更清楚了解、認同和尊重他國文化,為未來避免國際沖突,逐步形成一種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觀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這即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的文化基礎,綜合表現為國際理解與人文底蘊。追求高分數為標準的應試教育,是功利性教育,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偽教育;素質教育,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必備能力與品格為核心,科學施教,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順其自然地獲得多方面技能,為今后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雙減”政策真正要達成任務目標,即學生們在享有真正快樂教育的同時,水到渠成,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由此,除了“減”還必須有所“增”,從學科融合,提質增效的英語課堂教學,到構建科學豐富、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都是基于尊重學生個性,以挖掘學生潛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目的。學校積極開展豐富的選修課程,如結合地域特色、文化積淀,開設個性化、差異化的課程,學科、藝術、運動和體育類素養課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結合校內外資源構建素養課堂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們帶著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掌握的技能、走出課堂,走進校園,接觸社會,結合實踐體驗社會,感悟社會。在真實的社會大環境現實中,創設深度學習的情境,提升思維素養,有效地激活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六、結語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雙減”政策提示系統地做好校內外減負工作的同時,增減并重,內外兼修,減負增效,確保學校育人質量的全面提升,必須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方面落實到位。當前教育應以“雙減”政策的推出為契機,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協作,深入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堅持立德樹人,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全面構建育人新格局,使得學生在快樂教育中,會求知,求真知;會做事,善共事;勇擔當,能擔當。推動每個學生個體都能意識到自我成長、自我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夠煥發出應有的幸福感,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夠發現自我價值,做最好的自己。面向未來,教師肩負著偉大歷史使命,應主動擁抱改革,勇于實施教育創新,為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諶安榮.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內涵及教學論意義[J].云夢學刊,2004(6):91-93.
[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趙軍,陸啟威.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學科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6(3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