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自強 薛悠璐
話說1952年,針對我國“南澇北旱”的嚴重狀況,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1961年,周恩來總理親臨上海主持召開水利工作會議,并在南水北調工程的文件上作了批示,到會同志對這項福澤后世的偉大工程,無不歡欣鼓舞,拍手稱快。不久,水利部就接到了落實南水北調工程的審批通知,就這樣,水利樞紐工程在揚州萬福閘旁邊的濱江抽水站正式開工打響。
主抓這項工程的是新任揚州專區副專員殷炳山同志。殷炳山是江蘇興化市下圩鄉人,1942年參加革命,他從一名普通游擊戰士,成長為一名黨的縣區級領導,十分熟悉蘇北水系工作。工農干部出生的殷炳山作風嚴謹,工作果敢。你看他身高1米83,國字臉上皺紋印有三,這三條皺紋好像是蘇北里下河的一江三河,中間一條好似長江,上下兩條好似淮河、新通揚運河,毫不夸張地說,整張臉就是一幅里下河的水文圖。
殷炳山接到調令就急匆匆走馬上任來到了濱江抽水站的施工現場。第二天,一陣電話鈴聲急促響起,殷炳山拿起電話“喂,我是殷炳山”。
“殷書記,不好啦!”打電話的是水利工程師小章,小章平日里說話辦事非常有條理,但一遇到急事立馬就結巴。
“沒事的,有話慢慢地講嘛。”殷書記說道。
小章調整了下自己的情緒,繼續說道:“殷書記,開挖閘門的塘后土壤出現了嚴重塌方!”
“???千真萬確?”
“啊,千啊,千真萬確?!毙≌略秸f越急,越急越說不出話來。
這個壞消息對殷炳山來說如雷轟頂?!昂茫疫@就來。”殷炳山掛掉電話直奔塌方現場,他站在下沉的地基上,看著裂縫里歪插的攪拌機大聲喊道:“立刻停工!”
“哼,停工,到底不是科班出身,工農干部不懂科學。”“草臺班子,瞎指揮!”各種埋怨聲、指責聲猶如攪拌機“轟轟隆隆”朝著殷炳山劈頭蓋臉而來。
殷炳山眉心緊鎖,宛如一棵老松樹支撐著冬天厚重的冰雪,他蹲下身子,抓了一把土,又站起來對大家說:“沒事的,大家不要慌啊,暫時停下來,水利工程技術員們,你們辛苦一下,把這土壤研究一下,看看為什么會塌方?”
土壤的分析數據顯示,閘門的后塘土壤呈砂質,砂質土是巖石經風化和自然成土而形成的富含沙粒的土壤,一般漠境土地帶和河流下游比較多,在一定的動水壓力作用下,坑底下的土就會形成流動狀態,從而發生塌方。殷炳山聽后不敢怠慢,立即向專區匯報,專區領導了解情況后,立即決定停工。
僅僅是停工嗎?殷炳山冷靜分析后,向地委提出了個人的建議:“是否可以將濱江站舉址搬遷?”
“搬遷?”
“嗯,搬遷沒事的,不就換個地方嘛?!?/p>
“老殷啊,你說得輕巧啊,這是周總理親自批示的,豈是你一個副專員說搬遷就搬遷的?再說搬到哪兒?地址選哪一塊?科學依據是什么?”
“沒事啊,選址先選土硬的地方,在我們蘇北選粘土的地方還是有的,至于科學依據嘛,沒事啊,給我兩個月?!?/p>
“這是你承諾的,軍中無戲言!”
“保證完成任務!”殷炳山就像當年接受戰斗任務一樣,向地委書記敬禮一個軍禮,轉身走了。
“等等,你的膝蓋?估計也像你的口頭禪……”
“沒事!”殷炳山笑著快步走出專區大院。
“沒事”是殷炳山的口頭禪。解放初期,對待百姓疾苦,他一句“沒事”便想方設法排憂解難;對待艱巨任務,他一句“沒事”便迎著困難去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對待眼前的新選址,他還是一句“沒事”,安慰領導,安慰同事。他帶著自己一手組建的水利團隊和他自己略帶水腫的膝蓋,走出了萬福閘濱江站址,一路向東北方向尋找合適的搬遷地址。
早春石頭都能凍裂,殷炳山和他的團隊迎寒風、砸冰層、蹚冰河、挖冰土,手腳都是凍瘡,血用舌頭舔,疼不吭一聲,走過了一道道河灣,睡過了一條條河畔。
時間一晃一個月過去了,這一天傍晚,零下3度的芒稻河結了薄薄的冰層。水利隊員借來養魚人穿的橡膠防水衣,正準備踩著薄冰下水取土壤的樣本。
“站??!你們不能下水!”殷炳山粗聲呵斥道。
“那誰,誰能下……?”小章不假思索地反問。
“這活我干!你們是國家的‘寶貝疙瘩’,扒土挖泥的粗活兒我干,帳篷已經搭好,你們負責拿樣本、做化驗、分析數據,沒事啊,快去??!時不我待??!”
“可是您的膝蓋已經腫得……”小章搶著說道。
“沒事啊,膝蓋水腫,腿沒斷,來幫我穿?!彼钚≌聨退┥戏浪拢蟊揭徊揭徊桨涯_伸進零下3度的芒稻河里,拿著鐵鍬挖土取樣本。
“殷書記,挖到河泥了沒?”水利員們沒有走開,而是不放心自己的書記,他們在岸上小心翼翼地問著。
“沒事,硬,土壤很硬?!币髸洿謿庹f道,他舉起鐵鍬往深水處挖,不想腳下一滑,整個人身子一歪栽入水中。兩個小伙子看到一驚,趕緊滑到河里連拉帶拖地把他救了上來,小章背著水淋淋的殷炳山,賽跑一樣沖進有爐火的帳篷。只見殷炳山手上抓了把泥,同志們急忙接過了這把泥土。
“去,去,化化……”殷炳山感覺舌頭都快凍硬了,話都說不利落。
工程師小章趕緊拿過泥土奔了出去,其他同志慌手慌腳地幫殷書記脫去灌滿冰水的防水衣,為他換上了新的內衣和棉衣。有個同志,干脆抱起自己的棉被裹住了殷炳山,女同志在旁邊也急忙給殷書記喂熱水、喂姜茶。
“謝謝,謝謝同志們。”臉色發紫的殷炳山漸漸回暖,深深感激這些同生死共患難的水利戰友們。
忽然,小章在隔壁帳篷里高喊“殷專員是粘土!殷專員是粘土啊!”殷炳山一聽高興地“噗通”一聲趴在地上,開心地說“我是粘土,我是粘土??!”在場的水利科技人員聽到消息后更是激動地互相擁抱在一起。
就這樣,殷炳山在芒稻河里“跌了跟頭還抓了把泥”的故事傳開了。
找到粘性土壤的地方位于芒稻河上游處,這里距離萬福閘旁的濱江閘不多不少7公里。緊接著就是挑燈夜戰,殷炳山指著地圖告訴大家:“同志們,看啊,與長江并流的芒稻河就是最理想的新站址!”水利員小章激動地說:“為……為了拿出具有科學論證的參數和依據,殷書記要求我們以芒稻河東側、新通揚運河北岸為支點,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10公里作勘察調研,制作水文圖、水網圖、土壤走向圖?!?/p>
“沒事啊,同志們,距離我的軍令狀期限還有半個月呢,大家怎么樣?有沒有信心?。俊薄坝?!”
在這個艱苦奮斗的日子里,殷炳山的雙腿越來越腫。雙腿腫得要么只能站立不能彎曲,要么彎曲后站不起來,心率早搏也跟著湊熱鬧,殷炳山想顧及,也顧及不了,他每天拄著拐杖還要走十幾里路。
“殷書記,我們背你吧?!?/p>
“沒事啊,你們比我辛苦?!币蟊娇粗@支不屈的水利之師,心疼他的每一位戰友。
晚上殷炳山早早和衣而睡,他哪里是睡覺,他是讓同志們放心,其實病痛早已折磨得他不能入睡,小章不管殷炳山真睡假睡,總是端水送藥到他床前,強行叫醒他,喂他吃藥。半夜,戰友們都睡了,止痛片讓殷炳山也能坐起來了,于是,他坐在床上,點上蠟燭,繼續修改報告,半個月,整整半個月,殷炳山忍著病痛,硬生生啃下這份500頁,20萬字的濱江水電站變更新址的報告。
這一天專區請他參加論證會,當他拐著腳走到樓梯口時,他停在了那兒,木質的樓梯又陡又難爬。雙腿不能彎曲的他只能扶著欄桿撐著身子慢慢挪動。一個臺階,兩個臺階,突然有同事喊他,“殷書記……”他聽后扭頭轉身,突然腳底一滑“噗通”從樓梯上摔了下來。殷炳山在地上疼得痛心徹骨,當同志們趕到時,就見殷炳山兩手死死攥著如生命般重要的變更新站址建議報告。看到這一場景,同志們鼻子不禁一酸,女同志的淚水也在眼眶里打轉。
殷炳山看見趕來的專區書記,顫顫巍巍地舉著報告說:“報告書記,殷炳山完成任務。”
專區書記趕忙握住殷炳山的手,趕緊叫車將殷炳山送到蘇北人民醫院。
陽光灑進病房,廳領導帶著喜訊來到了醫院,按照殷炳山的建議,提交的《蘇北引江灌溉第一期工程濱江抽水站修正設計》文件,現已獲得了正式批復,濱江抽水站移至江都更名為江都抽水站。
江都抽水站現更名為江都水利樞紐水利工程,它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是江蘇江水北調工程的龍頭,更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泵站樞紐,被國人驕傲地譽為“江淮明珠”。這一切要歸于殷炳山和他的戰友們——“江淮明珠”的基石。
點評:
江都水利樞紐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參加修水庫、建電站、筑大壩的建設者何止千萬,而這篇揚州評話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無數建設英模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作“江南明珠”奠基人的殷炳山。
通過這篇作品,人們了解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進而認識了殷炳山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水利工程建設者。殷炳山沒有焦裕祿、孔繁森那樣的知名度,而他的偉大,恰恰出自不見經傳的平凡。這篇作品,語言質樸自然,沒有刻意地塑造什么,拔高什么,而是像拉家常似地娓娓道來,把一個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不辭辛勞、勇于奉獻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懷鮮活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故事告訴我們,殷炳山曾經拖著傷病的身體,硬是寫下了500頁、20萬字的工程變更報告,不難想象,這份報告字里行間傾注著他多少的心血和智慧。讀著作品,我們不知不覺感受到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與擔當,他把自己的命運與為民造福的水利建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了一起。
作品主人公殷炳山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他所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恪盡職守、忠于人民,還有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而這不正是一位合格的共產黨員最應做到的嗎?
這篇作品好就好在殷炳山口中從來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更沒有口號式的說教,一句隨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沒事兒”,不僅使人物有了性格,同時也折射出他的行為操守和做人的風骨。對領導,他不唯上,對下級,他不棄權。對工程上的建議和決策他絕不一時主觀臆斷,而是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和冷靜周密地科學分析,這樣得出來的結論經得起論證,讓人服氣。
當終于找到粘質土壤后,殷炳山“噗通”一聲趴在地上,像孩子一樣開心地說:“我是粘土,我是粘土??!”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這是這段評話很精彩的一筆,寫出了“跌了跟頭還抓了把泥”這樣既生動又有情趣的臺詞,演員若在舞臺上發揮到位,定會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掌聲。
作品在即將付梓時,作者又接受了朋友的建議,連夜對作品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不僅增強了情節的合理性,又突出了評話的表演和說話的特色,更易于搬上舞臺,為演員二度創作提供了較大余地和空間。
我對焦自強比較熟悉,他現在是泰州市曲協主席,多年來一直筆耕不輟,他的優點有三:一是勤于學習,二是沒什么“框框”,三是能靜下心來聽取別人的意見。這篇作品與之前其他作品相比,在結構、技巧、思想性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和提高。希望他和他的創作伙伴能朝著自己認準的方向持之以恒地繼續走下去,不斷耕耘,爭取有更多的收獲。
(點評人:北京曲協名譽副主席 崔琦)(責任編輯/邵玉茹)