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亮
當前我國曲藝高等教育大致分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類,二者在學科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上都有一定差異。曲藝專業教育主要分布于藝術類職業院校,例如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天津藝術職業學院、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蘇州評彈學校,都已設立了曲藝表演專業,分別開設相聲、小品、評書、鼓曲、蘇州評話、蘇州彈詞等專業教育。此外,中央戲劇學院、遼寧科技大學等高校也相繼開展了高等教育層次的曲藝人才培養工作。作為曲藝高等專業教育的先行者,這些高校都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曲藝學科教學體系,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復合型曲藝人才,包括曲藝表演、創作、評論和管理人才。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其實質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目的是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技與人文基本素質。所謂曲藝通識教育,顧名思義,是把傳統曲藝融入通識教育,以傳統曲藝為載體,開展人文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目前我國高校曲藝通識教育并不成熟,大部分地方高校是在“非遺”進課堂和特色教育的背景下,將地方代表性曲種引入課堂,開設曲藝選修課或公共藝術選修課,通過教學改革和研究,既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自信,又突出辦學特色,很好地服務于地方社會文化事業。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在推動曲藝學科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在曲藝學科體系構建中的地位。
首先,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蘊含了依托獨特的地域資源優勢進行曲藝學科建設的構想,將有助于積累資源和經驗,加快曲藝學科建設的步伐。
正如宋輝先生所說:“曲藝學科專業設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難以一蹴而就,而部分高校也不具備開設曲藝專業學科的條件。因此高校可以開設曲藝通識課、選修課,一方面使大學生從學科專業的視角認知曲藝,領悟其文化形態,明了其學術文化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以此為基礎積累專業資源,調整課程設置,總結教學經驗,為開設學科專業做好準備。”①中國傳統曲藝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在經歷了共同的起源和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后,明清時期伴隨著曲藝的繁榮,在方言語音和民間音樂曲調的基礎上,逐漸分化形成數量眾多的地方曲種,流傳至今仍有500多種,如東北大鼓、河北大鼓、山東快書和琴書、西寧賢孝、陜北說書、襄垣鼓書、河南墜子、蘇州彈詞、溫州鼓詞等。這些說唱類曲種都與地域風俗、信仰和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蘊含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對于曲藝高等專業教育來說,要想把這么多的地方曲種全部納入課程范圍,既不切合實際,也難以實現。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途徑,就是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
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有不少地方高校都開設了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曲藝有關的選修課,極大地推動了曲藝學科建設。例如山東菏澤學院2004年把山東琴書引進大學課堂,成為音樂專業特色課程,依托獨特的地域資源優勢和地方師資優勢進行曲藝學科建設,面向全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同時積極組織校園曲藝社團和傳習所,鼓勵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參加社團學習和課程實踐活動。延安大學2007年把陜北說書引入大學課堂,開設特色教育公共選修課,先后被批準為陜西省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截至目前,已有60個教學班,超過3000名大學生選修陜北說書課,系統學習陜北說書的源流、表演形態和地域文化特征。音樂專業個別學生還參加陜西省陜北說書大賽,獲得“十佳藝人”稱號。
盡管地方高校開設曲藝選修課有助于發掘地域文化資源,突出辦學特色的現實考量,但它有效地克服了方言的障礙,以地方曲藝本生態展示藝術感染力為載體,從情感上拉近當代大學生與曲藝的距離,培養學生對于曲藝的認同感,進而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這與曲藝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確實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不僅豐富了曲藝學科建設的內容,通過地方曲藝的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也能夠為曲藝學科建設提供大量資源,深化曲藝史論研究,促進曲藝學科話語體系建構。
曲藝史論是曲藝學科建設的基礎和核心,也是曲藝學科的主干框架,戴宏森、康爾等都發出了加強曲藝史論研究的呼吁。其中,康爾先生認為曲藝表演論、曲藝創作論、曲藝原理論、曲藝批評論和曲藝發展史“四論一史”是曲藝學科建設的核心板塊。②曲藝史論研究也得到了中國曲藝家協會和高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已經出版的成果有《中國曲藝史》《中國曲藝通史》《中國曲藝藝術論》《中國曲藝概論》《清代曲藝史》等。尤其是中國曲藝家協會與遼寧科技大學聯合推出的“首批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12本),填補了高等教育曲藝教材的空白,標志著曲藝學學科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曲藝史論建設離不開地方曲種,應以地方曲種為材料來源和基礎。20世紀90年代完成的《中國曲藝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為曲藝史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材料的豐富性、完整性方面仍留有很大的發掘空間。地方高校在將地方曲種融入教學,開設選修課的過程中,都對地方曲藝進行了深入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搜集了豐富的田野材料,編寫曲目作品集和講義,有的還申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出版學術研究著作。總體上看,這些研究成果都借助豐富的田野調查材料和方志文獻,對地方曲種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地方曲種的師承和門派譜系、代表性人物和曲目、表演藝術風格和特點做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部分高校的研究者還借鑒口頭詩學、表演理論等當代民俗學理論方法,生動揭示曲藝表演的口頭程式特征。這些新材料和理論方法,既豐富曲藝學科建設的內容,為曲藝學科建設提供資源,又拓展了曲藝史論研究視野,極大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話語體系是學科理論體系、學術思想、專業知識的外在表達形式,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中國曲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進程中,積淀形成了深厚的藝術傳統理論和說唱技巧,以及與曲藝藝術審美追求相適應的程式性與民間性藝術特征,從而建構起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曲藝話語體系,它們同樣散落在地方曲藝之中。在地方高校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若加以全面而系統地梳理和吸收利用,必定有助于曲藝學科話語體系的建構。
最后,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是一種具有探索性的課程教學,是通識教育、特色教育期盼加快曲藝學科建設的結果。在長久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曲藝在當前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的缺位,曲藝選修課不得不面臨學科定位不明確、學科歸屬模糊的處境,呈現出一種滯后和混亂狀態。有的地方高校為了突出特色教育,簡單地將曲藝選修課列入“特色選修課程”模塊;有的把曲藝列入全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或者在藝術概論課中增加曲藝的相關內容;有的甚至為了強調曲藝選修課的重要性,而將其提升到學生思想政治課的程度。強調曲藝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和“非遺”身份,將其作為優秀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載體,本身包含著突出曲藝的文化價值,引起決策層的重視,改變曲藝學科現狀的意圖。但這一做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同程度地疏離了曲藝選修課的本質屬性,造成曲藝選修課與文化概論、藝術概論和政治思想課的某種重復,淡化了其學科的獨特意義,從長遠看并不利于曲藝學科體系的建構。
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曲藝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曲藝學科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學科是一個知識體系,而課程是知識體系的教育。一門課程的學科歸屬,應首先看其教學內容,并由其教學內容所決定。展望不久的未來,曲藝選修課必將正式歸屬于曲藝學科,有理由相信,將來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認識曲藝、喜愛曲藝。
注釋:
① 宋輝:《高校曲藝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研究》,《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第86頁。
②康爾:《“四論一史”曲藝學建設的核心板塊》,《曲藝》,2019年第6期,第21—23頁。
(作者:延安大學文學院教授)(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